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投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达索系统: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启用,还将启动中国首个创投基金
第一财经· 2025-07-29 15:39
当天,法国达索系统在上海启用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3D EXPERIENCE Lab,这也是达索系统 全球第五家开放创新实验室。 7月29日,达索系统CEO帕斯卡·达洛兹(Pascal Daloz)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将于今年年底 前在中国启动首个创投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创新企业。 ...
吴清发声,信息量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21:21
证监会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于7月24日召开,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出席并讲话 [1] - 强调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主线,推动新"国九条"和"1+N"政策落地 [2] - 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预期、中国资产估值修复三大确定性支撑市场稳定 [2] 今年以来重点工作总结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6"政策等标志性改革突破 [2] - 强化监管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2] - 推进债券违约、私募基金、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2] 未来七大建设方向 方向一:市场稳定机制 - 健全稳市机制,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前瞻性 [5][6] 方向二:多层次市场改革 - 推动科创板改革落地,深化创业板一揽子举措,创新债券期货产品 [7] 方向三:资产与资金端优化 - 落实上市公司"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8] - 培育长期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改革公募基金 [8] - 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8] 方向四:监管执法强化 - 重点打击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科技监管能力 [9][10] 方向五: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与支持房地产新模式 [11] - 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市场化转型 [11] - 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11] 方向六:制度型开放 - 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布局,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12][13] 方向七: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 增强重大问题研究权威性,服务监管需求 [14] 廉洁建设要求 - 完善"过紧日子"制度,加强公权力监督制约 [14] - 推进风腐同查同治,锻造"三个过硬"监管队伍 [14]
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热潮涌现 政策红利释放6单案例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6-11 09:17
政策驱动与市场趋势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在A股市场加速涌现,自"并购六条"出台至6月10日已累计披露6单案例 [1] -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 [3] - 6单收购案例中有5单首次披露日在《重组办法》修订后,政策利好显著降低私募基金风险并激发其积极性 [3] 收购动因与市场背景 - 部分上市公司面临转型压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希望通过并购重组解决退出难题,交易双方存在强烈需求 [3] - 当前上市公司整体估值处于低位,为私募基金提供低成本收购窗口期,6单案例中5家为传统企业 [3] - 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可盘活存量资产,解决退出难题,优化"募投管退"循环 [4] 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 - 私募基金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众多被投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后可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实现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4] - 私募基金具有产业链、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能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或业务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5] - 专业化资源整合能力是关键优势,私募基金通过"产业+资本"模式帮助上市公司切入高附加值赛道 [5] 典型案例分析 - 鸿合科技案例是首单产业资本CVC发起的上市公司收购案,合肥瑞丞私募基金拟以15.75亿元收购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 [1] - 合肥瑞丞由奇瑞资本与管理团队共同设立,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 鸿合科技是教育智能交互平板龙头企业,经营良好但行业空间受限,引入产业资本有望开拓新增长空间 [6]
政策红利激活市场需求 CVC等私募踊跃收购上市公司
证券日报· 2025-06-11 01:08
并购案例概况 - 合肥瑞丞私募基金拟设立基金以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 成为"并购六条"发布后首单产业资本CVC发起的上市公司收购案 [1] - 自"并购六条"出台至6月10日 A股市场累计披露6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其中5单首次披露日在《重组办法》修订后 [2][3] - 6单案例中5家为传统企业 鸿合科技是唯一连续盈利公司 2024年营收35.25亿元 归母净利润2.22亿元 [8] 政策驱动因素 -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 5月16日修订的《重组办法》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 [3] - 政策显著降低私募基金风险 激发参与积极性 当前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低位形成低成本收购窗口期 [3] 交易结构与特点 - 6单案例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原控股股东表决权委托(或放弃)"方式取得实控权 鸿合科技案例交易金额最高(15.75亿元) 估值达63亿元 [8] - 合肥瑞丞由奇瑞资本与团队共同出资设立 其管理的瑞丞基金是6单中唯一产业龙头控股的私募基金 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产业链 [5][6] 产业协同价值 - 私募基金具备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通过"产业+资本"模式可帮助上市公司切入高附加值赛道 鸿合科技作为教育智能交互平板龙头亟需转型资源 [5][6] - 产业资本入主后可通过资产注入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奇瑞资本背景可为鸿合科技提供新能源汽车领域优质标的 [6] 行业趋势展望 - 私募基金从"Pre-IPO"模式转向"二级市场深度介入" 通过市值管理放大收益 或成主流趋势 [10] - 传统行业整合需求旺盛 私募基金可通过收购分散市场份额推动产业链升级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激发更多市场需求 [10]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创近三年新高
快讯· 2025-05-31 13:07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退出情况 -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量1954个 为近三年最高 较2023年增长94.62% [1] - 2024年退出本金430.6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 较2023年分别增长71.06%和70.28% [1] - 截至2024年末累计退出项目11484个 退出本金2556.8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4373.29亿元 [1] - 累计退出项目 退出本金 实际退出金额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20.43% 3.26% 3.66% [1]
陕西聚资聚力重塑创业投资生态
陕西日报· 2025-05-23 06:47
创投定义与参与者 - 创投是专门从事股权投资的活动,投资对象主要为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获得增值收益 [2] - 创投参与者包括基金类创投企业(政策性引导基金、私募创投基金)和非基金类创投企业(产业领军企业投资公司)以及天使投资人 [2] - 创投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重要支撑 [2] 陕西创投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陕西登记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179家(全国第13位)、基金702只(第14位)、规模1122亿元(第18位) [3] - 各类基金在陕存量投资项目2844个,在投本金1531亿元,其中超80%为科技型企业 [3] -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包括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首只S基金和自贸区QFLP基金落地、AIC股权投资试点全省扩围 [3] 《工作措施》政策亮点 - 设立产业创新集群创投母基金,鼓励国企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4] - 政府出资创投基金可提高出资比例、放宽存续期要求、延长绩效评价周期 [4] - 建立不以单项目/年度盈亏为考核依据的国有基金容错机制 [4] - 加强高校院所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归集,发展并购基金和S基金 [4] 政府投资基金进展 - 陕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4月设立子基金42只,投资项目306个(投资额121.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610.24亿元 [5] - 将实施创投/产投基金分类管理,优化返投认定和退出机制,建立奖励让利和尽职免责机制 [6] 私募基金行业贡献 - 陕西超70%上市公司上市前获私募/创投基金投资,科技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尤为突出 [7] - 获投金额超百亿元,初创期获投次数多、成长期获投金额大 [7] - 近90%民营上市公司上市前接受过私募/创投基金投资 [7] AIC试点实施情况 - 工银投资、交银投资已落地2只基金共60亿元,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 [7] - 陕西建立试点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AIC融入创投生态提供长期资本 [8]
战新产业A股接近2700家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本金超过4万亿元
深圳商报· 2025-05-23 02: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 - 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四成 [1]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1] - 科技企业发行上市条件更加包容适配,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中四套不要求企业盈利 [1] 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情况 - 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共1400余单,同比增长超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70余单,同比增长超220%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约65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80单 [1]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 - 注册制改革以来,九成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及超半数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过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 [2]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投项目超10万个,在投本金超4万亿元 [2] 债券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 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2024年发行539只规模0.61万亿元,同比增长64% [2] - 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2]
科技部等七部门: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允许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分配。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快讯· 2025-05-14 15:43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政策 - 科技部等七部门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允许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向投资者分配 [1] - 政策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1]
两会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合肥全力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证券时报· 2025-03-07 12:13
文章核心观点 合肥具备发展科创和产业投资的良好条件,正加速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多种创新举措培育完善科创金融生态,托起科创金融强磁场,有力助推城市科创实力跃升 [1][4][11]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科技金融等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1] - 合肥着力实施融资风险“有补偿”,为1.5万户企业授信超1288亿元,兑现风险补偿近9000万元,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给予40%保费补贴,有效撬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2024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达20% [4] 金融服务创新 - 合肥作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扩大科创金融有效供给,推动金融服务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实施“共同成长计划”等创新举措 [1] - 创新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资本金+差异化金融政策+自筹资金”多元化投资建设模式,5家银行机构为9项重大项目提供授信68.52亿元 [5] 特色服务品牌打造 - 合肥聚焦“科技金融”,打造“科创出题、金融答题”特色服务品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互动格局加速形成 [7] - 全市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43家,其中总部级科技金融中心13家,实现国有大行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全覆盖 [7] - 构建“基金丛林”,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全链条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3年翻番,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总规模28亿元的S基金等 [7] - 构建225款“贷投债保”多方联动的产品体系,初创期、信用类产品均超75%,“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为3900户科技型企业授信超1200亿元 [7] 发展成果与目标 - 2024年科技贷款月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户,总数248户、3年翻两番,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家,居全国第6、省会第2 [4][8] - 2025年目标迭代升级“创投城市计划”,扩大“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推广“贷投批量联动”等服务模式,全年贷款余额两位数增长、科技贷款增长20%以上,力争全市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4800亿元,力争上市(过会)企业8家 [8] 生态体系构建 - 整合金融机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动科创金融工作站县区全覆盖,首批工作站累计开展对接240次,为超300家企业提供授信近15亿元,科创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超4万笔、830亿元 [10] - 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设立全省首单上交所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专利、商标权质押融资额近三年累计近150亿元 [10] -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培训4500多名复合型人才,组建长三角地区首家资本市场学院,累计培训企业超10万家 [11] 城市科创排名 - 2024年11月末,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位列第15位,2024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跃居第36位、前进4位 [11]
两会丨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 让更多企业跑出加速度
证券时报· 2025-03-06 08:14
"为什么这家公司没有留在我们这儿?""为什么我们拥有了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也取得了一批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但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各地政府部门发出灵 魂自问,这背后,既有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的"焦虑",也有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定位特色,推进分类发展,面向 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梅兵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清晰的任务书引导各地政府以实际行动缓解"焦虑"。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 深度融合"…… 事实上,这也是代表委员们会后热议的重点内容,他们从加快培养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推动创业投资与 耐心资本加速发展、改革指挥棒导向和协同机制等各方面,为政府部门支招。集众智、凝众心,助推中国 经济迸发澎湃动力。 立足转型期的当下,不少高校正在"多条腿走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梅兵表示,一方面,学校现在为学生提供双专业或者微专业的学习,提升学生专业 能力的"厚度";另一方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