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融资成本

搜索文档
7月金融数据出炉,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22:28
2025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 比增长5.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七个月净投放现金4651亿元。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 随时可用的"活钱"。M1主要是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资金。大企业实力雄厚,资金融通能力较强,通常不 需要保持较多的流动资金,更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相反,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较弱, 在正常情况下会预留较多的周转资金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相比于6月,7月M1余额略有下降。专家指出,"近年来,部分领域出现无序竞争,一些大企业凭借市场 优势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并转用于理财,实际上是占用了一部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上下游中小企业为 降低财务成本,尽可能地把活期存款等流动资金压降到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M1的增长。" 记者丨边万莉 编辑丨张星 8月13日,央行发布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 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9%、8.8% ...
7月金融数据出炉,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22:16
金融统计数据核心观点 -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9%、8.8%、6.9%,均高于经济增速,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较强 [1] - GDP同比增长5.3%,较去年同期和全年提升0.3个百分点,为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提供基本面支撑 [1] - M1-M2增速剪刀差收窄至3.2个百分点,较去年9月高点下降11个百分点,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与经济活动回暖 [3][4] - 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提前,上半年累计发行13.3万亿元(国债7.89万亿元,同比增36%),带动社融规模高增长 [4] 货币供应与资金效率 - 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8.8%),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5.6%),M0余额13.28万亿元(同比+11.8%) [4] - 大企业倾向于减少流动资金留存以提升效率,而中小企业因融资能力弱需保留更多周转资金 [4] - 部分大企业拖欠账款并转投理财,挤占上下游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抑制M1增长 [4] 社会融资规模与结构 - 7月末社融存量431.26万亿元(同比+9%),政府债券与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削弱贷款指标的全面性 [4][5][6] - 贷款作为融资渠道的占比下降,社融指标更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景 [6] - 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化险影响近7000亿元,还原后贷款增速更高 [7] 信贷增长与成本分析 - 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6.9%),7月季节性因素及银行"冲时点"行为导致数据波动 [7]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05万亿元(同比+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万亿元(同比+8.5%),增速均高于整体贷款 [8] - 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3.2%(同比-45bps),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1%(同比-30bps),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9] 金融政策与行业趋势 - 金融机构从规模竞争转向服务精准化,挤出虚增空转贷款,提升实体经济融资质效 [8]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点领域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信贷结构优化 [8]
北京金融监管部门拟禁助贷“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模式
贝壳财经· 2025-07-25 18:46
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 - 北京金融监管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 严禁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助贷业务 [1] -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约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确保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1] -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 [1] - 助贷新规实施后 "24%+权益"模式成为部分助贷平台主流转型方向 [1] - 金融监管部门曾摸底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 调查内容包括合作助贷平台会员费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问题 [1] 线下助贷机构业务合作规范 -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加强助贷机构合作管理 严禁支付约定范围外费用 [2] - 严禁助贷机构以金融机构名义或以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为由收取费用 [2] - 严禁助贷机构向消费者强制搭售、选择性推介金融产品或服务 [2] - 严禁与无实际经营场景的线下信息中介类助贷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2]
“24%+”市场,还能“下有对策”?
格隆汇· 2025-06-19 18:56
综合息费24%以上信贷业务现状 - 综合息费年化24%以上的信贷业务存在争议 但市场需求不会因新规突然消失 [1] - 助贷平台仍在观望该业务存续的可能性 认为市场将持续存在 [1] - 新规下发后24+业务空间接近被抹除 但实操层面存在规避可能 [1][2] 新规下的潜在规避路径 - 产品设计可能通过"24%+平台服务费"或"24%+平台权益"等方式避开综合融资成本计算口径 [2] - 通过引导用户购买非金融权益(如娱乐餐饮会员) 使收费看似与贷款产品脱钩 [2] - 新规未明确限制小贷/保险/信托等其他主体 可能通过"小贷+信用保证保险"模式持续24+业务 [3] - 众安在线旗下众安贷采用该模式快速起量 可能成为其他平台的借鉴对象 [3] 替代模式的限制因素 - 小贷公司面临资本杠杆限制 需通过增资/ABS发行/金融机构借款扩大规模 [4] - 小贷新规要求与银行联合贷款时单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形成杠杆约束 [4] - 属地监管原则不可突破 模式可持续性存在争议 [4] 行业应对与未来趋势 - 头部平台正加速配合银行完成名单制 24+市场已出现供血不足现象 [5] - 双融担模式(两家融担公司分摊风险)曾被用于规避利率监管 现已被新规堵死 [6] - 民营银行和小型城商行净息差加速收窄(一季度已破4%) 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6] - 行业共识是24+市场非长久之计 头部机构已逐步退出该业务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