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搜索文档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新华日报· 2025-07-30 06:5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涉及政府会议和人事任免事项,未提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新华日报· 2025-07-22 06:04
高等教育改革 -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是推动基础性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1] - 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使命,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党建引领、上好"大思政课"、把好办学定位 [2] 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 - 深入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先导性特征 [3] - 全面对接产业链,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办专业,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3] - 提质升级教育链,强化需求导向,推行"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式"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3] 人才发展机制 - 高校教师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破除阻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保障的体制机制 [4] - 在引育双向发力上求突破,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人才培养要重实战、重实绩,建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4] - 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出台相关评价实施办法,赋予二级单位更大自主权,建立以产业需求、重大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4] 教师队伍建设 -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系统性迭代人才管理制度文件 [4] - 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宽带薪酬、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相衔接的薪酬机制 [4]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育人智慧,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4][5]
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10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旨在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活力[1] - 国际人才竞争白热化背景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体系的关键[1] -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需通过改革激发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2] 现存体制机制问题 - 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单位授权后"接住用好"能力不足,职称评审标准仍重论文奖项[3] - 用人导向偏差: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公平,激励导向作用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3] - 管理机制僵化:部分单位仍以"管"为主,服务支持措施不足,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不完善[3] 改革路径与案例 - 放权松绑: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实施科研自主选题、无编制限制招聘等新机制,取得重大成果[4] - 激励赋能: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竞争机制,建立基于岗位价值与业绩贡献的薪酬体系[5] - 破除障碍: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广"负面清单+包干制",破除"行政化""官本位"倾向[5][6] - 精细化服务:从住房、入学、就医等"关键小事"入手提升人才幸福感与归属感[6] 改革战略意义 - 既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4] - 需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4]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新华日报· 2025-06-13 05:33
高校人才工作战略 -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需以学科规划为引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 - 构建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2] - 建立高校特色人才库,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引入绿色通道 [2] 人才引育体系优化 - 推动人才引育与国家战略服务、学科格局再构相结合,通过"云上微论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拓宽引才路径 [3] - 加大各类人才培育力度,统筹校内外人才工程申报推荐及管理服务,定期交流进展 [3] - 发挥全职博士后岗位引才效应,打造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专职科研队伍 [3] 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 制订青年人才学术事业发展指导方案,实现从"青年教师—四青人才—重点青年人才—四大人才"的贯通式培养 [4] - 推行团队制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加入项目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提升专业水准 [4] - 推进青年教师协会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4] 人才待遇保障体系 -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科研办公条件改善、实验平台建设等配套政策落地 [6] - 设立"青年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提供安家费补贴、住房补贴及科研启动资金 [6] - 优化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6] 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 - 适当延长业绩考核周期,建立教师长周期评价体系,支持青年教师聚焦学术本源 [7] - 根据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等岗位分类明确考核要求和评价导向 [7] -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多元化人才发展通道 [7]
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强磁场”
科技日报· 2025-05-07 08:53
高层次人才引进 - 知名学者金太军正式入职安徽师范大学,成为该校人文社科领域首位国家级二类人才,将助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1] - 2024年引进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王官武,其深耕富勒烯化学领域并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学校提供实验室、团队建设、住房和经费保障[1] - 2022年以来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若干,包括奥运冠军1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2] - 组建31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引进、考核、推荐工作,并担任"引才大使"[1] 人才培育体系 - 重构"领军—带头—骨干—后备"金字塔式学科人才和教学人才体系,实现梯队培育和政策激励[2] -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孙中发2021年入职后破格晋升教授,3年内获批多个国家级人才和科研项目,2024年被聘为"学科领军人才"[2] - 2021年以来提名学科领军人才14人,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二类人才、5人入选三类人才[3] - 自主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8人,新增国家级人才称号22人次、省级人才称号229人次[3] 人才发展生态 - 学校以最大诚意引才、最好氛围育才、最实举措爱才、最强平台用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1] - 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实现人才引育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3] - 高层次人才在提升学校人才队伍质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逐渐彰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