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供应链
搜索文档
“失去的30年”,如何重塑日本餐企?
虎嗅APP· 2025-10-25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企业在“失去的30年”通缩环境中,通过极致效率优化、技术创新和“表演式烟火气”的体验平衡,锤炼出强大的运营能力,其代表公司寿司郎和滨寿司在中国市场成为人气王 [4] - 日本餐饮模式根植于其特定社会土壤,中国餐饮市场在供应链、人工成本、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日本经验,关键在于学习其创新思维而非具体模式 [38][39] - 餐饮企业出海需适应目标市场,中国餐企进入日本市场应注重“表演”体验、做好长期低回报预期,并亲力亲为克服信息差 [41][45][47] 回转寿司的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 - 寿司郎在中国市场表现出极高运营效率:客单价约120元,翻台率平日达6,节假日高峰可达10甚至15,回本周期仅1-1.5年,最快7-8个月 [7] - 相较于中国市场,日本回转寿司模型成本更高:单店投资需1000万至1500万日元,回本周期5-6年,毛利率约5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40%-50%,人力成本占25%-30% [7] - 回转寿司本质是“将工厂搬到门店”的商业模式,通过持续技术迭代提升效率:从价格透明化(1.0)到传送带普及(2.0),再到后台作业(3.0),最终发展为4.0版本,运用触摸屏点餐、鲜度管理、RFID单品管理、特级轨道定向送达等技术,将损耗率从13%大幅降低至1%左右 [9][10][11] - 该模式通过定制化设备(如定制传送带、固定水龙头)优化空间布局,核心在于提升翻台率、减少人力、降低损耗,将服务与零售的不确定性用制造业逻辑重构 [12] “失去的30年”对日本餐饮业的重塑 - 日本长达30年的通缩环境迫使餐饮企业专注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而非单纯降价,穿越周期的企业成功关键在于将价值点做到极致 [15] - 萨莉亚通过门店与供应链双向优化实现成本控制:以意大利面为例,食材处理从干面、冷冻面演进至即热鲜面,简化操作、缩小厨房面积、提升出餐效率 [16] - 垂直供应链是日本实现性价比的重要模式:萨莉亚等企业绕过传统多层分销环节,直接与农民合作进行定制化生产(如研发叶更多的生菜、矮化西红柿),以控制成本并保障核心单品品质 [17][19][20] - 过度强调降本增效可能导致创新乏力:日本社会长期通缩压制了工资增长与消费安全感,进而影响创造力,企业需在效率与体验间寻找平衡 [20] 表演式烟火气与差异化体验 - 成功餐饮业态擅长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表演式烟火气”:通过现制、互动等体验亮点提升价值感,例如丸龟制面的开放式厨房现切现煮乌冬面,营造烟火气,其基础款产品毛利率可达90% [21][22][24] - 丸龟制面模型效率极高:采用counter式设计,用户点餐至取面流程仅需20秒,100平米门店高峰期30分钟可服务100人,月营收超50万元人民币,毛利率达76% [25] - 餐饮连锁化需在高效率“拼装式”商业模式上,通过差异化体验打造竞争壁垒,例如回转寿司在自动化流程中保留娱乐属性(如抽奖、触摸屏) [26] 日本餐饮创业与存量竞争新形态 - 日本曾出现类似“滴灌通”的Venturelink模式:整合地方金主资金,孵化连锁餐饮品牌并授权加盟,但因优质选址稀缺、过度金融杠杆及收益不达预期而破产 [28][29][30] - 日本餐饮业形成创业阶段化与分工化:由小型团队专注0到1品牌孵化,成熟后出售或授权给大型餐饮集团进行规模化扩张,例如七宝麻辣烫 [31][32]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案例:杨国福麻辣烫凭借重口味、健康形象切入市场;M Stand以饮品化咖啡差异化解构日本传统咖啡包袱;新荣记选择日本作为高端餐饮出海首站 [33][42][43] 中日餐饮市场差异与出海建议 - 中日餐饮市场存在根本差异:菜系(日本多冷食易预制,中国多现炒)、供应链(中国丰富分散,日本集中)、人工成本(日本约为中国两倍),导致日本垂直供应链模式在中国不一定成立 [39]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需注意:日本市场回报慢、利润率低(净利润率约2%-5%),但门店生命周期长、经营环境稳定;创始人应亲力亲为克服语言文化带来的信息差,避免过度外包 [45][47] - 日本餐企出海挑战在于其非语言文化依赖默契,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难以在海外市场有效沟通与复制成功模式 [40] - 对中国餐企的启示:借鉴日本“表演”思维,在标准化基础上打造独特体验峰值;同时日本餐企需放下对品类的固有执念,拥抱本土化创新 [41][44]
77年都不用冰箱、微波炉!这个快餐品牌年收超151亿元,单店客流是麦当劳近4倍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08 12:10
核心观点 - In-N-Out通过坚持家族经营、拒绝上市和特许经营、保持精简菜单和新鲜食材供应,在快餐行业走出独特成功路径 [4][6][8][10] - 公司单店销售额和客流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2年单店平均客流量近70万次,接近麦当劳四倍 [10][13] - 垂直供应链管理和自有房产策略帮助公司控制成本,食品成本节省3%-5%,总成本节省6%-10% [26][32][34] - 高员工薪酬和培训体系(如"In-N-Out大学")带来低流动率,经理平均年薪16.3万美元且任职17年 [43][44][45] - 公司谨慎扩张,2023年投资1.255亿美元在田纳西建立东部办事处,但首家餐厅需等到2026年以保证供应链质量 [20] 经营策略 - 坚持家族私有化:拒绝所有收购要约和上市提议,包括来自华尔街和沙特王子的报价 [4] - 产品极致简化:77年保持不足15种菜品,主要依靠三款汉堡、薯条和奶昔 [8] -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建肉类加工厂、配送中心和卡车车队,确保24小时新鲜配送 [26][27][30] - 本地化采购:与加州当地农民建立长期独家合作,三处加工厂均靠近门店分布 [26][27] - 成本控制:1989-2018年核心产品价格涨幅低于通胀,2020年以来汉堡价格仅上涨25% [32][34] 财务表现 - 2025年预估年收入21亿美元(约151亿人民币) [13] - 2018年单店销售额达麦当劳两倍 [10] - 利润率20%,高于Shake Shack(16%)和Chipotle(10.5%) [10] - 套餐价格7.3美元,显著低于Shake Shack同类产品10.94美元 [32] 市场影响 - 形成文化现象:奥斯卡颁奖季单场活动消耗1707个汉堡,成为名人标配食品 [39][41][43] - 引发狂热消费:科罗拉多新店开业引发12小时排队,需警方疏导交通 [38] - 行业对比研究:被与麦当劳并列讨论,沃尔玛前高管评价其"明确立场永不妥协"模式值得借鉴 [16][17] 员工管理 - 薪酬体系:经理平均年薪16.3万美元超过加州牙医/会计师水平,含利润分成 [43] - 培训体系:1977年创立"In-N-Out大学",管理人员需接受客户服务和质量控制专项培训 [44] - 员工忠诚度:2025年Glassdoor最佳工作场所评选中位列全美第三 [45] 扩张规划 - 田纳西布局:2023年宣布1.255亿美元投资建设东部办事处,2026年开设首店 [20] - 选址标准:优先靠近高速公路区域以降低配送成本,避开昂贵市中心 [36] - 扩张逻辑:新市场需重建完整供应链体系,确保与现有品质标准一致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