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信笺里的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0:46
(刘超 周昕 刘梦青 北京报道) 2025年7月15日,裴久诚将二叔裴超在1939至1941年间写下的三封抗战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 博物馆。这三封家书不仅是裴超投身抗日战场时与家人仅存的联系,更以朴素文字诠释了"爱国家、舍 小家"的崇高精神,裴家希望借此让更多人感受先辈爱国精神,激励后代热爱和平。 自2016年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已收藏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等各类家书8万余 封,每一封都承载着鲜活历史与真挚情感。博物馆以"科学收藏、传承弘扬"为使命,通过展览、出版、 研究等方式,挖掘家书文化遗产中的深厚价值,让信笺里的家国情怀得以代代延续。 ...
大师开讲 少年有志——“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香港活动侧记
新华网· 2025-09-17 10:49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科技委秘书长雷占许以"真空之极·宇宙之钥 托起天宫空间站 的'无形巨掌'"为题,讲述中国空间站背后的科技力量。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香港高中生 廖祖尧感慨地说,航天员一定要有勇气,才能到达地外星球。 张雅诗 太阳能发电、月亮传说、空间站的"无形巨掌"——一场跨越科技与文化的讲堂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 博物馆展开。300多名香港学生会聚一堂,在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引领下,共同开启科技文化探索之旅。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当天在香港举行。作为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 一,此次讲堂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旨在引导港澳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 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活动现场,专家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成果,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热烈 而真诚。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率先登台,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展开分享。一位学生提 问:"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比国外有什么优势?"杨德仁以详实数据回应,展现了中国科技发 展的自信与实力。他表示,过去20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跃居世界前列,产量和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09:30
活动概况 -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2025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活动于9月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 [1] - 活动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聚焦科学文化领域交流 [1]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强调特区政府致力于培育香港青年成为爱国爱港、有抱负的新一代 [1] 参与专家 - 活动邀请六位科学文化领域杰出人士参与,包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生物海洋学家焦念志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院士 [1] - 参与专家还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郭毅可(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考古学家唐际根(殷墟考古队原队长)以及航天科普专家雷占许高级工程师 [1] 活动内容 - 专家学者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文物里的月亮传说""真空之极·宇宙之钥"等主题发表演讲 [2] - 现场设置与香港青少年问答交流环节,气氛热烈,不时爆出掌声和欢笑声 [2] - 9月15日至19日期间,吴伟仁等专家学者分别走进香港多所高校和中小学开展互动交流 [3] 活动影响 - 活动邀请多位科学、历史文化领域顶尖专家走进16所学校进行交流 [1] - 旨在激发香港青少年对科学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兴趣,助力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 [1] - 活动期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1]
校馆弦歌|“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 看1956年西交大学子的青春选择
央视新闻· 2025-09-15 19:49
西迁历史背景与决策 - 为配合国家“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中央于1956年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至西安,以支持西部建设 [3][5] - 当时西部仅有一所高等工业院校,迁校决策旨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3][5] - 1956年,面对党和国家召唤,1400多名教工和近3000名学生毅然踏上西行列车,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7] 西迁过程与初期建设 - 首批核心设备如卧式铣床及数千箱图书、精密仪器经过40多小时铁路颠簸,完好无损运抵西安,保障了教学科研的延续 [8] - 迁校过程中克服西安生活条件困苦、交通不便等困难,做到了未晚开一天学、未少开一节课、未迟开一门实验 [10] - 西迁师生以忘我拼搏精神迅速开创出新天地,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拥有摩托车队、射箭、航模等十几个社团 [12] 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 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7] - 精神体现在老一辈教授如钟兆琳的率先垂范,为守信于西安人民而放弃留沪 [7] - 校园流传“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信念,彰显了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无悔选择 [12] 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成果 - 西迁精神通过党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深植于学子心中,成为新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 [1][3][13] - 近7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创造科研成果3万余项 [13] - 新一代交大人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致力于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让西迁精神绽放光芒 [15]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5 06:43
高校科研历史与成就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 包括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1][3] -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1979年第一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报纸 标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历史突破[1][4]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仅用100天完成从设计到首飞全过程[1][4][5] 重大科研项目与数据 - "北京一号"累计完成46次飞行 总飞行时间达29小时[5] - 北航研制"北京一号"消耗56万工时 使用16.5万个零部件[7] - 于敏团队实现原子弹到氢弹技术突破仅用2年8个月 创造世界最快纪录[3] 科研精神与教育传承 - 高校通过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北航教授在歼-10战斗机前现场讲解飞行原理与机构设计[12] - 清华大学教师许保玖1961年自主设计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 体现自力更生科研精神[8] - 北航拓展"天、空、地、海、浅、网"六大领域全面发展 持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3] 科技创新突破 -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采用数学算法突破汉字数字化技术瓶颈[4][9] - 清华大学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中国高教系统首座核反应堆 代号"200号"[8] - 高校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策源地 产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果[9] 科研人才培养 -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60多年研究发现青蒿素 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9] - 北航开设博物馆航天科普课 将航天精神"从天边带到学生身边"进行思政教育[12] - 刘大响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展区讲授设计制造知识 鼓励青年自力更生建设航空强国[12]
是歌声,是号角(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抗战文化宣传 - 1937年周小燕首唱《长城谣》激发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的抗日意志 [3] - 1938年武汉涌现数百个歌咏团和宣传队成为抗战歌咏核心 [5] - 抗战期间歌曲被选入动画短片《抗战歌辑》和电影《热血忠魂》成为最具影响力作品之一 [9] 海外募捐与影响 - 1938年底武汉合唱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义演200多场吸引210万人次观看 [10] - 南洋巡演筹得230万叻币赈济款并推动侨胞捐献金饰和月薪(例如陈昌雄捐月薪45叻币中的36叻币) [9][10] - 演出直接促使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并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口开展音乐动员活动 [9][10] 艺术与教育传承 - 周小燕1947年回国后投身声乐教育在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声乐人才 [13] - 其父周苍柏将经营多年的海光农圃捐赠国家成为东湖风景区前身 [14] - 《长城谣》超越时代成为全球华人精神符号并持续传播民族精神 [11][15]
港澳台青少年迎接志愿军英烈回国:心灵震撼与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15:49
中新社沈阳9月12日电 (记者 李纯 韩宏)第一次来沈阳参加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香港 培侨中学学生熊博12日对中新社记者说,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感觉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这是 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说熟悉是因为这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 当天,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辽宁沈阳举行,港澳台师生代表参加该活动。 据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介绍,这是该校第四次派师生赴沈阳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 熊博表示,在课堂上学习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对那段历史已有所了解。能够来现场参加相关仪式,最 大的感受是"感恩和责任"。"感谢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也深感责任重大,要铭 记历史、珍惜当下、告慰先烈。"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介绍,今年的活动邀请港澳优秀师生代表赴北京、丹东、沈阳开展"国旗传递"活动。 伍焕杰告诉记者,从香港到北京再到丹东,这是70多年前培侨中学校友参加抗美援朝时走过的路。 来沈阳之前,澳门濠江中学高二学生江佳磊特意"预习",在网上查看了许多有关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回到澳门后,他会向大家介绍此次现场迎接志愿军英烈回国的经历与感悟。 刘奕嘉来自台 ...
奥运冠军杨倩:用体育精神致敬英雄
新华社· 2025-09-13 06:49
事件概述 - 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由中国空军专机迎回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并举行仪式 [1] - 东京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杨倩作为各界代表之一出席迎接仪式并表达对志愿军烈士精神的敬意 [1] 运动员精神与信念 - 运动员认为赛场如同战场,志愿军烈士不畏强敌、艰苦作战的精神是其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动力 [1] - 体育被视为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国争光的信念与先辈守护国土的信念相通 [2] - “首金”不仅代表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其带来的压力能淬炼出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斗志 [2] 训练细节与投入 - 射击训练是一场持久战,年训练时长达到2000个小时、重复举枪8万次、打掉5万发子弹 [2] - 训练包含高难度项目,如50米小口径跪姿训练会导致手臂因血液不通而从刺痛到麻木 [2] - 运动员需身着重达十多斤的射击服、举起约十斤重的枪进行日常训练,过程枯燥但为保障击发质量所必需 [2] 职业生涯开端与影响 - 运动员因射击队教练选材时认为其眼神“不怯场”而开始接触射击运动 [2] - 初次见到子弹击穿靶纸的场景使其感到酷极了,一支气步枪自此承载其梦想 [2] - 作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运动员通过演讲、公益活动传递体育精神与家国情怀,并激励他人 [3]
贵州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接力从军
新华社· 2025-09-13 06:49
核心观点 - 贵州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接力从军 累计服役102年 获9枚军功章和32项荣誉 体现跨越61年的军旅传承和家国情怀 [1][4][5] 家族从军历程 - 第一代军人刘明光1964年入伍 在西南某通信部队服役期间获5次嘉奖 通过家书引导弟弟们从军 [2] - 二弟刘明忠1965年加入贵州安顺武警支队 服役17年荣立三等功 [2] - 四弟刘明权1969年成为基建工程兵 获评优秀班长 [2] - 五弟刘明建1973年驻守边疆 [2] - 六弟刘明周1976年参军 在边境作战中荣立三等功 1987年转业后因公牺牲 [2] 第二代延续与突破 - 刘明周女儿刘爱珍2009年成为家族首位女兵 服役16年期间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荣立三等功 并在海拔4500米高原完成33场巡演 [3] - 刘爱珍亲哥刘爱兵在成都军区某部服役12年 荣立三等功 获评优秀党员和优秀带兵人 [3] - 两位堂哥均取名"刘爱军" 大刘爱军1994年参军成为爱军精武标兵 小刘爱军1996年加入武警部队获评优秀士兵 [3] - 2019年刘爱珍丈夫徐铭成为家族第十位军人 夫妻在婚礼宣誓"既是夫妻 更是战友" [3] 荣誉与社会影响 - 家族累计获得9枚军功章和32项荣誉 荣誉证书摞起高度超过1米 [1][4] - 石阡县人武部将家族事迹作为少数民族拥军报国生动缩影 [4] - 家族故事成为石阡县感召适龄青年投身国防的金字招牌 [5] 政策支持与地域背景 - 石阡县2025年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县 积极落实优抚政策 发放生活补助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搭建军人就业平台 [5] - 家族体现石阡革命老区红色血脉 第三代孩童已开始学习敬军礼 春节举办军事座谈会传承忠诚理念 [4][5]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 2025-09-11 22:06
文章核心观点 - 一封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程可忠于1953年在朝鲜战场写下的家书 在72年后通过韩国学者和互联网的帮助成功送达其后人手中 [1][3] - 这封家书因跨国寄送不便而未能及时寄出 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志愿军战地家书之一 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3][4] - 家书内容展现了烈士为国出征的决心和对家人的深切挂念 连接了家国情怀 [1][5] 历史背景与人物信息 - 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担任某师某团通信连步话员 [1] - 他于1953年5月15日在朝鲜金化郡战斗中牺牲 牺牲前一日写下了这封不到200字的家书 [2] - 1928年至2008年间 建德市共有275名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 其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于朝鲜的烈士有124人 [5] 家书的发现与传递过程 - 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副教授金相圭于2018年底接触到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档案文件 并整理出300余封战地家书 [3] - 金相圭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家书信息 程可忠的家书是其公开发布的第一封 [3] - 借助浙江大学校友网络的力量 家书信息在2025年夏迅速传递 仅用不到3天时间就联系到烈士后人 [3] 家书内容与细节 - 家书写于横格纸上 语言简洁 带有错别字和涂改痕迹 显示了书写时的仓促 [3] - 信中表达了“为人民立功”“为家族争光”的决心 并坦然交代后事 包括对纪念章 前线节约下来的旧币35万元(合新币35元)等财物的分配叮嘱家人“决不能闹意见” [1][4] - 落款为“程可宗情笔” “情笔”可能为“亲笔”之误 但一个“情”字连接了家国情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