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化逆转
icon
搜索文档
午评:沪指跌1.3%,汽车、石油等板块走低,稀土概念逆市活跃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13:23
市场表现 - 13日早盘两市主要股指全线走低,沪指跌超1%报3846.25点,深证成指跌2.56%,创业板指跌3%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5909亿元,场内超4500股飘绿 [1] - 汽车、家电、石油、医药、券商、保险等行业板块走低,银行板块逆市上扬 [1] - 稀土、种业股、军贸概念、光刻机、工业软件概念等主题板块活跃 [1] 配置策略 - 当前配置框架应沿着资源安全、企业出海和科技竞争三条结构性行情线索展开 [2] - 传统周期板块在全球资本开支持续放缓及反内卷进程下,因利润率提升而涌现的机会增多 [2] - 相关行业龙头在全球工业需求低迷环境下仍保持盈利能力,且估值具有吸引力 [2] - 全球化逆转时期,低附加值工业品可成为国家撬动地缘话语权的工具,传统工业品在供应管控得当下应享有溢价 [2] - 考虑到利润可兑现性,推荐关注上游资源板块(以有色为代表),并开始密切关注中游化工板块 [2]
本次冲击或将小于“4·7行情”!把握黄金坑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11:39
市场整体趋势判断 - 外部冲击是短期扰动而非趋势终结,市场具备韧性,冲击结束后指数创新高可能性较大 [3][5][12] - 市场有效突破需等待科技引领,四季度科技行情还有新高,牛市有纵深 [4][6] - 当前市场学习效应增强,政策稳市机制已提前就位,冲击影响预计低于4月水平 [5][6][12] 投资策略与风格偏好 - 投资应聚焦产业发展、“反内卷”和稳定价值,新兴科技是主线,周期金融是黑马 [3][4] - 短期可布局内需品种和自主可控逻辑的科技品种,中期资金将重新聚焦景气成长和未来产业投资 [11][12] - 四季度关注风格再平衡,布局地产、券商、消费等传统价值型板块机会 [8][11] 行业与板块机会 - 传统制造业在“反内卷”趋势下资本开支放缓,投入产出比企稳回升,龙头公司盈利能力改善 [2] - 科技板块中,海外算力、半导体、机器人、AI、创新药、电池等仍有机会 [4][7][11] - 反关税、自主可控和稳定类资产如军工、稀土、农业、有色、银行等阶段性占优 [4][5][7][12] 关键驱动因素 - 驱动行情的核心因素未变,包括流动性向好、“十五五”规划预期和三季报披露 [6][11] - 全球制造业活动回升和实物消耗上行是重要主线,内需方向将获更多关注 [9] - 全球化逆转背景下,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盈利 [2]
中信证券:当前仍然主要关注偏上游的资源板块和传统制造业
智通财经网· 2025-10-12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意外的市场波动是新的投资线索转变为主线的契机,短期走势判断并非核心矛盾 [1][2] - 近期的出口管制和许可制度有助于对外提升价格,对内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使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和更好的盈利水平 [1][2][8] - 考虑到短期利润兑现、中期景气回升和长期叙事逻辑的平衡,当前主要关注偏上游的资源板块和传统制造业 [1][2][9] 全球资本开支趋势 - 近10年全球科技与非科技公司资本开支增长分化显著,1000亿美元以上市值科技企业资本开支1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1.8%,而非科技企业仅为2.4% [3] - 2021年以来分化加剧,1000亿美元以上市值科技企业资本开支复合年增长率达15.6%,非科技企业仅为5.8% [3] - 全球5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中,TMT行业资本开支占比从2010年的20%升至2025年的43%,而资源板块占比从40%降至23%,制造板块从16%降至13% [3] 国内工业资本开支与效率 - 国内非金融板块资本开支同比增速自2023年第三季度高点(18.6%)持续下滑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7.2%,为2010年以来最低点 [4] - 行业层面仅煤炭、电力、交运及TMT行业保持资本开支正增长,化工、电新、有色等行业持续负增长 [4] - 非金融板块整体资本利用效率自2022年开始持续下滑,但有色行业已率先走出拐点,化工、电新、军工等行业已逐步企稳见底 [5] 传统制造业估值与盈利能力 - 当前部分传统制造业龙头在行业景气低点仍保持盈利能力且估值不高,历史上较为罕见 [6][7] - 工业金属、运输设备和农业化工的市盈率估值处于历史35%以下分位数水平,且投入回报率已处于回升态势 [7] - 结合行业投入回报率和估值水平,机械、化工、有色行业中的工业金属、工程机械、运输设备和贵金属等品种相对占优 [7] 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 中国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稀土、超硬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这些产业中国在全球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如锂电正负极材料产能全球占比超95% [8] - 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可能标志着电动汽车出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8] - 出口管制措施有助于引导海外超额利润向国内优质产能聚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氟化工行业是通过类似举措提升利润的成功案例 [8] 当前行业关注焦点 - 配置框架沿资源安全、企业出海和科技竞争三条线索,传统周期板块因利润率提升而涌现的机会将增多 [9] - 推荐关注上游资源板块(以有色为代表)并开始密切关注中游化工板块 [9] - 建议关注“供给在内反内卷,需求在外出利润”逻辑下的行业,如钴、稀土、钨、磷化工、农药、氟化工等 [9]
中产家庭留学时代结束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留学趋势变化 - 2019至2024年留学人数持续下降 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深造人数为641人 较2019年818人减少超过21% 清华大学2019至2023年出国人数减少28% 北京理工大学出境深造人数减少一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海外升学人数分别缩水28.57%和17.70% [5] - 留学成本大幅上升 哥伦比亚大学学费涨至7万美元一年 美本平均学费每年5万美元以上 加上住宿生活等最低年消费10万美元 四年总成本约4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 [5] - 美国H1B签证中签率从10年前50%下降至14%-25% 2023年对中国留学生拒签率达36% [6][11] 就业环境与回报 - 海归就业优势减弱 中国就业序列中考公和国营企事业优先 海归在前两条路径中优势为零 需与1500万应届毕业生竞争私企岗位 [6] - 留学投资回报周期长 300万人民币成本在中国职场回收需超高人脉和运气 且需应对国内卷薪资 卷工作时长 卷人脉的竞争环境 [6] - 部分领域仍存在机会 STEM(科学 技术 工程与数学)专业学生有较强竞争优势 美国AI领域近一半人才受过国内本科教育或具中国背景 [13] 时代红利变迁 - 1978年改革开放后高考红利显现 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大规模迁移至城市 填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需求 [7] - 加入WTO后留学红利形成 全球知识 语言能力 管理系统和技术结构需求激增 海归成为外向型经济重要人才补充 [8] - 全球化逆转导致人才流动政策收紧 地缘政治变化使教育交流成为政治沙盘博弈点 留学从普遍机遇变为狭窄门缝 [11][12][14] 个体选择与适应 - 留学目的从获取红利转向人格塑造 知识结构奠定和理想追求 国外大学在个体发展上仍具优势 [13] - 只有追求卓越或具备特殊才能者能在留学竞争中生存 需匹配个性 长项与理想的专业选择 [13][15] - 个人命运取决于选择与努力 需在全球化逆风中寻找适应时代夹缝的发展方向 [15]
别再瞎折腾了,中产家庭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
虎嗅APP· 2025-08-20 17:31
留学趋势变化 - 2019年至2024年留学人数持续下降 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深造人数为641人 较2019年818人减少超过21% 清华大学2019年至2023年出国人数减少28% 北京理工大学出境深造人数减少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海外升学人数分别缩水28.57%和17.70% [4] - 美国本科留学成本显著上升 哥伦比亚大学学费达7万美元/年 美本平均学费超5万美元/年 加上住宿生活等最低年消费10万美元 四年总成本约4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 [7] - 美国H1B签证中签率从10年前50%降至14%~25% 2023年对中国留学生拒签率达36% [8][20] 就业环境转变 - 海归就业优势消失 中国就业序列优先顺序为考公、国营企事业与教育机构、大厂、普通私企 海归在前两条路径中优势为零 [8][9] - 留学生回国需与1500万应届毕业生竞争 面临薪资、工作时长和人脉等多维度内卷 [10] - 仅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留学生保持较强竞争优势 美国AI领域近半数人才具中国教育背景或华人背景 [24][26] 时代红利变迁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高考红利 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大规模迁移至城市填补城市化需求 [14][15] - 加入WTO后出现留学红利 全球知识、语言能力和管理系统需求使海归成为外向型经济急需人才 [16][17] - 当前全球化逆转导致人才流动政策收紧 地缘政治变化使教育交流成为政治博弈筹码 [20][22] 留学价值重构 - 留学从阶层跃迁工具转变为个人发展途径 国外大学在人格塑造、知识结构和职业追求方面仍具优势 [26] - 留学选择需匹配个性与长项 仅真正追求卓越者能在狭窄门缝中生存 美国仍需人工智能、物理、医疗等多领域人才 [26] - 个人命运取决于选择与努力 需在时代夹缝中寻找个体发展方向 [26][27]
别再瞎折腾了,中产家庭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
虎嗅· 2025-08-20 13:40
留学趋势变化 - 2019年至2024年留学人数持续下降 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深造人数为641人 较2019年818人减少超过21% 清华大学2019至2023年出国人数减少28% 北京理工大学出境深造人数减少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海外升学人数分别缩水28.57%和17.70% [3] - 留学成本大幅上升 哥伦比亚大学学费达7万美元/年 美本平均学费超5万美元/年 加上住宿生活等费用 每年最低消费10万美元 四年总成本约4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 [5] - 美国H1B签证中签率从十年前的50%降至14%-25% 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美回收成本的可能性基本断裂 [8][9] 就业环境与回报 - 中国就业序列优先级为考公>国营企事业与教育机构>大厂>普通私企 海归在前两条路径中优势为零 [11][12] - 海归需与1500万应届毕业生竞争 面临薪资 工作时长和人脉的多重内卷 300万留学成本回收困难 [10][13] - 海归群体出现"海废"现象 因缺乏国内教育背景且受西方教育系统影响 难以适应国内职业环境 [35] 历史红利与时代变迁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高考红利 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大规模迁移至城市 填补工业化与城市化需求 [16][17] - 加入WTO后出现留学红利 海归成为全球化急需人才 填补外资涌入 互联网腾飞和技术引进的缺口 [19][20][21] - 当前全球化逆转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拒签率达36% 签证政策持续收紧 [25][31] 专业选择与个人发展 - STEM领域(科学 技术 工程与数学)留学生仍具竞争优势 美国AI领域近半人才具中国背景或本科教育经历 [36][39] - 国外大学在人格塑造 知识结构奠定和职业追求方面具优势 需根据个性与长项匹配专业 [39][40] - 留学竞争门槛提高 仅真正追求卓越者能在全球化遗留的狭窄门缝中生存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