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去稀土化
icon
搜索文档
70%稀土市场份额,遭遇技术围剿!德国突破撼动中国稀土霸权?
搜狐财经· 2025-10-05 06:45
硝烟已起:全球稀土"去中国化"竞赛与中国突围之路 前不久,德国磁铁制造商VAC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摒弃了重稀土元素的钕铁硼合 金,其性能竟能与传统稀土磁体分庭抗礼。这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实则牵动着一场全球性的、围绕战 略资源"稀土"的无声战争。西方国家正借此为契机,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日益增长的依赖,而手握全球 70%稀土市场份额的中国,这张王牌还能打多久,不禁引人深思。 稀土,这个名字中带着"土"的元素,却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从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到翱 翔天际的战斗机,再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风力发电机,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对其青睐有加。然而, 就在我们享受着这一资源优势时,全球格局已悄然改变。 美国Niron Magnetics公司已将铁氮永磁体推向试产,年产量五吨。尽管其性能尚不及传统稀土材料,但 低廉的成本和完全不含稀土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替代选项。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同样捷报频传,其研发的纳米复合永磁体在性能上已能比肩中低端钕铁硼磁体。甚至在学术界,剑桥大 学与DeepMind联手,运用人工智能从海量材料中筛选出数十种潜在的稀土替代品,其中已有三种进入 实 ...
欧美联手掀起去稀土风暴,中国掌握九成精炼能力,为何欧美仍敢叫板掀起稀土替代潮?
搜狐财经· 2025-10-01 22:50
文章核心观点 - 德国VAC公司声称于2025年9月造出不用重稀土的磁铁,性能类似优良磁铁并可大批量生产,但背后实质是欧美为挣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进行的供应链角力 [1] - 所谓的去稀土化并非技术突破,而是各国因供应链安全担忧推动的产业重新洗牌,真实推动力是政府意向而非技术本身 [6] 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 - 中国拥有全球超七成的稀土资源,精炼能力占有九成多 [3] -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虽有稀土矿产,但提纯工艺仍需依靠中国 [6] - 美国于2022年将七家中国稀土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与西方的技术和货品交流 [4]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替代努力 - 欧盟成立关键原材料联盟,将稀土列为高风险物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开发出适用于中低端设备的纳米磁体 [3] - 英国剑桥大学与DeepMind合作利用AI筛选材料,已找出三种有潜力的候选材料并处于测试阶段 [3] - 美国扶持本土企业,如Niron Magnetics研发出无稀土铁氮磁体,性能稍差但不依赖中国 [4] - 日本丰田与住友金属合作旨在将镝等重稀土使用比例削减七成 [6] - 韩国采用晶界扩散工艺制成高性能磁体,德国VAC进行模仿 [3] 技术应用与市场渗透趋势 - 在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军用雷达等高端设备领域,未来数年仍需要依托稀土磁体 [6] - 在消费电子、小机器人、电动工具、家用电器等中低端范畴,无稀土磁体正逐渐渗透 [3][6] - AI协助找寻新材料,实验室成效正慢慢进入工厂 [3] 中国的应对与技术发展 - 中国在重稀土回收技术上不断进展,回收率超七成 [6] - 中国潜心钻研高熵合金等新材料,积极推进技术反制谋划 [6] - 2025年上海磁材展将展示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影响后续局势 [6] 地缘政治与贸易措施 - G7计划为稀土设定最低价格,并拟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加征关税 [3] - 各国行动的急切性源于此前美国限制中国芯片,中国以稀土反击后西方出现的慌乱 [3]
德国突然宣布,甩开稀土!欧美联手“釜底抽薪”,中国的王牌要失灵了?
搜狐财经· 2025-09-30 22:16
全球稀土技术竞争态势 - 德国顶尖磁铁制造商VAC研发出一款全新的完全无需添加重稀土的超级磁铁 [1] - 美国公司Niron研发的完全无稀土的"铁氮磁铁"已启动试生产 [3] - 德国研究所正开展纳米复合磁铁研究 英国剑桥大学运用AI筛选新材料 [3] 欧美应对稀土依赖的战略举措 - 美国能源部与国防部亲自参与 投入大量钱财扶持本国企业 [3] - 欧洲组建"欧洲关键原材料联盟" 将稀土当作头号战略物资 [3] -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将中国多家稀土企业列入"黑名单" 阻止美国公司开展业务 [3] - G7成员国商议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 并准备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稀土产品征税 [5]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与地位 - 中国在稀土储量、开采、冶炼、加工等方面具备全产业链的绝对优势 [5] - 全球70%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 中国在稀土行业中具备"独一无二的超市"地位 [5] - 中国摸索出运用规则和出口管制进行回应 让西方国家体验到被反向卡脖子的情形 [7] 新型无稀土磁铁的技术局限性与市场应用 - 德国无重稀土磁铁和美国无稀土磁铁与顶级钕铁硼永磁体相比性能上仍有明显差距 [7] - 新型磁铁可能应用于普通电动玩具车等中低端市场 [9] - 高性能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发动机、精密医疗设备等高端产品仍需使用高性能稀土永磁体 [9] - 在高温稳定性、磁能积等关键指标上 稀土材料的领先地位短期内无人能够打破 [9] 技术替代的挑战与行业前景 - 整个产业链转型的成本高昂 新材料技术路线极其复杂 [9] - 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存在一道"死亡谷" [9] - 在高端市场领域稀土永磁体依旧独占鳌头 中低端市场可能逐渐被新型材料渗入 [9] - 中国稀土产业经数十年积淀 具备全产业链优势、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 并非能轻易被超越 [11]
欧美抱团“去稀土”,中国优势还能守多久?
搜狐财经· 2025-09-30 09:37
技术进步给了他们可能性。VAC、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甚至跨学科合作都在推进"无稀土"永磁体。 性能在中低端应用场景逐渐可用,高温稳定性和磁能积等指标仍落后,但工业界已经开始试水。从某种 程度上看,这是全球在高端制造、能源、电动车、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场长跑赛。 但现实中,去稀土化绝非易事。短期内,钕铁硼仍然是主力军,高端应用离不开它。长期来看,"无稀 土"材料可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空间,但航空航天、精密工业和高性能电动汽车依旧需要传统稀土磁 体。技术路径复杂、产业转型成本高昂,短时间内难以撼动现状。 文︱陆弃 稀土,这张牌,在全球博弈中被捏得紧紧的。德国VAC公司一条新闻炸开了眼界:他们成功研发出一 种完全不含重稀土的钕铁硼合金,性能堪比传统稀土磁体。钕铁硼,这曾是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心 脏,如今似乎有人在悄悄替换它的心脏。欧美国家推动"去稀土化",不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是对中国 稀土主导地位的战略挑战。 美国动作最急。2022年,美国商务部就发布报告,明确指出高性能永磁体几乎全靠进口,中国主导全球 市场。这意味着一旦供应受阻,美国高端武器、能源、工业都会陷入风险。于是,美国一边国内大撒钞 票,支持本土企业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