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

搜索文档
【行业深度】一文洞察2025年中国土壤调理剂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26 13:46
行业背景与问题 - 全国多地土壤酸化、盐渍化、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缺素和有机质缺失等问题严重 影响作物品质和生产效益 [2] - 土壤调理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改善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修复污染 属于功能性产品 [2] - 政府加大对土壤污染整治力度 对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治理等项目给予财政倾斜和贴息贷款试点支持 [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土壤调理剂行业市场规模达73.32亿元 同比增长15.6% [2] 产品功能与分类 - 土壤调理剂可改善土壤物理性 促进养分吸收 但不直接提供植物养分 [3] - 具有保墒增温作用 使作物生育期提早2-7天 土壤湿度提高5%左右 [3][4] - 适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积温不足地区及土壤结构差的旱地、坡沙地、盐碱地 [4] - 分为四大类:矿物源(富含钙、镁、硅、磷、钾矿物质)、有机源(无害化有机物料)、化学源(化学制剂)、农林保水剂(吸水性树脂聚合物) [6] 具体作用机制 - 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减小容重 提高通气度和导水率 [5] - 改良化学性状:增加有机质 调节酸碱度 增强缓冲能力 [5] - 增强抗水蚀能力:通过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稳性团粒含量 减少水土流失 [5] - 提高离子交换率:改良盐碱地并吸附重金属 [5] - 增加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抑制真菌、细菌等有害微生物 减少土传病害 [5] - 提高地温和肥力:改善作物品质和产量 [5] 政策支持 - 2021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在酸化、盐碱化严重区域推广土壤调理剂等治理措施 [7][8] -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类项目 [8] - 2024年生态环境部要求建立农药、焦化企业腾退地块清单并管控污染 [8] - 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加强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整治 [8]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有机物、矿物质、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原材料 [9] - 中游:土壤调理剂生产制造 [9] - 下游:农业领域应用 改善土壤板结和酸碱失衡 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 [9] 相关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富邦科技、永清环保、六国化工、圣泉集团、芭田股份、司尔特、史丹利等 [2] - 非上市企业包括广东大众农业科技、北海夏氏蓝得生物、北京飞鹰绿地科技等 [2]
2025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区域发展情况 江苏省在土壤修复行业更具竞争力【组图】
前瞻网· 2025-08-25 16:10
各省市土壤修复项目数量及规模 - 2024年江苏省土壤修复项目数量达760个 占年度项目总数16.3% 同比增长15% [1] - 江苏省工程修复项目38个 中标额15.76亿元 咨询类项目721个 中标额5.52亿元 总规模21.28亿元 [1] - 广东省项目数量437个 占年度总数9.37% 中标额9.97亿元 同比增长7% 排名升至全国第二 [1][2] 土壤污染防治财政资金分布 - 2025年湖南省获土壤污染防治资金5.87亿元 占全国总预算19% 为最高资助省份 [4] - 广西与云南分别获资金2.7亿元和2.9亿元 占比8.8%和7.4% [4] - 资金集中投向重金属污染突出区域 反映区域修复需求与政策支持力度 [4] 从业单位区域分布特征 - 江苏省拥有974家合规从业单位 其中77家企业注册资本超5000万元 [7] - 山东省 广东省 河北省从业单位数量均超过800家 [7] - 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7]
研判2025!中国土壤调理剂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土壤修复热潮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73.32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0 09:19
行业背景与问题 - 全国土壤酸化、盐渍化、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缺素和有机质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作物品质和生产效益 [1][13] - 土壤调理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改善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修复污染,市场需求激增 [1][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土壤调理剂行业市场规模达73.32亿元,同比增长15.6% [1][13] - 政府加大对土壤污染整治力度,对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治理给予财政倾斜和贴息贷款试点支持 [1][13] 政策支持 - 2021年《关于做好2021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在耕地问题严重区域推广土壤调理剂等治理措施 [6] - 其他支持政策包括《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等 [6] 产品分类与功能 - 土壤调理剂分为矿物源、有机源、化学源和农林保水剂四类 [5] - 功能包括改善土壤物理性、促进养分吸收、保墒增温、提高土壤湿度5%、提早作物生育期2-7天 [3] - 适用于干旱、半干旱、积温不足地区及土壤结构差的旱地、坡沙地、盐碱地 [3]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有机物、矿物质、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原材料 [9] - 中游为土壤调理剂生产制造 [9] - 下游应用于农业领域,改善土壤板结、酸碱失衡等问题,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 [9] 竞争格局 - 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15] - 部分企业专注于细分或区域市场,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15] - 主要企业包括北海夏氏蓝得、北京飞鹰绿地、山西东大土壤、湖北茂盛生物、陕西赛众生物等 [15] 重点企业分析 - 北京飞鹰绿地专注盐碱地改良与土壤修复,可将重度盐碱地改良周期从3-5年缩短至1年,降低化肥农药用量30%以上,增产15%-30% [16] - 山西东大土壤以矿物源多功能调理剂为主,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拥有330多个代理商 [18] - 陕西赛众生物年产土壤调理剂40万吨,集采矿、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 [15] 行业发展趋势 - 向一品多效方向发展,整合土壤改良、养分载体、螯合元素、保水松土及防治害虫等功能 [21] - 个性化需求增加,企业需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22] -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如纳米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肥力、修复受损土壤 [24] 资金投入情况 - 土壤污染防治资金2020年达40亿元,2023年降至30.8亿元,2024年增长至44亿元,2025年保持44亿元 [11] - 资金投入受财政压力影响,但未来预计增长以支持土地污染防治 [11]
陕西发布上半年生态环境“成绩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9 09:33
空气质量改善 - 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8 同比改善2.9% 6项主要污染物实现四降二平 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2% [14] - 关中5市综合指数4.48 同比改善4.7% 平均优良天数达119天 较去年同期增加46天 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2% [14] - 新增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企业43家 总数达256家 钢铁行业82%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水泥熟料行业完成110项/268项改造任务 [13]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 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十四位 西安/咸阳/渭南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13] - 关中火电机组耗煤量同比减少226万吨 火电/钢铁/煤炭/焦化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至72% [13] - 臭氧防治专项行动排查低效治污设施企业419家 检查超标排放企业890家 督导帮扶1647家企业加强活性炭管理 [14] 水环境质量 - 汉丹江流域3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在Ⅱ类及以上 其中Ⅰ类水质断面12个占比34.3% 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Ⅰ类 [15] - 流域内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 完成10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整治41条农村黑臭水体 [15] - 排查汉丹江流域排污口3434个 溯源比例100% 完成12个园区水污染问题整治 [15] 水生态治理工程 - 白河县封堵矿硐213个 处置废渣158万立方米 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 预警监测断面水质达Ⅲ类及以上 [16] - 丹江流域169个锑矿硐全部完成治理 累计治理锑矿废渣51.49万立方米 [16] - 建立汉江/丹江干流重金属应急监测体系 在高风险区域建设应急池/导流槽等设施 [16] 土壤污染防治 - 61家企业完成污染源整治 26个县完成溯源 65家企业稳定达标 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基本完成 [17] - 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2025年名录管理 [17] - 3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完成验收评估 [17] 建设用地与地下水管理 - 153块国家考核重点建设用地落实调查评审制度 156个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 125个地块落实管控任务 [18] - 完成11个市(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 形成全省"一张图"管控体系 [18] - 完成61个市县级和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 建立优先防控清单 [18] 整体环境质量 - 27个国家考核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70个县级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19] - 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95.4% 夜间89.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 - 386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结果未见异常 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19]
河北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3.32亿平方米建设用地可安全利用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01:05
土壤污染防治成效 - 河北省累计完成6805个地块调查评估或治理修复 提供约3 32亿平方米可安全利用建设用地 [1] - 截至2024年底对436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土壤污染管控 占比85 8% 超额完成国家75%目标 [1] - 近1000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聚焦重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重点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1] - 已完成2个重点县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 25个污染源得到有效整治 [1] 地下水污染防治进展 - 2024年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Ⅴ类水比例为20% 优于国家27 1%要求 [1] - 完成1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问题线索整改 [1] 农村环境整治成果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27502个村庄污水治理 治理率55 9% 2024年上半年新增1586个村庄治理 治理率提升至59% [2] - 累计完成1826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年底前基本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2]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 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 农膜回收率保持90%以上 [2] - 财政资金支持21个"三新"集成推进县和3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 [2]
云南省环科院助力个旧市破解冶炼废渣治理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10:55
项目背景 - 个旧市作为"世界锡都"拥有超两千年锡冶金历史 长期粗放式资源开发导致大量历史遗留冶炼废渣无序堆存 重金属污染物通过扬尘和雨水迁移扩散 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风险[2] - 废渣分布广 体量大 传统治理技术成本高昂 地方财力难以承受 治理工作陷入困境[2] - 环科院借个旧市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契机 构建原位风险管控为核心的治理技术模式[2] 技术模式 - 基于地质构造 水文条件及渣堆风险特征 创新构建原位风险管控技术模式 具有工程操作性强 治理周期短 二次污染风险小等优势[3] - 关键技术体系包含渣堆整形与围挡处理 污染阻隔与地表径流调控 生态恢复与功能重构三个核心工程模块[4] - 通过围挡分隔 削坡减载实现渣堆稳定 通过复合防渗屏障 垂直阻隔结构及截排水沟渠网络形成多层级防护 实施差异化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4] 研发成果 - 环科院牵头研发的历史遗留冶炼废渣原位风险管控技术已在十余项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 累计安全管控废渣逾两千万吨[1] - 编制《历史遗留冶炼渣堆原位风险管控技术指南》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两项云南省地方标准 建立完善技术体系[5] - 项目整合企业及高校资源实现重大技术创新 为同类污染治理项目提供可推广复制的经验[5] 效益影响 - 生态环境层面有效阻断重金属迁移扩散路径 实现废渣堆场由污染扩散型向污染衰减型转变 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6] - 社会经济层面保护50余万吨潜在金属资源 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在全国废渣治理领域树立示范标杆[6] - 技术模式克服治理成本高 周期长等弊端 显著提高治理效率 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5][6]
泸州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4-30 11:42
公司动态 - 泸州鑫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含泸州宏达有机化工厂)全厂区拆除行动正式启动,该企业为川南地区重要化工企业,位置紧邻长江 [1] - 拆除行动旨在消除长江重大环境风险隐患,承担单位通过采样监测、现场巡查、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确保污染防控措施精准落地 [1] - 泸州市龙马潭区政府和泸州市生态环境局于去年11月引入环境监理机制,实施全流程土壤污染防控和全链条风险管控,确保"生态退场" [1] 行业政策 - 泸州市作为全国13个"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之一,指导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在环评审批中落实土壤与地下水背景值监测,并将其作为项目用地归还依据 [1] - 生态环境部门根据工艺流程和有毒有害物质分布,提出建设时期的重点防渗和一般防渗要求,强化环评源头准入把关作用 [1] 技术实践 - 泸州市建立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地下水污染"源—径—汇"一张表,绘制污染空间位置、含量及成因关系的"一张图" [2] - 重点企业自主投资超1.4亿元实施绿色化提标改造,降低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