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生态共建
icon
搜索文档
晓鸣股份上半年营收、净利、毛利率齐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08-18 10: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5181.4万元,同比增长93.65% [1] - 营业成本49621.52万元,同比增长31.08%,毛利率达34%,同比提升31.5个百分点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85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 [1] 销售与市场地位 - 鸡产品销售15423.63万羽,同比增长64.71% [2] - 鸡产品收入66070.06万元,同比增长131.14%,占营业收入比重87.88% [2] - 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约25%,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2] 产品价格与成本控制 - 鸡产品平均销售价格约4.28元/羽,较去年同期上涨1.23元/羽,涨幅40.33% [2] - 通过数字化生产、福利健康养殖及可持续饲料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 [2] - 饲料成本回调助力销售毛利率显著上升 [2] 行业生态构建 - 针对行业周期性波动、规模化差异和供应链稳定性三大矛盾实施生态共建 [4][5] - 通过CRM系统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对战略客户实施承诺式服务锁定供应量与价格 [5] - 开展青年鸡业务长期战略合作,向中小养殖户输出标准化流程提升行业效率 [5] 产业链延伸与发展策略 - 持续推进青年鸡合作、非笼养蛋销售、预混料生产等产业链延伸业务 [5] - 通过"技术+服务+数据"重构行业规则,升级现代产业体系 [5] - 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技术壁垒强化助推公司享受发展红利 [6] 行业前景展望 - 三季度因暑期旅游、开学及节日备货效应提振鲜蛋消费需求 [3] - 预计三季度养殖单位补栏积极性提升,下半年蛋鸡养殖行情略强于上半年 [3]
晓鸣股份7月份销售鸡产品1992.76万羽 市场需求有望迎来季节性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08-10 20:58
销售数据 - 2025年7月销售鸡产品1992.76万羽,环比下降13.60%,同比增长18.93% [1] - 2025年7月销售收入7514.05万元,环比下降22.35%,同比增长54.11% [1] - 2024年全年销售鸡产品22992.09万羽,平均每月1916.01万羽 [2] - 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12个月内销售鸡产品29325.48万羽,平均每月2443.79万羽,呈上升趋势 [2] 行业背景 - 7月为蛋鸡行业传统淡季,上半年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1] - 种鸡行业延续2024年下半年补栏热度 [1] - 立秋后气温回落、中秋备货启动、旅游旺季及学校开学集中采购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有望迎来季节性增长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祖代蛋种鸡、父母代蛋种鸡养殖,父母代雏鸡、商品代雏鸡(蛋)及其副产品销售,商品代育成鸡养殖及销售 [1] - 主要产品包括父母代雏鸡、商品代雏鸡及其副产品、商品代育成鸡 [1] - 商品代雏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 [1] - 国内一体化蛋鸡制种产业龙头企业,坚持戈壁滩养鸡,市场销售区域分散孵化雏鸡,生产成本及生物安全优势明显 [2] 发展战略 - 上半年积极构建产业上下游发展新生态,深化价值链协同与服务升级,提升客户黏性 [2] - 产业生态共建聚焦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CRM系统建立客户信息反馈处理机制 [3] - 技术服务人员定期实训与实地走访,提供定制化技术指导,对战略客户实施承诺式服务 [3] - 开展青年鸡业务长期战略合作,对中小养殖户实施赋能 [3] - 未来发展战略包括优化蛋种鸡产业规模、柔性品种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 [3] - 持续推进青年鸡合作、非笼养蛋销售、预混料生产等产业链延伸业务 [3]
让人形机器人实现从“钢铁伙伴”到“产业支柱”的跨越
证券日报· 2025-08-07 00:11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产业当前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资本热度攀升,国内外企业争相展示最新成果 [1] - 行业正从"小规模试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过渡期,需从技术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1] 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路径 - 需以需求为锚点,深入工业巡检、仓储物流、医疗陪护等刚需场景,采用"小切口、深应用"策略打磨产品 [1] - 企业应探索创新商业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使技术更易普及 [1] - 需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创新,从技术竞赛转向生态共建 [1] 产业链生态构建 - 行业涉及硬件、软件、算法、场景等多环节,需上下游协同突破 [2] - 建议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转化 [2] - 需与零部件供应商深度绑定攻克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 [2] - 应与垂直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方案提升产品适配性 [2] 商业价值实现 - 企业需从追逐估值转向创造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2] - 需深耕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 - 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是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2] 产业发展展望 - 人形机器人未来应是全产业链生态共建,而非少数巨头的技术秀场 [2] - 产业有望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