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捕集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央广网· 2025-11-04 09:29
同时,我国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李双建表 示,前三季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海运贸易 方面,高端、智能、绿色涉海产品竞争优势显现,助力优化外贸结构。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 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我国海洋对外贸易韧性持续彰显。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绿色船舶产品技术创新与供应能力持续提升,我国新接绿色船舶 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助 力航运业减排降碳。 央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自然资源部3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海洋经济 呈现稳中有进良好局面。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总体平稳,海船完工量、海船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 25.7%。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3.5%、47.3%和 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
海内外油商共商能源供应与低碳转型
上海证券报· 2025-10-25 03:15
全球石油市场格局 - 全球石油市场已进入深度转型阶段,需求结构从传统道路交通燃料向航空燃料及化工原料转移 [2] - 在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格低于65美元/桶的当前水平下,2030年前全球石油市场仍将维持供过于求态势 [2] - 炼化产能的持续整合有望进一步提振行业利润 [2]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全球能源行业正处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基石,但行业共同肩负着减少排放、提升效率的使命 [1] - 沙特阿美采取系列措施降低运营碳强度,其上游勘探开发领域碳强度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0%至70% [2][3] - 沙特阿美在朱拜勒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枢纽之一,计划年捕集能力可达900万吨二氧化碳 [3] 中国石化产业转型 - 中国石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安全化 [4] - 全球能化行业格局改变,需求向中国和印度转移,中国往精细化工转型的步伐会加快 [4] - 基础化工品领域存在显著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材料技术研发长期受制于海外企业,但锂电池隔膜、光伏EVA胶膜等新材料需求爆发,高端材料技术突破正持续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4] 船用燃料绿色升级 - 航运业脱碳催生多路径船用燃料解决方案,其中天然气与生物燃料凭借更优能价比凸显竞争优势 [2] - 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一旦通过将催生大量船用甲醇需求,业内普遍认为该框架将带来明确方向和充足信心以加速能源转型 [6] - 全球绿色甲醇供应接近一半在中国,阿格斯跟踪全球210个绿色甲醇项目共3400万吨有效产能,约52%项目进入可研/预可研阶段,中国有望在2028年实现400万-500万吨/年的绿色甲醇产能 [7] 绿色甲醇市场展望 - 截至2025年9月,中国主港绿色甲醇加注量飙升至8300多吨,按照当前订单情况,全年有望超过1.5万吨 [7] - 随着2026-2027年甲醇船的集中交付,船燃对于甲醇的消费将逐步增加,预计至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船燃需求量可达600万至700万吨 [7]
中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破1亿立方米——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12:55
项目核心成就与意义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1] - 封存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日臻成熟 [1] - 项目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6] - 项目已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高峰日注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 [7] 技术流程与装备体系 - 项目技术流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为碳捕集与封存,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第二步升级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将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注入油藏驱动原油增产 [5][6] - 项目通过“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以每小时8吨的速度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1200米至1600米的油藏 [10] - 构建了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1] - 平台自主研发了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并应用测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实现精准注气 [11] 行业发展与未来规划 - “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加速推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 [1][15]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15] - 公司已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计划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和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16] - 渤海渤中26-6油田示范工程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珠江口白云气田群项目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15]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06:53
项目里程碑与规模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6] - 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6]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8] - 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9] 技术流程与创新 - 项目采用“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 [1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二氧化碳驱动原油增产并实现永久封存 [8] - 自主研发测控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注气量和气密性,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实现精准注气 [12] - 在油管外壁敷设数千米光纤,实时传送井下温度变化和流量波动等信息至中控室 [12] 工程装备与国产化 - 构建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2] -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远程操控、发电组网等众多功能模块 [12] - 平台增设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11]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捕集大亚湾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至海域封存 [15]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15] - 渤海渤中26-6油田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 [13] - 珠江口白云气田群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13] 资源潜力与战略意义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14] - 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具备巨大地质封存潜力 [14] - 技术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5]
调研| 绿色燃料:国家发改委发布投资专项支持,IMO投票在即
新浪财经· 2025-10-16 19:51
政策支持 - 国家发改委专项管理办法支持绿色甲醇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项目以及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 [1] - 对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煤炭清洁替代、循环经济降碳等项目的支持比例为核定总投资的20% [1] - 国家能源局公示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项目 包含5个绿色甲醇项目和3个绿氨项目 [2] 行业监管动态 - IMO净零排放草案修正案于2025年4月11日投票通过 设定两级碳排放目标(鼓励性、基础性) [1] - 完成鼓励性目标有望获得IMO奖励 未完成目标将分两个档位对航运公司进行惩罚 [1] - 若法案通过 将于2027年正式生效 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 [1] 技术与产业链机会 - 绿色燃料有望成为中期航运业脱碳主力燃料选择 长期将转向绿氢和绿氨 [2] - 绿色氢氨醇随下游需求开启 有望成为绿电消纳新渠道 [2] - 试点项目涉及多家行业公司 包括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国天楹、中能建、国电投、华电等 [2] 潜在受益标的 - 绿色甲醇制备标的包括中国天楹、吉电股份、上海电气、中船科技、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公司 [2] - 受益绿色甲醇需求的绿氢产业链标的包括科隆股份、昇辉科技、华光环能、双良节能等公司 [2] - 生物质、碳捕集产业链标的包括圣泉集团、伟明环保、瀚蓝环境、长青集团等公司 [2]
碳捕集、气候变化……诺奖成果给出的全球能源转型启示
新京报· 2025-10-11 19:00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金属有机框架技术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方面的贡献 [2] - 金属有机框架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连接构成的三维晶体结构,内部空腔可容纳气体或液体分子,应用于二氧化碳捕获、空气取水、气体储存和催化反应等领域 [2] - 使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和分离二氧化碳,有望大幅降低碳捕获成本,因分离步骤成本目前约占整个碳捕获成本的70%左右 [2] 诺贝尔奖与能源转型相关历史成果 -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与吉野彰,表彰其对研发锂离子电池的奠基性贡献,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可充电电池技术之一 [3] -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与乔治·帕里西,表彰其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如地球气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真锅淑郎论证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地表温度上升,为气候模型奠定基础 [3][4] 金属有机框架技术的商业化进展 - 无锡新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条百吨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生产线将于年底正式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专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隔膜、空气除湿捕水及物理吸附储氢领域 [6] - 广东碳语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吨级规模化出货的企业,计划在珠海金湾区总投资1亿元,布局年产5000吨用于锂电隔膜的聚合物微球及年产5000吨用于空调、锂电和二氧化碳捕获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项目 [6] -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批量化制备中试平台,也是全球领先的年产百吨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生产企业,其开发的金属有机框架基催化剂项目已成功替代传统含锑催化剂体系 [6]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中国"1+N"双碳政策体系提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中国脱碳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 - 从未来看,2025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走向实用化和工业化的最大商业市场在中国 [7]
“诺奖材料”竟能帮助碳中和?MOFs在中国如何点“碳”成金
新京报· 2025-10-10 17:55
诺贝尔化学奖与MOF材料科学突破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开发方面的贡献 [1] - MOF材料被誉为"分子级乐高",具备可定制的特性,应用于解决水危机、能源困局和污染难题 [1] MOF材料在碳捕集领域的技术进展 - 名为CALF-20的MOF材料在Science期刊被报道,是一种兼具高容量、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二氧化碳捕集材料 [2] - CALF-20结构中约38%的体积为孔道,每克材料具有528平方米的孔道比表面积,在室温以上具有较高的CO₂吸附量 [3] - CALF-20自2021年1月起在加拿大Lafarge-Holcim水泥厂进行每天一吨二氧化碳捕获的工业试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示范的MOF材料 [2] MOF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与全球实践 - 加拿大、英国、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正将MOF材料从实验室推向工业现场,在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厂等测试其碳捕集能力 [4] - 加拿大伯纳比市的Redwood工厂由Svante公司运营,专门生产用于捕获二氧化碳的MOF过滤器,目标为每年捕获1000万吨二氧化碳 [4] - MOF材料在清洁能源领域用于氢气储存,例如NU-100、NU-1501-Al等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储氢量分别达14.0wt%和13.2wt%,远高于传统高压气瓶 [4] 中国MOF产业的发展与公司动态 - 在新疆,MOF碳捕集设施用于油田回收天然气,MOF空气集水装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为居民和工人提供饮用水 [6] - 广东碳语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开发出40余款MOF产品,应用涵盖二氧化碳捕集、除湿干燥、散热制冷、气体分离、VOC吸附及锂电池隔膜涂布等领域 [7] - 岳阳兴长作为国内唯一实现MOF材料百吨级量产的企业,其MOF材料作为固态电池电解质已向宁德时代送样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 [7] - 岳阳兴长的特种环氧树脂作为MOF衍生物材料,已用于华为、三星的芯片封装胶黏剂 [7]
专家解读诺贝尔化学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途广,可吸附二氧化碳
新京报· 2025-10-08 22:31
获奖成果与核心意义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领域的贡献[1] - 三位获奖人对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开创了网格化学这一新的领域[1] - 金属有机框架由无机金属中心与桥连的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相互连接,像搭积木一样可做出成千上万种材料,其孔径、表面积和化学环境可控[1] 材料特性与优势 - 金属有机框架具有极强的可修饰性,可调控材料的孔径大小和化学性质及表面特性,实现按需定制[2] - 材料的高比表面积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吸附位点,可实现较高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2] - 在膜分离应用中,使用MOFs膜分离的能耗有时候可以比常规方法降低90%以上[2] 应用领域与前景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用于气体分离与储存,例如储存氢气或甲烷,为氢能汽车储氢提供解决方案[1] - 该材料可用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2] - 在干旱地区,多孔材料可吸水并在日间释放形成纯净饮用水,在医药领域可作为药物载体精准送达病变部位[2] - 该材料在化工、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2]
中国能建承建百万吨级CCUS研究及示范项目完成72小时试运行
科技日报· 2025-09-30 19:35
项目概况 -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华能陇东能源基地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正式投入运营 [1] - 项目依托正宁电厂规划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150万吨/年碳捕集工程 [1] - 项目技术和装备实现全国产化 [1] 技术成果与性能 - 研发形成国内首台八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 [3] - 研发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深部咸水层多层封存体系 [3] - 在碳捕集、压缩、封存等关键环节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3] - 设计年捕集二氧化碳量高达150万吨 [3] - 碳捕集率超过90% [3] - 产出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以上 [3] 环保效益 - 碳减排能力相当于种植约1.3亿棵树木所形成的碳汇 [3] - 碳减排能力相当于每年减少近60万辆燃油汽车的碳排放量 [3]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建设前期投入自主研发的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 [3] - 数字化平台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精益化、智能化管控 [3] - 对碳捕集项目烟道支架和吸收塔主体钢结构建立BIM和Tekla模型 [3] - 以数字化手段精确表达空间各控制点坐标 [3] 标准制定与技术总结 - 项目团队主编《火力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捉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化学吸收法)》行业标准 [4] - 形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等10余项关键技术总结和工法 [4] - 填补国内百万吨级CCUS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的空白 [4]
“碳捕集”又迎新技术
人民日报· 2025-09-30 03:48
项目概况与意义 -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于9月25日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完成试运行并正式投运,年捕集二氧化碳达150万吨,相当于处理6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1] - 项目技术和装备实现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应用迈上新台阶[1] - 项目作为华能陇东能源基地的核心配套项目,对1号机组脱硫后烟气开展碳捕集,捕集率超90%,捕集的二氧化碳纯度超99%[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项目创新采用复合式吸收塔“二塔合一”设计,将烟气预洗涤与碳捕集环节深度集成,解决传统工艺输送路线长、阻力大的能耗问题[2] - 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吸收溶剂,可高效捕获低浓度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碳捕集能耗,并配备溶剂净化装置以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2] - 项目研制出中国首台可满足超临界管输需求的八级整体齿轮式二氧化碳压缩机,可将气态二氧化碳压缩至超临界态,总重量比传统单轴压缩机减少20%,效率提升10%,每压缩1吨二氧化碳可节约10度电[3] 封存与运营能力 - 项目建设了国内封存层位最深、单井规模最大的咸水层封存工程,采用多层注入技术,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2000至3500米深的3至4个地层,单井年封存能力达20万吨[3] - 封存点配套“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地下井网等方式对封存效果进行全方位监测[3] - 该碳捕集示范工程具备辅助调峰能力的运行模式,可动态调整碳捕集系统负荷,使煤电机组在实现大规模碳捕集的同时具备灵活调节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