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上二氧化碳捕集
icon
搜索文档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06:53
项目里程碑与规模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6] - 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6]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8] - 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9] 技术流程与创新 - 项目采用“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 [1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二氧化碳驱动原油增产并实现永久封存 [8] - 自主研发测控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注气量和气密性,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实现精准注气 [12] - 在油管外壁敷设数千米光纤,实时传送井下温度变化和流量波动等信息至中控室 [12] 工程装备与国产化 - 构建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2] -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远程操控、发电组网等众多功能模块 [12] - 平台增设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11]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捕集大亚湾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至海域封存 [15]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15] - 渤海渤中26-6油田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 [13] - 珠江口白云气田群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13] 资源潜力与战略意义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14] - 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具备巨大地质封存潜力 [14] - 技术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5]
央视新闻丨实现从“技术空白”向“自主可控”跨越,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9-11 16:03
项目成就与规模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2]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4] - 未来10年计划回注二氧化碳超5.5亿立方米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实现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全链条技术升级[6] - 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压缩机及气体处理系统 实现回注气体质量精准控制[12] - 从CCS技术升级至CCUS 形成"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模式[6][18] 产业应用与拓展 -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使原油增产达20万吨并显著提升油田采收率[6][17] - 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14]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和南海大气区为中心建设南北二氧化碳驱油驱气中心[14]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标志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成熟[2] - 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及沿海高排放企业开辟降碳环保新路径[18] - 形成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 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实践支撑[10]
中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人民日报· 2025-09-11 03:23
项目成果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1] - 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1] - 项目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 高峰日注气量达21万立方米[1] 技术应用 - 采用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1] - 通过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1] 未来规划 - 未来10年将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1] - 预计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1] - 技术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1] 行业影响 - 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1] - 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1] - 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1]
碳中和周报(第186期)丨全球碳市场两项关键规则通过;英国与欧盟互联统一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0:45
全球碳市场规则 - 《巴黎协定》6.4条通过两项关键规则:基准线标准用于估算项目无机制时的排放量(基线),泄漏排放标准用于核算非预期排放增加 [3] - 新规则标志着全球碳市场体系更清晰可执行,为联合国监督下的碳交易提供制度保障 [3] 欧盟与英国碳市场互联 - 欧盟和英国决定连接各自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为净零排放和公平竞争奠定基础 [4] - 双方将建立机制实现排放配额协调与豁免权互认,涵盖发电、重工业、海运等高排放行业 [4] - 该机制允许双方商品免于征收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税项 [4] 中国甲烷控排政策 - 生态环境部将推进重点领域甲烷控排,包括煤矿瓦斯回收、油气田甲烷管控及垃圾填埋场管理 [5] - 强化甲烷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更新排放因子 [5] - 加强甲烷控排宣传,通过"全国低碳日"提高企业和公众认知 [5] 地方动态 - 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投用,初期以8吨/小时速度封存二氧化碳并驱动原油增产 [6] - 该项目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6] - 黑龙江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及跨境合作 [8] 企业实践 - 伊利、腾讯、联想等企业发起"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发布《WISH2030美好宣言》涵盖十项可持续发展原则 [9] - 南方电网公布14个近零碳示范区案例,涵盖生产、办公等五类场景,提供"南网样板" [10] - 新能源入市政策(136号文)6月1日起实施,要求新能源项目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实行市场化定价 [11]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投用
快讯· 2025-05-22 07:01
海上碳封存技术突破 - 中国海油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 [1] - 该项目标志着我国在海上碳封存利用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