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要素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16年、全球38网点、万次试错:一家草根物流公司的出海生存法则
吴晓波频道· 2025-09-23 08:29
全球供应链与物流出海背景 - 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脆弱性促使超过90%的企业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布局 [2] - 物流成本和效率是决定企业出海成败的生命线,许多出海目的地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达20%甚至25%以上,远高于中国的14.4% [3] - 巨大的物流成本差异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就有20多元消耗在物流环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与降本空间 [3] 冠亚物流的成长与市场拓展 - 公司的第一桶金来自越南市场,通过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出海贸易企业提供物流之外的增值服务(如建桩、验货、重新包装)积累口碑并打开业务 [6][7] - 在不成熟的市场,将客户的物流费用降低30%左右并不稀奇,例如在老挝设点后,仅用约一年时间就将一位客户的物流成本降低了40% [8] - 公司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大量试错,涉及十几个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要踩坑,例如在印尼因总统换届导致海关政策突变,产生高额滞纳金、罚金和货物没收 [9][10] - 对缅甸市场经历了“三进三出”,分别因疫情、军政府动乱以及出口配额制和强制结汇导致的20%汇率损失而调整业务 [11][12] 物流行业的角色升级与核心竞争力 - 在全要素出海时代,物流公司的角色从运输商升级为全链路赋能者,需提供税务咨询、政策咨询、海关税率核算甚至介绍律师等增值服务 [15] - 物流环节的关键在于目的港能否顺利提货投产,前端再顺利,后端出问题会导致前面工作全白费 [16][17] - 海外隐性成本多且不可控,包括海关政策随意调整、码头罢工、政策变动等 [18]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定位为“重出海”模式,海外员工数量远多于国内员工,核心管理层需在当地国家有五年以上经验 [19] 中企出海的成功经验与风险警示 - 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出海事件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以及是否“all in”投入,而非只是试试,成功企业往往派出最优秀的人甚至负责人亲自带队 [21] - 失败案例的警示主要集中在土地、用工和税务三大方面 [22] - 土地方面,中国企业出海购买土地存在产权归属隐患,例如在印尼有客户在政府协助购地后遭遇不同时代“地主”主张权利,最终需额外花钱赎买产权 [23] - 用工方面,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大,用工规则各不相同,不熟悉当地制度易引发纠纷 [24] - 税务方面,制造业出海涉及的加工政策(如越南EPE、墨西哥IMMAX、泰国BOI)差异明显,退税过程困难重重,且存在企业因将成品伪装半成品发货而被海关处罚的案例 [24]
2025年谈出海,一线实战派们总结了九大关键词丨出海峰会
吴晓波频道· 2025-06-02 23:27
中国企业出海现状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1-4月累计出口金额达477亿美元 [2] - 全球短剧应用第一季度内购收入近7亿美元 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 [2] - 跨境电商、游戏、专利、商旅服务等领域实现全面出海扩张 [2] 全球化趋势与挑战 - 产业生态、数字化链路与本土化战略加速碰撞 贸易保护主义与跨文化管理成为主要挑战 [2] - 出海竞争进入"深水区" 需聚焦深度本地化与可持续全球化 [2] - 逆全球化背景下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 满足所在国市场、税收和就业需求 [7] 专家核心观点 战略方向 - 全要素出海成为新特征 涉及合规、供应链、组织、品牌等系统性重构 [4][5][6] - 需平衡美国与非美市场关系 动态调整出海策略 [6] - 从"产能迁徙"转向"文明共生" 构建供应链优势与生态协同 [8][11] 关键能力 - 创新能力、工匠精神与谦卑态度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8] - 建立海外信任体系是当前短板 需强化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关系网 [10][11] - 日本企业经验显示 融入当地社区是长期成功关键 [6] 行业动态与峰会聚焦 - 2025年出海关键词从"坚持"转向"突破" 反映企业厚积薄发态势 [10] - 第二届出海全球峰会聚焦"共融共建" 探讨创新模式与本地化路径 [11] - 1500+企业将参与峰会 覆盖智造、电商、医疗等多领域 [2][11]
专访吴晓波:大变局中的外贸四十年
吴晓波频道· 2025-05-25 03:06
中国外贸发展历程 -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业基础薄弱,通过"市场换技术,时间换空间"策略引进外资和技术,如上海宝山钢铁厂从日本引进生产线 [3] - 1980年代消费品领域开始小规模出口尝试,如天津飞鸽自行车、上海蝴蝶缝纫机,但缺乏国际市场意识 [3] - 1998年关键转折点,中国首次出现产能过剩,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50%,亚洲金融危机倒逼寻找全球市场 [6] - 2001年加入WTO后外贸总额从5096.5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7] - 2013年后跨境电商兴起,如安克创新通过亚马逊平台推广自有品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8.6% [7] -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加征关税倒逼产业升级 [7] 一甲子理论三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1978-1998):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主要满足国内基本需求 [8] - 第二阶段(1998-2008):出口驱动阶段,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从服装鞋帽扩展到电子产品 [8] - 第三阶段(2018年后):全要素出海阶段,预计持续20年,供应链、设备、研发等全方位海外布局 [8] 全要素出海实践与挑战 - 越南家电企业迁移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体系,中东光伏企业输出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9] - 面临五大挑战:合规、供应链、品牌、企业组织和国别选择,其中合规是最大挑战 [10] - 巴西税收系统复杂被称为"税种地狱",小米在巴西市场遭遇税务难题 [10] - 新能源汽车面临欧美区域性供应链限制,传统"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需重构 [11] - 越南独立工会导致劳资纠纷频发,宗教文化差异考验管理智慧 [11] - 海外公司贷款担保问题:日本企业禁止总部担保,中国企业面临类似抉择 [11] - 品牌策略选择难题:全球统一还是本地化,定位差异可能导致消费者质疑 [11] 外贸转内销困境 - 外贸转内销是伪命题,两者能力体系完全不同 [13] - 常州箱包企业转型案例:缺乏电商运营人才、品牌IP打造能力和线下渠道 [13] - 成功案例极少,奥佳华稍有知名度但未成气候 [14] - 根本原因在于外贸企业长期依赖OEM简单模式,缺乏全链路能力 [14] 制造业两极分化趋势 - 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效率,如黑灯工厂20秒生产手机 [14] - 家电行业美的、海尔持续投入研发拓展全球市场 [14] - 中小企业因创新力匮乏、资金不足面临淘汰 [15] -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迅猛 [15] -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钢铁陷入困境 [15] AI领域发展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但中小企业主动性不足,依赖巨头推动 [15] - 应用层和协议制定层已有突破,如华为鸿蒙系统可能打破安卓与iOS垄断 [15] - 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参与制定全球协同协议 [15] 东南亚供应链地位 - 东南亚国家是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 [17] - 中国制造业从学徒成长为竞争者,展现韧性与创造力 [18] - 未来将经历大浪淘沙,留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