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55家上市公司预告 上半年业绩医药、电子行业表现亮眼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07 00:10
医药行业业绩表现 - A股已有55家上市公司预告2025年上半年业绩 其中39家预喜 占比超七成 [1] - 医药板块企业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幅提升 翰宇药业预计归母净利润1.42亿元至1.62亿元 同比增长1470.82%至1663.89% [1] - 圣诺生物预计归母净利润7702.75万元至9414.48万元 同比增长253.54%至332.10% 主要因多肽原料药业务表现较好 [1] - 医药板块在"创新+出海"双轮驱动下加速增长 创新药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生物药国产替代提速 [2] 电子行业业绩表现 - 电子行业迎来结构性机遇 泰凌微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5.03亿元 同比增长37% 净利润9900万元 同比增长267% [2] - 泰凌微新推出的端侧AI芯片进入规模量产阶段 二季度销售额达千万元规模 [2] - 芯动联科预计归母净利润1.38亿元至1.69亿元 同比增长144.46%至199.37% 主要因产品性能领先和自主研发优势 [3]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AI算力投资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带动服务器、液冷设备、光模块等行业订单激增 [3] - 未来受益更深的环节包括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和AI芯片等 [3]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重视Pharma估值重塑的机会
开源证券· 2025-06-02 13: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医疗合规化、产业内部调结构等多因素使近两年医药板块经营波动,但老龄化下未满足临床需求增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长期趋势未变,后续创新药驱动制药新周期、医疗合规常态化及集采政策优化,医药板块有望重回稳定增长[5] - 2025年政府提出优化药品集采,存量仿制药影响减弱,受益创新药国内放量和出海驱动、运营质量提升,多数制药公司业绩稳健,制药板块迎来商业化新周期,创新+出海是个股成长主要驱动力,传统pharma创新+出海迈入收获期,有望迎来估值重塑[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优化集采叠加创新驱动,迎接制药板块商业化新周期 集采优化基调明确,全链条支持创新全力推进 - 集采政策优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等出台政策优化药品带量采购、中药采购和招标采购政策,实现价格合理化与医疗质量保障双赢[14][15] - 多个地区发布文件在支付端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全链条支持创新推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发布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地方政策文件[15] 创新转型进入收获期,头部pharma业绩恢复稳健增长 - 多家创新转型企业近5年创新药收入比例和收入增速显著提升,国产创新药崛起推动国内创新药企业绩增速,为企业走向国际奠定基础,如翰森制药创新药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28%提升至2024年的77.3%,收入增速从2020年的 - 0.02%提升到2024年的21.35%[19] 传统pharma转型升级,创新+出海驱动个股成长 - 多数传统Pharma创新转型,研发投入可持续,有望迎来产品兑现期,国内创新药企业接轨全球,新药管线亮眼,“license - out”涌现,部分制药公司为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具备稳健业绩且储备优质创新药的公司有望受益,部分公司出海贡献业绩增量[21] - 关注新药管线亮眼,或有BD预期的标的,如三生制药、一品红等公司在研管线表现优,推荐三生制药、恒瑞医药等标的,受益标的有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22] - 关注行业格局稳定,创新药快速放量的标的,精麻行业领先企业人福医药等、低浓度阿托品带动的兴齐眼药、HIV新药艾诺米替片相关的艾迪药业等有望受益,推荐海思科、人福医药等标的,受益标的有信立泰等[25][26] - 关注出海+创新有望成为新增量的标的,苑东生物、汇宇制药、科兴制药、复宏汉霖等公司出海有进展,推荐苑东生物、华海药业等标的,受益标的有复宏汉霖、亿帆医药[29] 5月第5周医药生物上涨2.21%,其他生物制品涨幅最大 板块行情 - 2025年5月第5周环保、医药生物等行业涨幅靠前,电力设备、汽车等靠后,本周医药生物上涨2.21%,跑赢沪深300指数3.3pct,在31个子行业中排第2位[7][32] 子板块行情 - 2025年5月第5周多数板块上涨,其他生物制品板块涨幅最大,上涨4.65%,化学制剂上涨4.27%,医疗研发外包板块上涨4.00%等,线下药店跌幅最大,下跌2.69%[7][35]
三大“中国智造”重磅亮相神经介入舞台,解码心玮医疗-B(6609.HK)的破局逻辑
格隆汇· 2025-05-26 13:39
行业地位与技术创新 - 全球神经介入领域聚焦中国舞台,东方脑血管病会议与世界神经介入大会首次联合办会,搭建东西方医学交融顶级平台 [1] - 心玮医疗携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长城"、首款涂层密网支架"如意"及革命性取栓技术"CATCH级联"亮相,展现"中国智造"硬实力 [1] - 公司通过底层技术突破、材料工艺革新与临床术式升级的三维创新路径,形成具有战略纵深的技术壁垒 [5] - 长城支架作为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适配17系微导管设计优化远端小血管治疗中导管形变临床痛点 [6] - 如意密网支架是国内首个涂层密网支架,通过聚磷酰胆碱涂层的突破性应用,将血流导向治疗推向精准化、长效化新维度 [7] - CATCH级联抽吸技术基于大口径抽吸导管设计,在提升血栓清除效率同时重塑手术安全边界,临床案例显示25分钟完成复杂病例血流重建 [8] 产品与技术细节 - 长城支架激光雕刻闭环结构使支架在释放90%前可灵活调整定位,4.0mm直径中段显影点技术构建精准贴壁效果监测体系 [6] - 长城支架30/40双系列分别覆盖1.5-3.0mm和2.5-5.0mm血管范围,新增60mm长度规格应对长段夹层病变 [6] - 如意密网支架混合编织工艺与抗血栓涂层的协同作用大幅提升生物相容性,镍钛小球与J型头端导丝设计攻克传统支架贴壁不稳定技术瓶颈 [7] - CATCH级联抽吸技术基于自研8F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内径0.088英寸),超越国际同类竞品 [8] 财务表现与商业化进展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78亿元,同比增长19.6%,创历史新高 [11] - 2024年除税前亏损缩窄至1200万元,同比大幅减少88.3% [11] - 销售及行政费用率较上年下降16.6个百分点至49.6%,接近盈亏平衡 [11] - 具有技术壁垒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年内销量同比增长45.5%,出血性治疗器械及其他介入通路器械分别实现104.2%及109.4%增长 [13] - 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激增684%至839.5万元,中国台湾及印度市场成为主要贡献区域 [13] 战略布局与未来规划 - 公司战略聚焦从传统通路型器械转向高附加值的差异化治疗器械 [12] - 预计未来两年内推出至少两款主要神经介入治疗器械,包括用于治疗颅内狭窄的自膨式药物支架及颈动脉支架 [13] - 已取得颅内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等产品的CE或FDA认证,以及26项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证书 [14] - 计划两年内完成30国产品注册,初步构建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分销网络 [14]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最新发布的《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推动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创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 [17] - 深圳已成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联盟出海专委会,整合龙头企业资源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18] -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纵深推进,要求2025年全国所有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技术和取栓技术 [22] 市场评价与估值 - 公司股价近一年从低点反弹超100%,但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 [23] - 近期推出2025年H股激励计划,将管理层、核心研发团队与长期战略深度绑定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