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定位
icon
搜索文档
日资品牌下沉,“放弃”北上广?
36氪· 2025-08-12 11:24
日资消费品牌下沉趋势 - 无印良品、优衣库、资生堂等日系品牌正加速向中国低线城市扩张,呈现"主动谋局"与"被动应战"两种分化姿态 [3][5] - 优衣库以"服装基础设施"定位全国化扩张,罗森通过轻资产平台化改造夫妻店抢占下沉市场 [5] - 无印良品的下沉是被本土"平替"品牌用极致性价比围剿后的被迫妥协,需进行痛苦的品牌身份重塑 [5][8] 无印良品品牌战略演变 - 在日本定位"反品牌、高性价比"的初心在中国被误读为"禁欲、克制、高级"的东方禅意,获得超额品牌溢价 [8] - 当前通过连续降价和计划推出25元以下商品(500日元店)剥离"中产光环",回归日本"杂货铺"本源 [8][10] - 品牌哲学与低价策略产生根本性矛盾:一线消费者认为价值稀释,下沉市场消费者仍觉性价比不足 [11][13] 下沉市场三大核心挑战 - 品牌价值层面:"反品牌"哲学支撑的高溢价与低价策略形成悖论,158元垃圾桶与25元商品并存导致认知混乱 [11][13] - 产品适配层面:围绕一线中产设计的产品(原色/极简风格)与下沉市场需求(耐用/多功能/艳丽色彩)存在鸿沟 [13][15] - 渠道供应链层面:高端购物中心选址策略在低线市场难落地,慢供应链模式难以应对本土快周转体系的竞争 [15][17] 日资品牌普遍性困境 - 组织文化惯性导致决策缓慢,资生堂等品牌在应对直播等灵活营销时审批流程远慢于国货对手 [17][19] - 品牌定位平衡难题:优衣库成为"国民基础款"后一线城市时尚引领力被削弱,存在滑向廉价的风险 [19][21] - 本土化能力不足:需从全球化标准输出转向深度洞察本地习惯、掌控多元渠道、培养本土人才的新模式 [21] 行业转型关键命题 - 日资品牌正从"品牌红利时代"进入"运营深耕时代",需在全球化标准与本土化运营间建立新平衡点 [21] - 供应链体系面临根本性重构:要么维持品质牺牲价格竞争力,要么压缩成本面临同质化竞争 [17] - 渠道策略需要重新设计:高端购物中心模式在县城商业体难以复制,需开发适配低线市场的选址标准 [15]
盈利警告!呷哺呷哺:预计半年净亏破亿,收入跌近两成
新浪财经· 2025-08-04 17: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收入19亿元,同比下滑18.9%,净亏损0.8亿-1亿元,较去年同期2.74亿元亏损收窄63.2%-70.5% [3][5] - 2021-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加上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5][6] - 2024年闭店及减值损失合计约2.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同比大降64.1% [5][6] 经营困境 - 主品牌呷哺呷哺客单价提升至60-80元后陷入定位尴尬,失守平价市场;凑凑品牌2024年收入19.48亿元(同比跌26%),净亏损3.53亿元占公司总亏损近九成 [10][11] - 同店销售额大幅下滑:2024年呷哺呷哺品牌下滑23.3%,凑凑品牌下滑32% [6] - 门店数量从2021年近1200家缩减至2024年末957家,净减少133家 [6] 品牌战略失误 - 高端副品牌凑凑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翻台率从2.0倍跌至1.6倍 [10][11] - 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从140.9元降至122.3元,二线城市从130.0元降至119.8元 [11] - 品牌定位模糊导致无法与高端品牌竞争且失去价格敏感客户,被指覆盖过多价格带 [10][11]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2021年高点跌至0.77港元/股(仙股),总市值仅剩8亿港元,较巅峰蒸发超90% [7][8] - 创始人贺光启2024年薪酬348.3万元,同比下降27% [8] 转型措施 - 启动"凤还巢"合伙人计划,已有5家合伙门店运营,规划每年新增50-100家 [12] - 2025年计划新开不低于95间餐厅,目标翻台率至少3倍 [12] - 通过数字化供应链优化成本,关闭低效门店并聚焦高潜力区域 [5][12]
白酒三巨头,江苏一哥消失了
36氪· 2025-08-03 21:41
公司高层变动 - 洋河股份原董事长张联东突然请辞,47岁宿迁官员顾宇火速接任,成为A股百亿白酒军团中最年轻董事长[4][6] - 新董事长顾宇履历硬核,但缺乏白酒行业经验,面临库存高压、品牌定位模糊、渠道信任崩坏三大难关[7][8][9] 业绩下滑与行业地位变化 - 2024年营收暴跌12.83%至288.76亿元,净利润缩水33.37%至66.73亿元,行业排名从第三跌至第五[6][12] - 2025年一季度业绩继续跳水,净利润再降40%[6] - 2016-2020年营收增幅31.22%,远低于五粮液108.49%和山西汾酒143.13%的增速[15] 品牌与产品问题 - 高端产品梦之蓝M9官方指导价1999元,实际售价腰斩至741元,品牌溢价荡然无存[23] - 2024年中高端酒收入骤降14.79%,海之蓝、天之蓝受消费降级冲击[23] - 品牌定位模糊,母品牌价值被稀释,难以打破中端白酒的固化认知[21][23] 渠道与经销商困境 - 经销商更换率高达15%,远超行业5%的平均水平[38] - 8833家经销商平均每家贡献收入仅259万元,远低于茅台等竞争对手[40] - 江苏省内营收127.48亿元同比下降11.43%,省外营收158.44亿元同比下降14%[43][45] 战略调整与自救措施 - 推出59元高线光瓶酒,48小时销量破万瓶,登顶京东白酒热卖榜[27][29] - 光瓶酒战略可消化库存(存货周转天数898天)并切入50-100元大众市场[9][29] - 前董事长提出"二次创业"口号,曾推动营收从2020年200亿元提升至2023年331.26亿元[15] 市场竞争格局 - 今世缘省内营收从2020年47亿元增至2024年106亿元,严重挤压洋河江苏市场[43][44] - 行业呈现"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格局,洋河被山西汾酒和泸州老窖反超[13] - 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期,消费者趋向"三理性"(饮酒量、价格、风格偏好)[31]
白酒三巨头,江苏一哥消失了
盐财经· 2025-08-01 18:11
核心观点 - 洋河股份面临业绩下滑、品牌定位模糊、渠道信任危机等多重挑战,新帅顾宇接任后需解决库存高压、品牌重塑、经销商体系改革等难题 [4][7][30] - 公司采取"向下突围"策略,推出59元光瓶酒试图打开大众市场,但被业内质疑为品牌降级之举 [22][24][28] - 江苏省内市场遭今世缘挤压,省外市场受汾酒、泸州老窖围剿,经销商体系效率低下导致渠道失控 [33][36][37] 管理层变动 - 原董事长张联东突然请辞,47岁宿迁官员顾宇接任,成为A股百亿白酒军团最年轻董事长 [2][4] - 张联东任内曾推动"双名酒、多品牌"战略,将营收从200亿提升至300亿,但2024年业绩再度恶化 [12][13] - 新董事长顾宇履历硬核但缺乏白酒行业经验,面临三大难关:库存高压、品牌模糊、渠道崩坏 [5][6][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暴跌12.83%至288.76亿元,净利润缩水33.37%至66.73亿元,行业排名从第三跌至第五 [4][9][11] - 2025年一季度继续恶化:营收降31.92%,净利润暴跌39.9%,14年"白酒探花"地位彻底丧失 [15] - 存货周转天数飙升至898天,经销商单商营收仅259万元,不足茅台三十分之一 [7][32] 品牌战略问题 - 高端产品梦之蓝M9价格腰斩至741元(指导价1999元),中端产品海之蓝收入骤降14.79% [18][21] - 品牌矩阵混乱导致母品牌价值被稀释,消费者认知固化在中端市场,难以突破高端 [17][18][19] - 与京东合作推出59元光瓶酒48小时售罄万瓶,但被业内批评为"品牌降级"的无奈之举 [22][24] 市场竞争格局 - 江苏省内市场营收下降11.43%至127.48亿元,被今世缘挤压(今世缘省内营收四年翻番至106亿) [33] - 省外市场营收下降14%至158.44亿元,遭遇山西汾酒与泸州老窖的强势竞争 [33][37] - 行业格局从"茅五洋"变为"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古井贡酒与洋河差距缩至40亿 [11][15] 渠道与库存问题 - 经销商体系存在"小而多、老而弱"问题,年更换率高达15%(行业平均5%) [30][32] - 8000多家经销商平均贡献收入仅259万元,远低于茅台(3787万/家)、五粮液(1455万/家) [32] - 终端覆盖率持续下降,产品价格倒挂严重,渠道利润空间收窄导致经销商流失 [30][36] 潜在机会 - 拥有70万吨陈年基酒储备,光瓶酒采用"100%三年陈"策略可加速库存消化 [7][24] - 宿迁国资全力支持,新董事长顾宇曾主导"酒旅融合"或有创新思路 [4][7] - 行业进入"三理性"消费时代,性价比产品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25][26]
“女装一姐”,卖不动了?
36氪· 2025-07-21 07:4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财年集团营收净利双降,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探,一年内关闭门店超百家 [3] - 旗下四大品牌DAZZLE、DIAMOND DAZZLE、d'zzit和RAZZLE收入均出现下滑,主品牌DAZZLE营收下滑18.37% [3][10] - 2024年华东区营收下滑15.16%至9.62亿元,线下营收同比下降17.88%至18.46亿元 [10][25] - 2024年末门店总数减少至890家,较上年减少147家,主品牌DAZZLE净减少103家 [25] 市场竞争与品牌定位 - "618"大促期间,moco、cos、edition等同类品牌进入天猫女装销售前十,地素旗下d'zzit排名第十四,DAZZLE未入榜 [3][25] - 小红书平台DAZZLE、d'zzit相关词条浏览量总计约6.5亿,低于moco单品牌的4亿和江南布衣的14亿 [24] - 品牌标签模糊,缺乏清晰定位,设计优势弱化,在多元化市场中竞争力下降 [21] 产品策略与消费者反馈 - 品牌紧跟流行趋势,涉及miu系学院风、高智风、新中式风等,但被质疑缺乏差异化 [10][13][18] - 新品设计中尝试在流行款基础上做加法,如蜻蜓刺绣、泡泡袖等,但消费者评价两极分化 [13][18] - 闲鱼平台出现大量低价转卖地素服饰,原价一两千元的商品仅售1-3折 [6] 营销与渠道表现 - 签约刘雯、舒淇等明星代言,并与赵丽颖、佟丽娅等合作推广,但流量未有效转化为销量 [22][24] - 2024年线上营收同比减少7.31%至3.68亿元,占总营收16.60% [25] - 销售费用同比减少5.28%,品牌推广费用相应缩减 [24]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职场着装休闲化趋势明显,高跟鞋、华丽裙装需求下降,影响地素核心产品线 [4][5][26] - 消费者转向运动鞋、休闲服饰,对设计感女装的偏好减弱 [26]
广菲克之死(二)
虎嗅· 2025-07-16 21:26
销量下滑与质量事件 - 2018年JEEP自由光因漏机油等质量问题导致销量急剧下滑 该事件成为广菲克整体衰败的导火索 [2][3] - 经销商借质量问题事件拒绝继续批售 反映出长期积累的高库存压力已达到临界点 [2] - 质量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公司内部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同时市场将质量问题视为缓解销量压力的借口 [3] 产品决策与市场脱节 - JEEP过度依赖北美市场(占全球销量75%以上) 产品开发以美国需求为主导 忽视中国消费者对内饰等本土化需求 [4] - 产品迭代和配置调整由底特律主导 中国团队的市场调研建议未被采纳 导致产品与中国主流SUV市场需求严重错配 [4] - 美国产品规划者无法理解中国SUV市场特性 如不强调越野性能的SUV需求 形成销量下滑与产品改进的恶性循环 [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18-2019年主流合资品牌密集推出SUV车型(探歌/皓影/荣放等) 迅速挤占JEEP原有市场空间 [7] - 竞争对手凭借规模优势在渠道/成本/服务等领域全面压制 JEEP在细分市场全面失守 [7] - 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成本劣势 品牌溢价能力在核心指标(客流量/复购率等)上均落后竞品 [7] 品牌定位困境 - 进口时代高端品牌形象(50万+认知)与国产后10万+实际售价形成巨大落差 阻碍主流消费者接受 [8] - 国产后刻意淡化越野标签 尝试融入节油等非核心卖点 导致品牌辨识度模糊 [9] - 2019年重新聚焦硬派越野定位 但市场话语权已丧失 SUV品类红利被竞品瓜分 [11] 战略失误总结 - 未及时适应中国市场变化 产品本土化程度不足 决策权过度集中在美国总部 [4][6] - 品牌定位摇摆不定 在高端小众与主流大众市场间反复调整 丧失核心用户群体 [9][11] - 忽视品牌资产稳定性 试图通过传播快速改变消费者心智 但缺乏产品/服务等体系支撑 [14][15] 行业启示 - 国际品牌需建立本土化产品规划体系 不能简单复制母国市场经验 [12] - 品牌迁移需研究新旧目标人群价值公约数 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往往失败 [12] - 汽车品牌建设需产品/服务/终端协同 仅靠传播无法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 [15]
昔日微商名片,如今销量狂降!玛莎拉蒂为何沦落到被7次贱卖?
电动车公社· 2025-07-10 23:59
玛莎拉蒂品牌历史与现状分析 核心观点 - 玛莎拉蒂作为意大利超豪华跑车品牌,历经多次财务危机与所有权变更,目前面临被Stellantis集团出售的风险 [4][5][80] - 品牌在中国市场经历微商营销透支品牌力后销量暴跌71%,2024年仅售1228辆 [67][77] - 缺乏清晰品牌定位与技术护城河,产品更新缓慢且电动化转型滞后 [85][91][92] 品牌发展历程 - **创始阶段(1914-1937)**:由玛莎拉蒂家族创立,以改装赛车起家,1926年Tipo 26赛车夺冠奠定声誉 [14][16][18] - **动荡阶段(1937-1993)**:先后被Orsi家族、法国雪铁龙收购,1974年险被破产清算,后由De Tomaso接管 [20][28][33] - **菲亚特时期(1993-2021)**:1998年3200 GT车型复兴品牌,但法拉利因成本压力放弃运营,最终并入Stellantis集团 [36][42][49] 中国市场表现 - **早期(2004-2016)**:2004年进入中国,首年总裁车型售65台,与法拉利/宾利持平但市场规模有限 [52][56][58] - **微商红利期(2017)**:年销量达14498辆(占全球30%),70-80万入门价吸引微商群体 [67][68] - **品牌崩塌期(2024)**:入门车型Grecale降价至48.88万,销量同比暴跌71%至1228辆 [74][77] 当前困境与挑战 - **产品力不足**:车型老旧,性能与故障率问题长期存在,第五代总裁后再无标志性产品 [65][46][91] - **集团战略放弃**:Stellantis撤销15亿欧元投资,麦肯锡建议出售品牌 [88][90] - **电动化滞后**: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应对行业转型,技术储备不足 [92][97] 潜在发展方向 - **收购可能性**:中国车企收购意愿低,比亚迪/吉利已有高端品牌,小米等新势力自研技术成熟 [96][97] - **品牌复兴路径**:需彻底重塑产品线并明确DNA定位,或等待复古风潮机遇 [85][98]
“早餐界爱马仕”再出发 桃园眷村能否续写辉煌
北京商报· 2025-07-08 21:37
公司动态 - 被誉为"早餐界爱马仕"的桃园眷村近日在上海新开一家门店,选址上海利园,临近自然博物馆站地铁站,门头以深色为主,内部延续文艺风 [1][3] - 新店产品仍以豆浆、油条、烧饼、饭团"四大金刚"为主打,新增台式卤味小食和豆花捞等产品,部分产品售价较总店有所降低,如咸豆花从18元降至16元,烧饼油条蛋从22元降至18元 [3] - 公司2014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2017年全国门店一度达40多家,但2024年1月被曝仅剩4家门店,目前共有8家在营门店 [1][4][7] - 公司2017年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君联资本、铭耀资产,2016-2017年快速扩张,2016年开店15家,进入北京、天津、杭州等十多个城市 [7] 品牌定位与战略 - 公司以高端定位和文艺风格著称,曾因"在LV边上开烧饼油条店"的营销一炮而红,被称为"早餐界爱马仕" [1][5] - 此次回归被视为品牌调整战略后的新尝试,通过增加低价产品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同时保持高端定位 [7] - 新店选址地铁站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旨在借助人流量提升知名度,探索适合当下的发展模式 [7] 消费者反馈与市场挑战 - 消费者对新店回归反应两极,部分表示怀念并期待门店扩张,部分反映产品缩水或口味变化 [4] - 行业专家指出,公司需在保持高端形象的同时,找到定位与定价的平衡,优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 [9] - 早餐市场竞争激烈,正餐餐厅、茶饮咖啡品牌等纷纷推出低价早餐套餐,公司面临重回"神坛"的挑战 [8] 行业背景 - 中国早餐市场规模庞大,2024年消费者主要不满包括品种单一(45.97%)、卫生差(42.24%)、品质差(40.86%)、价格贵(33.01%)等 [9] - 行业趋势显示消费者更青睐便捷健康早餐,数字化转型推动在线订餐和社区团购等新模式 [8] - 早餐市场在健康化、个性化定制和数字化领域展现出较高商业价值和投资潜力 [8]
UPPERVOID 创始人毕怡然:新品牌可以贵,只要给足感性价值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6-22 19:58
品牌定位与差异化策略 - 核心观点是通过"非理性差异化"建立品牌壁垒,避免陷入参数竞争和价格战[14][17] - 从功能性定位转向强调美学和品牌叙事,减少产品卖点展示数量(从15个减至5个)[20][21] - 目标用户调整为"又菜又爱玩"的半专业户外爱好者,避开专业用户市场[22][23] - 采用4-8倍行业标准倍率定价,初代冲锋衣从2000元提至近5000元[5][24] 产品设计哲学 - 设计流程遵循"场景-功能-面料-美学"四步法,美学置于最后[34] - 提出"意外之美(serendipity)"理念,保留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36] - 面料选择兼顾功能与消费者认知,优先采用知名"成分品牌"[40] - 避免过度追求参数指标(如防水指数),转向体验优化(如降噪处理)[42][43] 品牌视觉与营销 - 采用具象化logo设计("鬼脸")增强传播性,批判新能源行业同质化设计[29] - 通过纪录片和品牌大片构建"自然信仰"叙事,强调敬畏而非征服自然[52][53][54] - 线下门店设计融入宗教元素(十字架屏幕),强化品牌符号[66][67] - 电商视觉保持极简(仅3个图层),文案采用诗意化表达[50] 行业竞争策略 - 避开徒步/登山/滑雪/越野跑之外的场景,放弃都市通勤市场[26][27] - 通过持续提价策略脱离价格战,年销售额接近1亿元[5][24] - 观察到消费者开始出现贷款购买和二手交易行为,视为品牌效应信号[6][73] - 保持每年20-30款新品节奏,显著快于海外品牌2-4年开发周期[51] 消费心理洞察 - 认为高端品牌本质是服务"消费时非理性"的人群[14] - 通过"贵色"选择(低饱和度色系)、衬线字体、金属配件等细节塑造高价感[49] - 强调"造梦"而非实用功能,激发消费者对非日常生活的想象[44][45] - 绝对避免使用"打折"表述,用"先到先得"等话术替代[70][72]
lululemon“江郎才尽”
观察者网· 2025-06-11 12:20
核心观点 - 公司近期股价因业绩指引低于预期遭遇大幅下跌,2025年营收预期同比增长5%-7%低于市场预期,营业利润率展望下调100个基点,每股收益下调至14.58-14.78美元 [1][3] - 公司过去十年平均收入增长率超行业88.91%,但2024年增速降至10%,2025年Q1营收同比增7%低于预期,营业利润率从19.6%降至18.5% [3][6][7] - 中国市场成为战略核心但面临单店营收仅为美国市场一半、下沉策略稀释品牌价值等挑战 [14][15][20]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24亿美元(同比+7%),毛利润率58.3%(同比-0.4pct),营业利润4.39亿美元(占营收18.5%,同比-1.1pct) [7][8] - 库存同比增23%至16.5亿美元(增速超营收7.32%),销售及行政开支同比增11.9%至9.42亿美元 [11] - 美洲地区营收增3%(不变汇率+4%),国际市场增19%(中国+21%),但增速较2024年北美+8%、中国+48%明显放缓 [8][9] 区域战略 - 中国市场门店数达151家(占全球20%),2023-2024年营收增速均超41%,但单店年营收6490万元仅为美国门店1.25亿元的一半 [14][15] - 中国75%营收来自北上广深(门店占比40%),2025年计划新增30家三线门店,但面临消费力不足和品牌定位模糊风险 [17][19] - 公司计划2025年全球新开40-45家店(中国占20-30家),较2024年单季开店28家的速度显著放缓 [9][10][19] 产品策略 - Align™系列年收入超10亿美元,但产品线扩展至商务休闲领域,被指"运动界Zara",新品缎面服饰与美国市场折扣显示定位混乱 [21][22][25][27][29] - 男装业务占比24%(2019年为23%),ABC男裤未复制Align™成功,跑鞋品类推出wildfeel等5款产品对标昂跑品牌 [29][30][31][32] - 产品覆盖瑜伽/跑步/训练/高尔夫/网球五大场景,但分析师指出品类扩张偏离高端定位本质 [20][31][32] 行业挑战 -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导致成本上升,公司计划"策略性提价",CFO预警美国消费谨慎 [11][20] - 下沉策略面临单店营收衰减:美国门店年均收入1.25亿元 vs 中国6490万元(价格还高20%) [15][19] - 竞争对手alo/Vuori规模远不及公司,但模仿者众多导致品牌独特性削弱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