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创业

搜索文档
“整个村子好了,大家都能受益”(稳就业·暖心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乡村创业发展模式 - 庙后村通过打造"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实现农旅融合转型,吸引城市客群驱车30分钟到庭院消费[1][2] - 庭院火锅店旺季每天雇佣5-6名村民,定期收购村民自种蔬菜,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1][4] - 创业初期获得政府免租入驻、创业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后期政府协助宣传推广[1][5] 乡村经济带动效应 - 火锅店直接解决近20人就业,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4] - 带动全村基础设施升级,拓宽村道新建停车场,周末游客量显著增加[4] - 形成商业集聚效应,特色小店数量增长,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4] 创新业务拓展 - 创业者尝试无人机销售业务,计划开展农事服务、外卖配送等新业态[4] - 筹划无人机培训和研学项目,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4] - 发挥原有电商营销经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商业模式转变[2] 区域发展成果 - 普陀区建成7个乡创基地,集聚230余家新业态企业[5] - 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4亿元[5] - 培育1100余名"乡创客",带动2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5] - 吸引1350余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返乡创业[5]
一杯咖啡香满村(文旅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9:20
乡村咖啡经济崛起 - 浙江省德清县通过"咖啡+"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将废弃矿坑、天然溶洞、稻田等改造为特色咖啡馆,吸引游客并带动青年返乡创业[3][4][5] - 莫干山镇五四村的格里恩咖啡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登上长三角热门咖啡馆榜单[3] - 德清县已梳理64处闲置房屋和20宗低效用地,引入莫干湖郊野公园、山也度飞盘运动中心等配套项目[3] 特色咖啡馆案例 - 洞穴咖啡馆利用天然溶洞原始岩壁,搭配人工瀑布与观景平台,成为"只有莫干"品牌的IP化代表[4] - 稻田咖啡馆由90后创业者改造旧生产用房,节假日"网红坐席"预订一空,实现店内空间与千亩稻田风光无缝衔接[5] - 漾边咖啡馆依托生态湿地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结合观鸟与湖鲜农家菜形成复合体验[6] 青年创业群体特征 - 德清"村咖"经营者中90后、95后占比超70%,包括海归青年、村民联合创业等多元主体[6][7] - 桥边姑娘咖啡馆由11名村民联合创办,整合咖啡制作、空间设计、网络运营等技能,形成"咖啡+文创+轻食"复合空间[6] - 废弃灯塔改造的文艺咖啡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填补乡村服务型经济空白,单日游客量突破千人[7] 产业联动效应 - 咖啡馆带动形成"咖啡+多元业态"创业联盟,包括民宿、农产品电商等衍生业务[7] - 太平村通过平整闲置土地解决停车难题,实现"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协同发展[5] - 雷甸镇杨墩村"闹腾里"营地改造农具仓库,保留江南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村民和游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