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栈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AI「效果涌现」的时代,百度开始快跑
36氪· 2025-11-13 18:39
公司AI战略核心 - 公司AI战略是长期主义,致力于构建从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能力,将AI锻造成深入产业肌理的原生能力[1] - 公司选择跳出互联网应用端的传统优势区,将资源坚定投向底层基础设施与通用AI能力的构建[5] - 公司认为AI竞争反互联网直觉,应尊重技术发展规律,根据技术内在节奏竞争,而非追求外界期待的“速胜”[2] 技术能力与基础设施 - 公司点亮全自研三万卡集群昆仑芯,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1000个企业同时进行百亿参数大模型精调[7] - 公司自研深度学习平台飞桨,成为中国市场少有的具备与国际主流框架TensorFlow和PyTorch正面竞争能力的产业级AI底座[7] - 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链条协同,让每个环节的进步都能在整个体系中产生放大效应[13] 应用落地与商业化成果 - 萝卜快跑无人车累计服务超1700万次,覆盖全球22座城市,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4亿公里,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1][8][9] - 萝卜快跑建立安全标杆,平均每1014万公里才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数据远超人类驾驶员平均水平及行业领头羊Waymo[8] - 慧播星数字人实现“罗永浩”等直播IP的规模化复用,百度搜索实现全面AI化重构,其“百看”功能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输出[10] - 千帆平台已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开发了130万Agent;秒哒作为对话式应用开发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应用AI能力的门槛[14] 产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公司通过千帆平台的模块化输出、慧播星等行业解决方案,将自身跑通的“慢变量”进行产品化沉淀,定位为AI时代的“军火商”[13] - 百度伐谋智能体是公司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在金融风控、港口调度等领域应用,并在权威基准中实现SOTA[14] - 公司用AI彻底重构搜索,将其从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13] - 公司认为未来的AI原生应用一定是多模态的,在信息世界之外,一定会重构物理世界[9]
AI「效果涌现」的时代,百度开始快跑
36氪· 2025-11-13 18:26
公司AI战略核心观点 - 公司AI战略是构建从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能力,将AI锻造成深入产业肌理的原生能力[5] - 公司选择尊重技术发展规律,根据技术内在节奏竞争,而非追求互联网时代的“速胜”[9][12] - 公司评估自身价值需跳出“寻找下一个爆款App”的固有思维,关注其底层基础设施与通用AI能力构建[13] 技术能力与基础设施投入 - 公司发布全自研三万卡集群昆仑芯,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1000个企业进行百亿参数大模型精调[14] - 公司自主研发深度学习平台飞桨,成为中国市场少有的具备与国际主流框架竞争能力的产业级AI底座[14] - 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链条协同,使每个环节的进步能在整个体系中产生放大效应[24] 自动驾驶业务进展 - 萝卜快跑无人车累计服务超1700万次,覆盖全球22座城市,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4亿公里,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4][17][19] - 萝卜快跑安全性达平均每1014万公里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数据远超人类驾驶员及行业领头羊Waymo[18] - 萝卜快跑通过与Uber、Lyft、瑞士邮政等本土巨头建立“技术+运营”深度联盟出海,构建坚固护城河[19] AI应用层效果涌现 - 慧播星数字人实现“罗永浩”等直播IP规模化复用,证明AI在电商等场景的商业价值[20] - 百度搜索实现全面AI化重构,“百看”功能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输出,使搜索从信息工具转变为内容与信息平台[20] - GenFlow 3.0智能体实现从“人操作AI”到“AI主动协作人”的转变[25] - 百度伐谋智能体在金融风控、港口调度等领域应用,在权威基准中实现SOTA,可全天候挖掘风险特征[25] AI能力开放与生态建设 - 千帆平台已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开发了130万Agent,成为AI能力的“分发中枢”[25] - 秒哒作为“对话式”应用开发平台,以无代码方式降低企业应用AI门槛[25] - 公司定位为AI时代“军火商”,通过模块化输出将“慢变量”进行产品化沉淀[24]
“香蕉”模型爆火出圈,《Google Gemini》美区免费榜霸榜,AI发展进入新阶段?
36氪· 2025-09-25 11:48
Google Gemini Nano Banana功能的市场表现 - 谷歌于8月底推出代号为Nano Banana的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Gemini 2 5 Flash Image 带动Google Gemini应用在9月13日登顶全球多国免费榜 [2] - Nano Banana功能上线一周内累计完成超2亿次图像编辑 并吸引超1000万新用户尝试Gemini应用 内部系统因流量激增出现TPU过载和SRE警报 [2] - 移动端数据爆发始于9月8日推广活动后 单日下载量从8月26日的49万激增至9月13日的302万 [3][5] - Nano Banana关键词热度在9月初暴增 仅9月3日一周内就有172个App以该关键词命名 [5] Nano Banana的技术突破与用户反响 - 该模型在LMArena盲测中击败GPT-4o等顶尖模型 成为图像编辑方向投票第一 引发用户为体验该功能频繁参与盲测 [7] - 核心技术创新包括颠覆性的一致性(保持人物身份稳定) 自然语言驱动的交互性(理解物理规律) 以及1-2秒内生成8K图像的效率 [11][12] - 生成速度在普通安卓手机上仅需3-5秒 调用成本比Stable Diffusion XL降低80% [12] - 用户将生成的3D手办等作品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形成口碑效应 [9] 谷歌的全栈AI战略优势 - 谷歌通过自研Pixel手机 Ironwood TPU芯片 以及Gemini模型 Android系统等多模态产品 形成软硬件一体化的规模效应 [12] - 全栈能力支撑了Nano Banana快速孵化 体现为足够简单 便宜且强大的产品特性 [12] - Google Gemini的崛起验证了全栈优势在AI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13] 全球AI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市场由谷歌与OpenAI两强主导 OpenAI坚持通用化路线 依靠先发优势弥补硬件依赖缺陷 [13] - Meta xAI 微软 苹果等巨头凭借资金和用户基础争夺通用AI市场话语权 [15] - 垂直领域AI企业面临被吞并或退场压力 如估值超50亿美元的Character ai最终被谷歌收购 Perplexity寻求收购 [15] - 中国市场呈现多元竞争 巨头并存 依赖国家战略支持应对算力成本与芯片自主性挑战 [17] - 深度求索的DeepSeek 阿里Qwen等通过开源策略构建生态系统 推动技术普惠与产业实效 [17] AI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发展从追求模型规模转向产业实效 AI从工具向协同伙伴演进 [11][18] - AI Agent成为行业新焦点 预示深入千行百业推动运营智能化的方向 [18] - 技术创新被视为跨越周期的关键 企业需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应对动态市场 [18]
AI变成持久战,百度为何不着急?
虎嗅APP· 2025-08-20 21:34
核心观点 - 百度2025年Q2财报显示总营收327亿元,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220万同比增长148% [2] - 全球AI竞争从"闪电战"转向"持久战",比拼重点从参数算力转向实用性和成本效率 [3][4] - 百度凭借全栈能力和垂直整合优势,在智能云、萝卜快跑等业务实现突破 [3][4] - 公司战略聚焦AI实用价值,通过智能云"陪跑"模式帮助行业应用落地 [6][7][8] - 搜索业务全面AI化改革,移动端AI生成内容占比从35%提升至64% [12] - 昆仑芯三代芯片实现规模化采购,支撑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 [18] 财务表现 - 2025年Q2总营收327亿元,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超预期 [2] - 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 [2] - 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220万次同比增长148%,累计1400万次全球第一 [2] - 数字人项目收入环比增长55%达约5亿元 [10] - 百度APP月活7.35亿同比增长5% [12] AI业务进展 - 智能云中标48个项目金额5.1亿元,65%央企选择合作 [9] - 千帆大模型平台沉淀超100个行业模型 [7] - 新一代数字人技术进入邀测阶段,10月将全行业开放 [10] - GenFlow2.0智能体可调度100+专家智能体,效率达同类10倍 [14][15] - 文库AI月活9700万,网盘AI月活8000万 [16] 战略布局 - 萝卜快跑加速出海,与Lyft合作部署欧洲最大自动驾驶车队 [10] - 搜索业务十年来最大改版,AI生成内容占比提升至64% [12] - 形成三层AI技术生态:模型层/平台层/应用层 [12] - 昆仑芯三代点亮万卡集群,中国AI芯片自给率预计从34%升至82% [18] - 构建"价值飞轮"整合芯片/大模型/智能云/自动驾驶 [19] 行业趋势 - AI竞争进入持久战阶段,边际收益递减现象显现 [3] - 技术重点转向深度应用而非广度突破 [6] - 行业面临技术深度/迭代速度/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 [6] - AI变革周期预计长达十年以上 [4] - 实用性和商业化能力成为竞争关键 [4][6]
辅助驾驶迎来供应链黄金时代,车企需要「六边形战士」
36氪· 2025-05-12 16:42
中阶辅助驾驶市场竞争格局 - 中阶辅助驾驶市场成为行业新蓝海,竞争焦点在于“性能往上卷,价格往下压” [6] - 参与竞争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方案功能需包含高速领航辅助、记忆泊车辅助、城区记忆行车辅助,且全套成本控制在5000元级别 [7][8][9] - 头部玩家已形成共识,竞争本质是供应链和技术共同作用下的化学反应 [10] 技术发展与成本控制 - 技术成熟度提升,中阶辅助驾驶功能在数据、算力、算法作用下已成为被反复验证的产物 [11] - 主机厂将灵魂定义为高阶辅助驾驶,倾向于自研高阶功能,而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中阶方案,使其趋于标准化 [11] - 供应链降本增效(如传感器、算法、芯片)为中阶方案玩家提供了更多成本控制空间 [13] -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通过对算力成本的重新定义,成为比亚迪、博世等主流玩家的首选 [14] - 激光雷达价格下降以及纯视觉方案的应用,进一步助力成本控制 [14] - 拥有全栈能力的供应商是主导成本下探至5000元内的核心角色 [14] 算力配置与性能表现 - 主流玩家按算力分为两派:低算力派(如卓驭、Momenta,32TOPS)和中算力派(多数玩家,80-128TOPS) [17][18] - 实测表明,80-100TOPS的中算力方案在复杂场景(如上下匝道、隧道通行)中表现更优,识别更准确,预判更提前,被喻为“老司机” [20][21][22] - 低算力方案容易出现识别错误,导致错过匝道、违规变道等风险,体验类似“新手司机” [20] - 80-120TOPS被视为中阶辅助驾驶的算力最优解,能更好地平衡性能与用户体验 [24] 供应商核心能力要求 - 车企倾向于选择具备“六边形”能力的全能型供应商,关键维度包括量产经验、平台化与迭代能力、工程化能力、出海能力、财力及性能表现 [25] - 具备软硬件全栈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如博世、华为、Momenta、卓驭)更受主机厂青睐,因其方案经过市场验证,可快速复制上车 [26] - 平台化能力至关重要,可实现成本摊薄、加速量产和数据积累,博世、华为、Momenta在此方面各有侧重 [27][28][29][30] - 出海能力成为竞标配置,博世与Momenta是当前具备海外量产经验的主要选择,博世方案计划于2026年一季度在欧洲量产 [33][34][35] - 雄厚财力(如博世、华为)能确保对主营业务的持续坚定投入,而创业公司依赖融资和回款,现金流易受冲击 [36] - 具备高阶辅助驾驶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如博世)在中阶方案上能发挥更强性能功力 [37] 博世的战略布局与优势 - 博世作为国际Tier1,将其高阶辅助驾驶经验(如采用QNX航空级操作系统、私有云合规开发)带入中阶市场,成为新的竞争变量 [3][5] - 博世基于地平线征程6E/6M芯片打造的中阶方案(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强调驾驶拟人化,在车道保持、变道、弯道控制上表现丝滑 [22][24] - 博世具备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全栈自研平台,能灵活适配主机厂的多样化定制需求,例如提供从3R7V到5R11V的传感器组合 [29][31] - 博世拥有全球化的布局、数据安全合规能力以及应对信息法规的丰富经验,在中国车企出海方面占据头部心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