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创新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落幕,波士顿科学携手生态伙伴共倡“源头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21:05
大会概况与核心倡议 - 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波士顿科学、西门子医疗、丹纳赫联合支持的“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汇聚近30位行业领袖,旨在推动中国医疗创新从“全球引进”迈向“源头创新”[1] - 波士顿科学联合十余家机构共同发起《汇聚全球智慧,促进医疗科技共融共创》倡议书,直面临床成果转化率低的行业痛点,并提出多项核心行动计划[1] 合作模式与战略定位 - 合作核心在于构建开放的创新平台,而非简单的产品叠加,跨国企业被视为汇集全球智慧与中国创新的关键桥梁[2] - 公司对中国的定位已超越单纯的供应商或销售市场,而是将其视为解决未来全球医疗健康问题的重要创新高地,在华发展经历从本土智造到深耕研发再到共创医疗生态三个阶段[3] 创新方向与前沿技术 - 未来视野将从单一病种拓展至全病程管理,涵盖前端筛查、诊断、治疗及术后管理的闭环,以契合“健康中国2030”关于疾病预防前移和技术普惠的号召[2] - 在心血管创新领域,脉冲电场消融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关键在于“紧密的医工结合”与“基于真实临床反馈的快速迭代”,需对新产品迭代优化保持开放心态[2] 创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 医疗器械创新面临创新转化之难,核心挑战在于打通跨学科协作链条、建立高效医工交互机制,公司已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合作10年,系统性解决从创意到临床研究的全链条难题[4] - 行业面临系统化价值评估之困,亟需科学评估体系衡量创新技术为整个医疗系统带来的综合价值,例如“房颤一站式手术”方案虽单次费用略增,但避免了二次手术并预防了卒中的长期社会成本[5] 生态构建与未来发展 - 推动技术创新与医学教育融合,包括让科研人员接触临床实践以培养转化思维,以及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并助力产品全球化[3] - 重视跨学科、跨专业协作,以“登月”般的雄心共同推动创新,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提升源头创新能力[3][6]
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华日报· 2025-10-1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是赋能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需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科教产融合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生态三大维度上实现突破与跃升 [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 研究生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高层次人才 以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2] - 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 难以完全适应对高精尖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2] - 需系统性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强化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及未来产业方向 [3] - 创新培养模式以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深化科教协同与产教融合 推广项目制订单式培养 将真实技术研发作为研究生实践训练来源 [3] - 完善评价机制 构建以创新能力、实践贡献、职业发展潜力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 激励研究生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创新研究 [3] 深化科教产融合创新 - 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主力军 研究生群体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需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的转化通道 [4] - 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推动研究生深度参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5] -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产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 支持研究生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与工程技术攻关 [5] -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 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力 [5]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 - 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于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需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6] -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和G60科创走廊等建设 推动建立研究生培养联盟 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7] - 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 与世界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科研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7] - 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生态 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 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引导研究生追求卓越品质 [7]
同济大学携手上海嘉定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20:04
科技创新产业化大会 - 同济大学宣布打造"嘉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 0",嘉定区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一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 - 大会聚焦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搭建高能级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1] - 同济大学将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嘉定区政府、在地企业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1] 校地合作进展 - 嘉定区与同济大学合作日益紧密,本次大会标志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拉开新一轮建设序幕 [2] - 嘉定区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标志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嘉定诞生并转化落地 [2] - 同济大学将通过"学科融合、机构融合、产教融合"三大举措,打造"政-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 [4]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规划 - 同济大学与嘉定区携手打造"嘉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 0",打造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核爆点" [5] - 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依托同济大学"大制造、大材料、大交通、大信息"四大优势学科 [5] - 将围绕人工智能、现代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学科集群,推动机器人、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5] 科技活动与成果 - 2025年嘉定科技节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培育城市科学文化 [7] - 发布"嘉定区十大科技创新应用场景",聚焦汽车"新四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创领域 [7] - 启动"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智能系统赛道"评选和"智能系统国际创新大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