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育

搜索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走进城市智库 系列报道
郑州日报· 2025-08-27 09:40
记者 李宇航 文 徐宗福 图 202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在郑州签约揭牌。从东方巨港到中原腹地,这是一场跨越千 里的校地合作,"上海智脑"赋能河南产业,为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由河南省政府、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市政府共建,是上海交通大学在河南 省唯一的教育、科研、产学研合作总体管理单位。两年来,研究院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创新"星 系"渐渐形成,成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搭建高能平台 汇聚创新资源 何以选择郑州?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剑说,上海交通大学与河南的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校地合 作开展了众多科技项目,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河南转化落地。2020年11月,沪豫合作交流会在上海举 行,河南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框架下,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成为 落实合作协议、深化沪豫合作、将交大科创资源引入中原大地的关键举措,研究院的成立也让双方科研 合作进入新篇章。" 李剑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科研、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结 合河南省、郑州市产业基础及发展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 ...
连续六年财政安排超1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7 05:28
推动科技创新突破。2025年,安排市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7600万元,加速支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建强 创新平台,特别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研究型院所等科技创新工作给予 倾斜,继续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奖补。安排市级质量标准和专利奖励资金2000 万元,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省级高端品牌培育、"聊城优品"等质量品牌及符合标准化奖励 条件的500家以上企业进行奖补,推动质量标准提升和知识产权发展。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与多家银行建立 成果转化贷款合作关系,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2025年上半年,全市办理知识 产权质押融资业务92笔,融资金额8.7亿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陶春燕聊城报道 近日,聊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聊城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8月 21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海波介绍,市财政局立足财政职 能,将从支持产业转型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突破、提升人才引育质效、支持体制机制改革等四方面发力, 推动聊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产业转型发展。聚焦制 ...
市政协召开“十五五”规划协商课题专家座谈会
杭州日报· 2025-07-28 10:36
杭州"十五五"规划专家座谈会 核心观点 - 杭州市政协召开专家座谈会,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征求智库专家意见,聚焦高质量发展路径[1] - 专家建议涵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升级、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等12个关键领域[1] - 市政协强调要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2] 重点领域建议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创新提质[1] - 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 经济体制改革 - 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民营经济主体活力[1] 区域协调发展 - 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更新进程[1] 可持续发展 - 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需关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平衡[1] 人才与社会建设 - 提出强化人才引育机制,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1] - 建议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1] 政策制定方向 - 规划编制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战略性方向性问题[2] - 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及杭州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2] - 明确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为总体目标[2]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生态 苏州:招才引智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
人民日报· 2025-07-11 13:01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国际精英创业周已吸引4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携带3.5万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对接 [2] - 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6.7万人 [3] - 苏州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3] 企业成长与行业标杆 -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少数研发和量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公司 [2] - 苏州亚盛药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企业 [2] - 苏州集聚3000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超1万亿元 [8]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苏州发布45项"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清单,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 [4] - 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35.7亿元,高校向企业转让或许可专利1625件 [7] - 高校在苏孵化企业1085家,注册资金91.9亿元 [7] 产业聚焦与平台建设 - 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具身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 [4] - 苏州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8] - 苏州打造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苏州超算中心、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 [8] 赛事与项目对接 - "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今年征集项目1479个,海外项目占比近70% [4] - "赢在苏州"2025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超3200个项目报名,海外项目近50% [4] - 大会组织1000余家企业进场观展、现场洽谈、促成合作 [5] 政策与服务创新 - 苏州推出全流程智能招聘平台、人才政策智能匹配平台、人才综合服务平台3个"AI+"服务平台 [3] - 苏州实施"1+8"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推出青年人才新政、AI人才9条措施 [9] - 苏州联合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推出"留创贷",已为1476家留创企业发放贷款42.9亿元 [10] 国际合作与青年人才 - 苏州与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达成合作意向,推动设立"国际青年科学家苏州创新中心" [10] - 苏州开展项目离岸孵化和人才"飞地"培育,建成全球创客育成中心、苏州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 [9] - "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办赛足迹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浙江湖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7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 - 浙江省湖州市西塞科学谷已累计引进科创项目40多个,集聚青年人才2500余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1] - 科学谷吸引了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以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型科学装置为载体,集基础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于一体 [1] -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可实现在细胞水平上精准杀灭肿瘤 [1] 产业发展与区域协作 -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州动力制造基地生产火箭发动机,在嘉兴港区完成整箭总装,两地密切分工协作打造空天产业链条 [2] - 湖州通过平台建设和生态集聚,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企业与当地产业发展匹配度很高 [2] 人才政策与城市发展 - 湖州近3年落地青年创业项目32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 [2] - 湖州迭代实施人才新政,解决青年关心的"关键小事",包括吴兴区成立青年人才学院、南浔区设专属服务窗口、长兴县通过恳谈会解决近百个青年问题 [2] - 湖州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2][3]
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强磁场”
科技日报· 2025-05-07 08:53
高层次人才引进 - 知名学者金太军正式入职安徽师范大学,成为该校人文社科领域首位国家级二类人才,将助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1] - 2024年引进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王官武,其深耕富勒烯化学领域并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学校提供实验室、团队建设、住房和经费保障[1] - 2022年以来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若干,包括奥运冠军1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2] - 组建31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引进、考核、推荐工作,并担任"引才大使"[1] 人才培育体系 - 重构"领军—带头—骨干—后备"金字塔式学科人才和教学人才体系,实现梯队培育和政策激励[2] -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孙中发2021年入职后破格晋升教授,3年内获批多个国家级人才和科研项目,2024年被聘为"学科领军人才"[2] - 2021年以来提名学科领军人才14人,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二类人才、5人入选三类人才[3] - 自主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8人,新增国家级人才称号22人次、省级人才称号229人次[3] 人才发展生态 - 学校以最大诚意引才、最好氛围育才、最实举措爱才、最强平台用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1] - 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实现人才引育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3] - 高层次人才在提升学校人才队伍质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逐渐彰显[3]
企业喊“缺人”,政府秒响应
苏州日报· 2025-05-03 08:22
人才需求与对接 - 昆山市人社局组织12家博士后设站企业,提供32个博士后岗位需求,前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人才对接 [1] - 企业需求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难题攻克和机械制造方向高端人才填补 [1] - 人社局提前深入企业采集技术研发、项目攻关等具体需求,并与高校对口院系精准匹配 [1] - 若宇检具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航空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后,迅速获得高校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对接 [1] 政策支持体系 - 昆山构建"建站有资助、进站有补贴、出站有支持、科研有激励"的全方位博士后政策体系 [1] - 政策旨在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1] 科研载体建设 - 昆山针对15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企业和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企业,开展"星期六锋行者"惠企服务活动 [2] - 目前昆山博士后工作站总数达到90家 [2] 创新引育平台 - 昆山在省内率先举办高校博管办主任研修班,编制发布博士后需求清单 [2] - 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家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合作 [2] - 探索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博士后工作飞地等新型合作模式 [2] 成功案例 - 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博士后马书英,成功突破集成电路领域技术瓶颈 [2] - 马书英开发的晶圆级先进封装工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带动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2] 未来规划 - 昆山将继续坚持"企业有所需、部门有所应"的服务宗旨 [2] - 计划进一步满足企业需求,吸引更多人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