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icon
搜索文档
人类肠道中隐藏着抗癌高手!最新Nature论文证实,这种肠道细菌让癌症治疗更有效,即将开展人类试验
生物世界· 2025-07-16 12:11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与肠道微生物关联研究 -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如PD-1/PD-L1单抗)可显著提高部分癌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完全缓解率仍较低,需探索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及克服耐药性的方法 [1] - 肠道微生物中特定细菌丰度与ICB疗效相关,但微生物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与远端肿瘤微环境中PD-1+ CD8+ T细胞活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 YB328菌株的发现与功能验证 - 研究团队在50名接受PD-1阻断疗法的癌症患者粪便样本中发现新菌株YB328,该菌株在治疗响应者中显著富集,属于Hominenteromicrobium mulieris属 [4] - 小鼠模型显示,移植无响应患者粪便并补充YB328后,PD-1阻断疗法的抗肿瘤效果显著改善,表明YB328具有显性促疗效作用 [4] YB328的作用机制解析 - YB328通过刺激Toll样受体(TLR)激活S6K/STAT3磷酸化和IRF8表达,加速CD103+ CD11b-树突状细胞(cDC)分化,该亚群是抗原交叉呈递给CD8+ T细胞的关键 [5] - YB328激活的cDC迁移至肿瘤引流淋巴结和微环境,启动PD-1+ CD8+ T细胞并诱导其靶向多种肿瘤抗原 [5] - 临床观察显示YB328丰度高患者的肿瘤中cDC浸润增加,且对PD-1阻断疗法响应良好 [7] 研究进展与转化应用 - 研究团队提出肠道微生物通过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和迁移,增加肿瘤微环境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7] - 已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计划未来三年内开展人体临床试验,验证YB328对改善检查点抑制剂响应的效果 [8] 研究背景与学术价值 - 该研究由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研究所等机构完成,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揭示了微生物驱动的树突状细胞迁移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2]
Nature:华人团队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PPP2R1A
生物世界· 2025-07-06 10:5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现状 -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突破,但仍面临耐药性问题 [2] - 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对单药PD-1/PD-L1抑制剂的应答率仅为5%-15% [2] PPP2R1A基因突变的发现 - 携带PPP2R1A基因突变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接受PD-1/PD-L1与CTLA-4联合治疗后,生存期显著优于野生型患者 [3] - PPP2R1A突变可提高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响应,并在多种癌症类型的临床队列中得到验证 [3][8] 联合免疫疗法的效果 - PD-1/PD-L1与CTLA-4联合疗法在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缓解率为31.4%,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的12.2% [5] - 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的治疗响应概率是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5倍,但应答率仍仅为15% [5] PPP2R1A的机制研究 - PPP2R1A突变型肿瘤中观察到增强的IFNγ信号转导、三级淋巴结构形成及免疫细胞浸润 [8] - 靶向抑制PPP2R1A(通过药物或基因编辑)在临床前模型中与CAR-T、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生存率提高相关 [8] 潜在治疗策略 - 靶向抑制PPP2R1A可能成为改善免疫检查点阻断或其他免疫疗法预后的有效策略 [9]
Immunity:中山大学邝栋明/陈东萍团队揭示肝癌通过多胺代谢重编程,削弱免疫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6-04 16:18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进展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深入理解其与恶性表型的内在联系对开发靶向性抗肿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 - 目前关于代谢重编程驱动免疫逃逸和治疗抵抗的系统机制与直接证据仍较为匮乏[2] 肝细胞癌代谢特征研究 - 研究基于多队列肝癌样本,整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单细胞测序数据,结合体内外实验发现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产生并外排N1-乙酰亚精胺(N1-Ac-Spd)[3] - N1-Ac-Spd诱导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削弱肿瘤免疫治疗效果[3] - 肝细胞癌(HCC)对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反应不佳,其多胺代谢显著增强[4] N1-乙酰亚精胺的作用机制 - N1-Ac-Spd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积累,在配对血浆中升高,直接注射可促进肿瘤进展并削弱ICB疗效[4] - 炎症巨噬细胞通过上调SAT1表达,促使肝癌细胞通过SLC3A2转运蛋白增加N1-Ac-Spd外排[5] - 外排的N1-Ac-Spd以电荷依赖方式激活巨噬细胞SRC信号,诱导CCL1+巨噬细胞极化和CCR8+调节性T细胞募集[5] 潜在治疗靶点 - 阻断N1-Ac-Spd合成或靶向SLC3A2/SAT1/CCL1可显著增强ICB疗法的抗肿瘤效果[5] - 研究为靶向多胺代谢轴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干预靶点[3] 核心研究发现 - 肝细胞癌中N1-Ac-Spd外排增强是降低ICB疗效的关键因素[6] - N1-Ac-Spd通过CCL1+巨噬细胞极化和调节性T细胞招募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6] - 该机制揭示了代谢重编程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新路径[9]
Cancer Cell:卡介苗通过造血重编程,促进抗肿瘤免疫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卡介苗(BCG)的免疫治疗作用 - 卡介苗是一种由减毒牛分枝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疫苗,用于预防肺结核,并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和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免疫疗法[1] - 当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时,卡介苗会重新编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从而对感染产生异源性保护作用[1] 卡介苗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的重编程作用 - 膀胱内给药卡介苗可定植于骨髓,在小鼠和人类中能重新编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改变并增强髓系造血[3] - 经卡介苗重编程的HSPC通过生成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来增强抗肿瘤免疫,这些免疫细胞能广泛重塑肿瘤微环境,驱动T细胞依赖性抗肿瘤反应,并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抗PD-1单抗)发挥协同作用[3] 研究的核心发现 - 膀胱内给药卡介苗可全身性重编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4] - HSPC的重编程依赖于INFγ,并增强髓系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4] - 重编程的髓系细胞增加了T细胞浸润,并与PD-1阻断发挥协同抗癌作用[4] - BCG处理的HSPC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能够抵抗促肿瘤转化[4] 研究结论 - 膀胱内给药的卡介苗通过造血作用发挥全身性作用,突显了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重编程在增强T细胞依赖性肿瘤免疫的先天驱动因素方面的广泛潜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