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创业
icon
搜索文档
助力本土农文旅项目“一路繁花”
新华日报· 2025-11-05 06:03
核心观点 - 张家港农商银行向乡村创客企业发放50万元“惠农快贷”以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1] - 该笔业务是公司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并孵化成功项目的实践案例 [1] - 公司未来计划持续支持此类活动并为乡村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1] 业务模式与执行 - 采用“银行资金+担保公司”的模式为学稼公社量身打造解决方案 [1] - 依托省农担产品优势迅速完成50万元贷款发放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1] 项目背景与合作 - 自2024年起公司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张家港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 [1] - 学稼公社的“寻找自然里的小美好——田野拾光”项目在2025年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1] - 公司作为大赛赞助方敏锐捕捉到该项目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并为后续支持埋下种子 [1]
(走进中国乡村)秦岭脚下兴起创业潮 “新村民”成乡村振兴新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1:30
乡村新兴业态发展 - 西安市长安区黄良新村兴起艺术彩绘民房、手作工坊、咖啡馆、甜品店、民宿等新兴业态,旧宅老院与新兴业态和谐共生 [1] - 黄良新村引进的新业态每年为本地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约130万元人民币,并解决了大量村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 [2] - 秦岭山脚沣峪村的咖啡馆凭借乡村自然风景吸引客流,游客渴望深度体验空间,为新兴业态提供稳定客群 [5] 新村民创业模式 - 90后创业者张安琪与丈夫于2022年成为黄良新村新村民,将方寸小院作为工作室和玩具店,周末小院每天需接待近百人 [1] - 新村民与本地村民建立深厚联结,从装修到打理院落均需当地村民支持,新老村民的默契使新鲜创意在乡村落地生根 [1] - 90后朱迎迎在沣峪村创业两年,认为未来不应只开一家店,而是参与构建有温度、能共生的乡村新生态 [5] 乡村配套支持体系 - 黄良新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化提升配套建设水平 [2] - 当地以减免费用等务实服务支持新村民扎根,形成互利共赢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 - 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将昔日村舍改造为集共享办公、厨房与直播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生活空间 [4] 青年社区与产业联动 - 栗峪口村青年社区吸引天南地北的探索者,平等开放的社群环境催生合作可能,社区成员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直播带货和电商运营 [4] - 社区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主动投身当地发展,人们深度融入并推动乡村发展 [4] - 创业者提出应结合当地资源开发产品,并推动多元业态联动发展 [5]
“整个村子好了,大家都能受益”(稳就业·暖心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乡村创业发展模式 - 庙后村通过打造"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实现农旅融合转型,吸引城市客群驱车30分钟到庭院消费[1][2] - 庭院火锅店旺季每天雇佣5-6名村民,定期收购村民自种蔬菜,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1][4] - 创业初期获得政府免租入驻、创业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后期政府协助宣传推广[1][5] 乡村经济带动效应 - 火锅店直接解决近20人就业,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4] - 带动全村基础设施升级,拓宽村道新建停车场,周末游客量显著增加[4] - 形成商业集聚效应,特色小店数量增长,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4] 创新业务拓展 - 创业者尝试无人机销售业务,计划开展农事服务、外卖配送等新业态[4] - 筹划无人机培训和研学项目,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4] - 发挥原有电商营销经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商业模式转变[2] 区域发展成果 - 普陀区建成7个乡创基地,集聚230余家新业态企业[5] - 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4亿元[5] - 培育1100余名"乡创客",带动2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5] - 吸引1350余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返乡创业[5]
为农民提供高产的脱毒种苗
辽宁日报· 2025-06-03 09:23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草莓脱毒苗,为农民提供健壮、纯种、高产的脱毒种苗 [2] - 公司年育苗量从去年的50万株售罄增长至今年的预计突破100万株 [2] - 公司计划在大连庄河或丹东东港基地建立组培室以方便种苗培育 [2] 行业痛点与市场机遇 - 草莓种植行业存在痛点,大多数农户以当年的草莓生产苗作为母株繁殖,由于多年连作容易积累病毒,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 [2] - 2023年一场席卷多地的草莓苗病害危机凸显了市场对优质脱毒种苗的迫切需求 [2] - 现代乡村越来越需要有知识、有新理念、懂技术的年轻人,为生物农业技术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 [1] 公司发展历程与挑战 - 创业初期面临推广难题,农户对大学生创业存在不信任,公司通过免费送苗和承诺补偿作担保的方式打开市场 [2] - 创业过程涉及租地、雇工、买苗等复杂环节,对公司初期运营构成挑战 [2] - 母校提供了2万元启动资金和数百万元大型实验设备的硬件支持,助力公司起步 [2]
一杯咖啡香满村(文旅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9:20
乡村咖啡经济崛起 - 浙江省德清县通过"咖啡+"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将废弃矿坑、天然溶洞、稻田等改造为特色咖啡馆,吸引游客并带动青年返乡创业[3][4][5] - 莫干山镇五四村的格里恩咖啡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登上长三角热门咖啡馆榜单[3] - 德清县已梳理64处闲置房屋和20宗低效用地,引入莫干湖郊野公园、山也度飞盘运动中心等配套项目[3] 特色咖啡馆案例 - 洞穴咖啡馆利用天然溶洞原始岩壁,搭配人工瀑布与观景平台,成为"只有莫干"品牌的IP化代表[4] - 稻田咖啡馆由90后创业者改造旧生产用房,节假日"网红坐席"预订一空,实现店内空间与千亩稻田风光无缝衔接[5] - 漾边咖啡馆依托生态湿地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结合观鸟与湖鲜农家菜形成复合体验[6] 青年创业群体特征 - 德清"村咖"经营者中90后、95后占比超70%,包括海归青年、村民联合创业等多元主体[6][7] - 桥边姑娘咖啡馆由11名村民联合创办,整合咖啡制作、空间设计、网络运营等技能,形成"咖啡+文创+轻食"复合空间[6] - 废弃灯塔改造的文艺咖啡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填补乡村服务型经济空白,单日游客量突破千人[7] 产业联动效应 - 咖啡馆带动形成"咖啡+多元业态"创业联盟,包括民宿、农产品电商等衍生业务[7] - 太平村通过平整闲置土地解决停车难题,实现"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协同发展[5] - 雷甸镇杨墩村"闹腾里"营地改造农具仓库,保留江南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村民和游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