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个面向
icon
搜索文档
任晓刚、刘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23:2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党中央赋 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自2014年"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首都核心功能以来,北京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具 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提高政治站位,锚定建设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北京、21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确立"四个中心"功能定 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到部署疏解非首都功能,再到擘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 人才高地建设蓝图,将科技创新深刻融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北京 对标党中央指示要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力打造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 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科技创新政治方向。北京以高站位积极部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将 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 ...
锚定“四个面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经济日报· 2025-06-20 08:07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支撑现代化的核心 [1]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 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1] - 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 9%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 7%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破除障碍 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潜能的关键 [2] - 改革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 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 - 改革需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统筹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改革需促进科技 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 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 -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学科交叉融合重构产业格局 [2] - 人工智能 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已催生出万亿级产业 [2] - 需加快培育原创性 颠覆性技术成果 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2] 战略竞争优势构建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 构筑战略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3] - 需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 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依托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 需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 筑牢战略科技力量根基 [3] 改革实施路径 - 需加强创新资源统筹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 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推进 [3] - 需破除壁垒 整合力量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3] - 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需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 [3] - 需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 经费支配权 营造鼓励探索 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3]
观点丨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
科技创新战略 - 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是锻造大国重器的必由之路 [5] - 关键领域的技术短板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命门",如碳纤维垄断和光刻机禁令曾阻碍中国科技发展 [6] - 原始创新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必须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7] 大国重器定义与特征 - 大国重器是指拥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装备或重大工程 [8] - 具有"战略必需性、技术引领性、系统复杂性"等特征,能破解国家发展瓶颈并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形成独特坐标 [8] - 既是科技创新的结晶,也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 [9] 中国科技成就 - 神舟家族从1998年到2025年已有26名中国航天员飞上太空 [10] - 北斗导航工程30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为全球服务贡献中国智慧 [10] - 大飞机产业从C909、C919到正在研制的C929宽体客机,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 [10] - 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是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中国已具备三种船型的设计建造能力 [11] - 港珠澳大桥因超大建筑规模、空前施工难度和顶尖建造技术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1] - 白鹤滩水电站多个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1] 高校科技创新 - 高校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问题 [12] - 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13] - 应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校企科研合作 [13] - 高标准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14] 零磁医疗装备发展 - 基于极弱磁测量技术的零磁医疗装备是全自主创新的高端医疗装备,有助于打破高端医疗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 [15] - 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全国10省市26家医院41台设备采集近10万例临床数据 [16] - 2025年2月启动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计划在全国20省市数百家医疗机构部署超千台设备 [16] - 浙江省已在杭州滨江和湖州德清打造产业链,未来将推动零磁医疗装备"进医院、进社区、进家庭" [16] - 零磁医学将构建健康管理与康复评估大数据,形成重大疾病诊治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和"中国装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