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足
搜索文档
曾红极一时的“85度C”,今年将关40多家店,半年亏损约4600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06:34
曾红极一时的烘焙咖啡品牌"85度C"近日正频繁闭店。 10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实地走访证实,85度C北京知春二店已于10月19日正式关闭。至此,85度C在北京仅剩白广路的一家门店。 85度C北京白广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欣蔚 摄 这并非孤立的区域现象,而是85度C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战略收缩的缩影。 据新京报报道,85度C母公司"美食-KY"近日表示,今年中国大陆关店总数将超过40家,近五年最大规模的运营调整背后,是公司在大陆市场销售额超 20%的锐减与持续亏损。 对于接连闭店,10月20日,85度C总部公共事务部苏女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85度C集团因应展店策略调整,"汰换择优",年底前新的加 盟店还会增加,产品也持续推陈出新。 公开资料显示,85度C是一家源自中国台湾的知名连锁品牌,以咖啡、蛋糕和烘焙产品为主营业务,其名字源于"在85摄氏度冲泡咖啡口感最佳"的理念。 自2003年创立以来,85度C凭借"五星级品质、平民化价格"的定位和"咖啡+烘焙"的复合经营模式,从中国台湾迅速扩张至多个市场,发展成为一家全球 性的连锁企业。 在记者采访的行业专家看来,接连闭店揭示出这一烘焙巨头正 ...
曾红极一时的咖啡品牌,北京仅剩1家店!今年将关掉40多家门店,上半年大陆市场亏损约4600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23:49
每经记者|李卓 每经编辑|陈柯名 余婷婷 曾红极一时的烘焙咖啡品牌"85度C"近日正频繁闭店。 10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实地走访证实,85度C北京知春二店已于10月19日正式关闭。至此,85度C在北京仅剩白广路的一家门店。 85度C北京白广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欣蔚 摄 这并非孤立的区域现象,而是85度C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战略收缩的缩影。 据新京报报道,85度C母公司"美食-KY"近日表示,今年中国大陆关店总数将超过40家,近五年最大规模的运营调整背后,是公司在大陆市场销售额超 20%的锐减与持续亏损。 对于接连闭店,10月20日,85度C总部公共事务部苏女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85度C集团因应展店策略调整,"汰换择优",年底前新的加 盟店还会增加,产品也持续推陈出新。 公开资料显示,85度C是一家源自中国台湾的知名连锁品牌,以咖啡、蛋糕和烘焙产品为主营业务,其名字源于"在85摄氏度冲泡咖啡口感最佳"的理念。 自2003年创立以来,85度C凭借"五星级品质、平民化价格"的定位和"咖啡+烘焙"的复合经营模式,从中国台湾迅速扩张至多个市场,发展成为一家全球 店门外的闭店通知显示,"时光 ...
85度C北京仅剩一家门店 公司:接连闭店系“汰换择优”,年前将新增加盟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21:20
公司运营调整 - 85度C在中国大陆市场进行大规模运营调整,2024年全年关店总数将超过40家,占其大陆门店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为近五年来最大规模的调整 [4][9] - 公司解释闭店行为属于“汰换择优”的经营策略,并计划在年底前增加新的加盟店 [1][4][8] - 北京市场收缩显著,知春二店关闭后仅剩白广路一家门店,顾客需联系客服办理会员卡充值余额退款 [1][5][7][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锐减至80.53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8.8亿元),较上年下滑超过20%,该市场销售贡献占比从51%降至42% [9] - 中国大陆市场自2023年下半年起出现亏损并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已达约2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600万元) [9] 行业挑战与竞争 - 专家指出85度C面临品牌老化与创新不足的深层挑战,未能建立清晰的品牌记忆点与爆款产品,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减弱 [4][9][10] - 烘焙行业面临供应链复杂、产品标准化难度高制约全国化扩张,以及进入门槛低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和价格战等系统性困境 [10] - 市场竞争激烈,新锐品牌如鲍师傅、泸溪河等频现,许多品牌过度依赖营销手段难以支撑长期健康经营 [10]
汽车行业破解“内卷”要找准方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1 06:25
价格战现状与规模 - 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已持续两年多,2024年有加剧趋势,5月头部企业限时促销导致部分车型降价超5万元[1] - 2024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超60款,5月激增至百余款,引发行业连锁反应[1] - 行业组织与政府部门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呼吁转向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1] 价格战的经济影响 - 行业利润率从2022年5.7%持续下滑至2024年4月的4.1%,5月进一步跌破4%,远低于历史7%水平[2] - 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怪圈,经销商出现"量增利减"现象[2] - 恶性价格战导致企业削减创新投入,产业链上下游承受系统性压力[2] 市场结构性矛盾 - 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销量3143.6万辆(同比+4.5%)低于过去10年6%平均增速[3] - 未来市场规模预计稳定在26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3] - 行业集中度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与创新不足形成恶性循环[3] 行业转型方向 - 破解内卷需从去产能和增强创新能力入手,企业应转向差异化产品研发[4] - 政府需加强价格监管,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