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致敬百年工运|经开区2025年职工合唱展演活动圆满落幕
北京晚报· 2025-06-03 09:55
百年工运薪火相传。活动以"匠心筑梦·劳动赞歌"为主题,分"致敬百年 亦心传承""劳动赞歌 亦韵华章""梦想起航 亦翼逐光"三大篇章,致敬中国工人阶级 百年奋斗征程,献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一首《十送红军》拉开了活动的序幕,管委会机关合唱团用歌声重现出 长征中的军民鱼水情。随后的一曲曲红色旋律,职工们以深情致敬那些用汗水与忠诚铸就辉煌的平凡英雄,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传承精神通过旋律穿越 时空,在新时代职工心中历久而弥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机关工会 管委会机关合唱团《十送红军》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会 近日,由经开区总工会、团工委、妇工委主办,经开区合唱协会协办的2025年职工合唱展演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三层演播大厅举行。来自全区16 家企事业单位的560余名职工代表齐聚舞台,用嘹亮的歌声唱响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旋律。 安川首钢合唱团《灯火里的中国》 渤海银行 渤海银行红星合唱团《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杂技学校) 阳光合唱团《世界赠予我的》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电子标准院合唱团《我 ...
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43
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 -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引导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1] - 志愿服务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 [1] - 志愿服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结合 - 志愿服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 [1] - 思政课是引领学生弘扬志愿精神、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阵地 [1] - 志愿服务教育需讲清楚志愿服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服务西部、乡村和基层 [1] 志愿服务教育的价值导向 -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志愿服务教育必须坚守的价值导向 [2] - 志愿服务教育需挖掘青年志愿者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感人故事,如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守护水库等案例 [2] - 志愿服务教育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鼓励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2] 志愿服务教育的实践方法 - 思政课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志愿服务的行动属性、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3] - 思政课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志愿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3] - 思政课需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典型案例阐释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关联 [3] 志愿服务教育的学段贯通 - 志愿服务教育需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现连贯性和级差性 [4] - 小学阶段通过讲故事开展志愿服务启蒙教育 [4] - 中学阶段注重责任教育,强化社会责任认知 [4] - 大学阶段通过思政课对志愿服务进行学理阐释,升华为价值信仰 [4]
文化中国行 | 自强不息、上下求索 感悟千年文脉里的家国情
央视网· 2025-05-31 15:26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延续千年,通过包粽子、吟诗等活动传承屈原精神 [1] - 湖北秭归作为屈原故乡,延续数百年端午诗会传统,当地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自明代起活跃 [2] - 诗会成员用方言古韵吟唱屈原诗辞,内容涵盖家国情怀、民生关怀等主题 [3] 诗社发展现状 - "三闾骚坛"诗社已扩展至30多家分社,成员超2500人,涵盖农民、返乡青年等多职业群体 [5] - 代表性成员黄家兆15年创作120余首诗歌,题材源于田间生活,反映劳动与奋斗 [5] - 诗会影响力扩大,曾吸引余光中等著名诗人参与,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 [5] 教育与社会影响 - 秭归中小学开设屈原诗辞校本课程,学生自发组建诗社 [6] - 端午诗会传统从秭归扩展至全国,成为弘扬屈原精神的重要载体 [6] - 《楚辞灯》等典籍收录的《离骚》含2777字,集中体现爱国主题 [10] 文化符号解析 - 《渔父》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成为廉洁独立精神的象征 [13] - 宋代《九歌图》通过白描手法再现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展现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15] - 学者指出屈原作品贯穿"爱国"与"民生"两大核心主题 [16] 历史溯源 - 东汉《风俗通义》为最早记载端午与屈原关联的文献 [8] -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自然物候与民族文化双重内涵 [7]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弘扬传统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央广网· 2025-05-31 12:03
传统文化传承 -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承载家国情怀和精神内涵 [1] - 赛龙舟是重要端午民俗,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活动黄河口南北龙舟公开赛在山东东营举行,吸引国际参与者如青岛大学法国籍队员 [1] - 戴香包、吃粽子、挂艾蒿等习俗体现端午节文化多样性,该节日为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 [1] 非遗与现代融合 - 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示范活动在嘉兴开幕,展示裹粽技艺、畲族草木染、云南甲马画等18项非遗项目及古镇集市 [2]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通过非遗巡游和水乡古镇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其与当代文化及社会协调 [2] 文化教育与实践 - 燕山大学支教团在青海德令哈市开展包粽子、编织五色索儿线活动,结合屈原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 武警广西总队梧州支队与驻地群众共办"军民同心过端午"活动,强化军民情感与军人使命感 [3] -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屈原诗句阐释家国情怀,强调天下为公、责任统一等价值观 [2][3]
榴花词韵浴芳兰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端午的起源与文化演变 - 端午起源有多种说法,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风俗活动,延至宋代完成从民间习俗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1] - 宋词将端午的自然意象、民俗风物、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熔铸成文学景观,展现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1] 宋代端午词中的自然意象 -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端午时节的自然物候,如石榴花作为"五月花神",苏轼《阮郎归·初夏》中"榴花开欲然"以红色象征驱邪避凶 [2] - 韩元吉《谒金门·重午》通过梅子成熟和石榴花描写,抒发对生命成长的渴望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2] - 欧阳修《渔家傲》以榴花与绿杨的色彩交响、雨声与鸟鸣的视听通感,映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2] 端午习俗的符号化与象征意义 - 龙舟竞渡、苇叶包粽、五色丝缠、艾草悬门等习俗在宋词中凝结为象征符号,兼具驱邪纳吉功能与祈福精神 [3] - 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以"红旗高举"渲染龙舟竞技氛围,龙舟化为驱邪纳福的流动图腾 [3] - 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展现端午风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端午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 宋代文人借端午寄托家国忧思,刘辰翁《摸鱼儿·和中斋端午韵》"醒复醒,行吟泽畔"道尽漂泊之痛 [4] - 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将个人情思编织进家国兴亡的宏大叙事 [4] - 陈与义《临江仙》以"高咏楚词酬午日"铭刻飘零之苦,使端午成为跨越时代的家国精神象征 [4] 端午书写的文化复合体 - 宋词通过自然、民俗、历史三重维度交织,构建端午习俗的文化复合体 [4] - 自然意象的瞬时性与历史记忆的永恒性碰撞,民俗仪式的集体性与个体情感独特性形成张力 [4]
以青春护家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1 06:16
少年警讯组织概况 - 少年警讯成立于1974年 已运营51年 是香港警方下属的重要青少年组织 致力于培育具有法治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新一代 [6] - 组织持续开展社区服务 中式步操训练 升旗仪式 历奇锻炼等活动 近年新增网络安全和职业规划等实用课程 [8] - 2024年3月22日举办"少年警讯奖励计划2024颁奖典礼" 颁发象征最高荣誉的金星章 [6] 核心成员发展路径 - 21岁张灏泓:6年少讯生涯从普通会员成长为义务步操教官 走访多所学校教授中式步操 通过"辅警大学生计划"加入辅警队伍 目标投考警队督察 [6][7] - 19岁曾梓轩:从内向性格成长为黄大仙少讯领袖 担任国家安全展览厅义务导赏员 参与"青年国安大使"计划 2024年2月赴新加坡进行警政交流 [9][10] - 14岁徐骅美:加入少讯2年即晋升荃湾区资深领袖 统筹"打骗荃城嘉年华"等大型活动 以指挥员身份参与步操比赛获评"优秀队员" [9] 关键活动与成果 - 张灏泓曾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卫星发射 徐骅美2024年4月参与内蒙古治沙基地植树活动 亲身体验可持续发展实践 [7][8] - 曾梓轩参与社区建设 担任黄大仙区少讯咨询会副主席 徐骅美编排禁毒话剧进行公众宣传 [9][10] - 张灏泓连续两年(2023-2024)获金星章 现任旺角少讯资深领袖 [11] 组织发展目标 - 少年警讯计划通过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 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为香港长远繁荣稳定输送人才 [11] - 金星章获得者将承担更多责任 如徐骅美计划设计新型活动传播少讯精神 张灏泓将少讯经历作为投考警队督察的重要基础 [1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洞见· 2025-05-31 02:27
家国·纪念 - 端午节吃粽子源于纪念屈原 百姓用粽子投江保护屈原尸身不被鱼虾啃食 [15][16] - 文天祥在端午写诗明志 表达追随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 [6][9][10] - 端午节承载家国情怀 象征民族脊梁与人间正气 [17][18][21] 祭祀·感恩 - 粽子最初是祭祀龙神的贡品 粽叶象征龙鳞祈求风调雨顺 [31][33] - 端午祭祀源于农忙需求 北方祈麦收顺利南方求插秧适宜 [28][29][30] - 端午节是感恩节日 通过龙舟赛酬谢龙祖恩德 [38][42][44] 辟邪·祝福 - 古人端午食用龟粽寓意"吃掉阴气" 芦叶具清热利湿药效 [47][51][53][54] - 端午习俗围绕驱虫防病 挂艾草制香囊射柳赠扇子 [57][58] - 端午节核心主题是辟邪与祈愿 三角粽象征健康祝愿与家国情怀 [62][63]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20: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
新华时评|端午细品家国情
新华社· 2025-05-30 11:37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是屈原,其诗歌体现了家族自豪、国家深情、民生关切、志节坚守和英雄礼赞等精神内涵 [2] -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经典名句 [2]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 端午节由历法确定,但其生命力源于人文底蕴,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3] - 端午节承载着崇德向善的文化力量,成为民族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 - 节日风俗和先人辞赋的传承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3]
大手牵小手,军娃更像“兵”
人民网· 2025-05-30 09:20
军事主题活动 -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在"六一"前夕开展"大手牵小手"军事主题活动,包括步兵占领高地、通信兵联络、医疗兵转送伤员、炊事兵备菜烹饪等模拟军事任务 [1] - 活动由幼儿园老师和省军区直属队官兵共同引导,孩子们成功完成各项军事任务 [1] - 幼儿园与家庭、小学、部队建立"家、园、校、军"四位一体的联教联育模式,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常态化开展军事主题活动 [1] 日常军事训练 - 幼儿园每天上午组织孩子们在省军区直属队战士带领下进行站军姿和自编军体拳锻炼 [1] - 体育教师表示这是军娃们的必修课,孩子们动作规范有模有样 [1] - 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战士和孩子们共同参与 [1] 红色教育 - 幼儿园通过广播在午餐前播放小英雄雨来等红色故事 [2] - 孩子们喜爱王二小、小兵张嘎等抗日英雄故事,课间常模仿故事情节 [2] - 幼儿园开展演绎红色经典故事等主题教学活动 [2] 特色教学活动 - 利用草坪土堆和壕沟设置"阵地",男娃进行军事游戏 [2] - 女娃骑扭扭车在操场规定路线内模拟运送物资 [2] - 副园长表示将军队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特色教育模式 [2] 教育模式创新 - 建立以家庭为焦点、园所为支点、学校为重点、部队为定点的常态化互动模式 [1] - 通过特色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培养军娃爱国情怀 [1] - 每月开展园所开放日,战士入园教军娃整理内务、讲红色故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