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用与封存(CCUS)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解读诺贝尔化学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途广,可吸附二氧化碳
新京报· 2025-10-08 22:31
杨维慎说,金属有机框架由无机金属中心(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桥连的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相互连 接,"就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这种材料的孔径、表 面积和化学环境都是可控的,所以应用范围特别广。" "目前,这种材料的工业应用比较少,但在化学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举例说,金属有机框 架材料可以用来进行气体分离、储存,比如储存氢气或甲烷,为氢能汽车储氢提供解决方案。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 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领域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接受新 京报记者采访,解读了获奖成果的意义。 他表示,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多孔材料,三位获奖人对这种材料的研究开创了网格化学这一 新的领域。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以及奥马尔·M·亚吉 三位科学家因开发金属有机框架而获得2025年诺 ...
中国能建承建百万吨级CCUS研究及示范项目完成72小时试运行
科技日报· 2025-09-30 19:35
项目概况 -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华能陇东能源基地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正式投入运营 [1] - 项目依托正宁电厂规划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150万吨/年碳捕集工程 [1] - 项目技术和装备实现全国产化 [1] 技术成果与性能 - 研发形成国内首台八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 [3] - 研发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深部咸水层多层封存体系 [3] - 在碳捕集、压缩、封存等关键环节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3] - 设计年捕集二氧化碳量高达150万吨 [3] - 碳捕集率超过90% [3] - 产出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以上 [3] 环保效益 - 碳减排能力相当于种植约1.3亿棵树木所形成的碳汇 [3] - 碳减排能力相当于每年减少近60万辆燃油汽车的碳排放量 [3]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建设前期投入自主研发的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 [3] - 数字化平台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精益化、智能化管控 [3] - 对碳捕集项目烟道支架和吸收塔主体钢结构建立BIM和Tekla模型 [3] - 以数字化手段精确表达空间各控制点坐标 [3] 标准制定与技术总结 - 项目团队主编《火力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捉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化学吸收法)》行业标准 [4] - 形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等10余项关键技术总结和工法 [4] - 填补国内百万吨级CCUS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的空白 [4]
央视新闻丨实现从“技术空白”向“自主可控”跨越,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9-11 16:03
项目成就与规模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2]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4] - 未来10年计划回注二氧化碳超5.5亿立方米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实现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全链条技术升级[6] - 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压缩机及气体处理系统 实现回注气体质量精准控制[12] - 从CCS技术升级至CCUS 形成"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模式[6][18] 产业应用与拓展 -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使原油增产达20万吨并显著提升油田采收率[6][17] - 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14]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和南海大气区为中心建设南北二氧化碳驱油驱气中心[14]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标志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成熟[2] - 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及沿海高排放企业开辟降碳环保新路径[18] - 形成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 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实践支撑[10]
倒计7个工作日!议程+项目参观!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6 00:00
会议概况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办,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工艺及CCUS技术[1][8] - 包含主论坛、5大应用专题(膜分离/吸附分离/化学吸收/CCUS/特种分离)及青年科学家论坛,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2][3][4][5][6] - 配套江苏油田CO₂驱油、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实地参观,限额50人[9][55] 技术突破 - **新型材料**:MOF/COF吨级量产工艺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廖家友团队)、碳分子筛烯烃烷烃分离技术(李忠团队)[1][42][46][56] - **工艺创新**: - 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北京美斯顿相变法/水合物法)[56] - 电驱动碳捕获(荆延)、变压吸附天然气提氦(罗双江)[44][68] - 酸性天然气膜分离(郭盛团队Science成果)[65] 产业化进展 - **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胜利电厂200万吨/年CO₂驱油封存工程(陆诗建团队设计)[36][49] - **企业动态**: - 精微高博推出国产化吸附分析仪器[56] - 金宏气体实现电子特气国产替代(超纯氨/硅烷混合气)[58][59] - 四川天人能源完成荒煤气资源化技术转化[60] 学术前沿 - **基础研究**: - 多孔材料创制(李晋平)、氟气吸附纯化(鲍宗必)[3][33] - 二维材料掺杂混合基质膜(肖武)、缺陷工程MOF膜(刘国振)[5][67] - **青年力量**:东南大学刘中云(碳分子筛膜)、新加坡国立贾舒悦(超薄MOF中空纤维膜)[66][6] 行业生态 - **参与方**: - 科研机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过程所、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12] - 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华电等30余家能源龙头[12][47][52] - **商业合作**:设置展位对接需求,提供技术孵化、工艺包转让等服务[16][18]
日程发布!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4-22 00:34
行业趋势与政策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发展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为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创造新机遇 [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化难题及青年科学家创新成果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青年科学家论坛展示12项前沿研究,涵盖碳分子筛膜、MOF基混合基质膜、聚酰亚胺衍生物等新型分离材料 [2] - 主论坛报告涉及CCUS技术趋势、多孔材料创制、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等关键领域 [3] - 化学吸收专题探讨低能耗CO2捕集技术,膜分离专题聚焦中空纤维膜在天然气提氦等工业应用 [4][5] 产业化进展 - 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MOFs吨级以上量产,创新工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 [53]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43] - 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提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综合解决方案 [46] 企业动态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开发多款高端分析仪器 [52] - 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和水合物法两种低能耗CO2捕集技术 [52]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电子特气产品线覆盖超纯氨、高纯氢等 [54][55] 学术与产业融合 - 大会汇聚37家支持单位,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院校及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 [7] - 圆桌讨论聚焦气体分离产业化瓶颈,涉及贫氦天然气提氦等国家战略需求 [68][70] - 往届会议反馈显示产业界与学术界对接效果显著,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