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姓保

搜索文档
拍卖槌下的保险股权:折价、流拍与接盘者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16:57
行业趋势变化 - 保险股权转让活动显著增加 民营股东在阿里 京东拍卖平台及产权交易所频繁出售保险股权 但经历多次延期 降价后仍难以找到买家[1][2] - 2025年以来保险行业协会披露14次险企股权转让信息涉及10家公司 2024年出现股权转让的保险公司超过20家 2020年以来近20家保险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3] - 行业从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 受利率走低和监管趋严影响 部分险企经营不善无法提供投资回报且需补充资本金 部分民营企业自身陷入困境[2] 股权转让案例 - 国宝人寿两家房地产股东破产重整 所持股权经多次折价拍卖 重庆金阳股权折价35.8%后成交 四川雄飞股权折价33.46%后由地方国资接盘[7] - 民生人寿13.13%股权持续挂牌 2020年以来超15次股权转让或拍卖均未找到买家[7] - 中煤财险 国任财险 永诚财险 永安财险 北京人寿等公司股权均被股东挂牌出售 部分股权因股东债务问题以抵债形式转让[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5年保险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费率改革和投资范围扩容推动资本涌入 监管门外超200家企业排队申请牌照[10][11] - 2013年人身险费率改革突破2.5%预定利率限制 2014年保险业"国十条"提供政策机遇 2015年万能险改革取消2.5%保证利率限制[10][11] - 2015-2017年每年分别新批13家 20家和6家保险公司 2016年寿险规模保费达3.45万亿元 万能险占比从2013年23%增至2016年37%[11] 监管与风险暴露 - 2017年开始监管趋严 对万能险账户加强要求 收紧牌照发放 加强股东资质和资金来源审查[12] - 2018年后行业转向风险导向发展 保费增速告别两位数 安邦保险 华夏人寿 天安人寿 恒大人寿等激进险企进入风险处置阶段[14] - 2024年75家人身险公司中18家亏损 15家盈利不足1亿元 部分中小险企缺失自我造血功能 需外源性资本补充[8] 国有资本角色 - 国有资本频繁进入成为行业稳定"最后一棒" 持股比例不断提升 地方金控平台成为中小险企股权接盘重要力量[3][15] - 国宝人寿国资持股比例从成立初33.5%增至75%以上 瑞众人寿 大家人寿 中汇人寿 信泰人寿等千亿资产公司跻身国资行列[15] - 国有资本进入往往在市场无人接手情况下发生 体现防范系统性风险和政策意图 增强行业治理能力和稳定性[15] 资本结构变化 - 民营资本经历从"抢牌照"到"瘦身止损"转变 受去杠杆和清理"影子股东"政策影响 退出意愿增强[8][15] - 保险公司股权质押问题突出 老股东债务违约后股权被送上拍卖平台 部分股东因自身盈利能力不足出资能力下降[8] - 行业股权变动呈现"民资退 外资进 国资强"特征 监管推动分类监管和分级管理 引导资源整合和风险出清[15][16]
太平洋保险“金诺优享”屡遭投诉,投保人维权无门
观察者网· 2025-06-30 18:04
产品投诉与销售问题 - 太平洋保险旗下产品"金诺优享"和"金佑人生终身寿险"在多平台遭投诉,涉及夸大承诺、隐瞒条款、代签名、返佣等违规行为[1][2] - 山东济南朱先生案例显示业务员将19年缴费期承诺为28年,且取款后保障终止,最终仅获85%保费退还[1][5] - 安徽六安案例中业务员将"保额分红"误导为"现金分红",承诺"交满10年可拿回本金"与合同条款不符[6] - 分红险产品设计复杂,年度红利以增额分红形式体现,无法现金提取,终了红利需满足合同终止条件才能触发[7] 财务表现与投资亏损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下滑18.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151亿元骤降至16.55亿元,同比降幅89%[8] - 天齐锂业H股投资浮亏超60%,股价从80港元跌至29港元[9] - 2024年末总投资资产2.73万亿元,股票持仓2550亿元同比激增,设立两只总规模500亿元私募基金[9][10] - 债权类金融资产占比75.9%,其中债券投资1.64万亿元占比60.1%,股权类金融资产占比14.5%[10] 寿险业务与同业对比 - 2024年太保寿险保险业务收入835.19亿元同比下降2.3%,与泰康人寿12.4%增长形成反差[11] -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等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太保寿险显现疲态[1] 战略调整与监管环境 - 管理层宣布收缩高风险信用资产配置,不再单一行业过多举牌,与2024年90亿举牌能源股形成反差[9][10] - 加码长期利率债延展固收久期,应对长端利率下行压力[10] - 银保监会强化"保险姓保"监管,要求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控制风险偏好[11]
万能险,还“万能”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9 10:26
万能险市场发展历程 - 万能险作为兼具保障和投资的险种,曾在2015年引发险资举牌潮,被异化为短期银保渠道理财产品,部分中小公司通过高收益、中短存续期产品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1] - 2015年万能险保费规模达7647亿元,同比增长95%,2016年快速增长至1.2万亿元历史峰值 [2] - 2015-2016年间部分产品实际结算利率高达6%-7%,远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引发市场抢购热潮 [4] 监管政策演变 - 2016年起监管部门出台多项规定,要求停售存续期不满1年的产品,限制1-3年期产品销售规模 [6] - 2024年新规禁止开发五年期以下万能险,鼓励延长保单存续期限,建立结算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8] - 新规要求明确追加保费条件,设定退保费用和持续奖励发放时点(不早于第五个保单年度末) [12] 产品特征变化 - 结算利率平均值从2016年1月的4.97%降至2024年12月的2.86%,下降54个基点 [8] - 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从2015年前的3%-3.5%逐步下调至2024年的1.5% [8] - 新规允许保险公司调整保证利率并设置保证期间(如1.5%保证利率可设10年有效期) [10] 行业影响 - 新规要求账户资产真实投资收益为基础结算,限制高风险资产比例,降低资金链断裂风险 [14] - 账户独立管理和特别储备计提要求增加运营成本,中小公司可能因合规压力减少业务 [14] - 市场规模从峰值1.2万亿元回落至2024年的5787亿元(同比下降约3%) [1][15] 产品结构转型 - 行业从"高收益、短期限"产品转向长期保障型产品,强化保障功能 [9] - 新规提升产品透明度与保障性,结算利率与投资收益挂钩,身故保额提升 [13] - 期交形式万能险基本保险费额度从1万元提升至2万元,但市场以趸交和不定期交费为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