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30年
搜索文档
“失去的30年”,如何重塑日本餐企?
虎嗅APP· 2025-10-25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企业在“失去的30年”通缩环境中,通过极致效率优化、技术创新和“表演式烟火气”的体验平衡,锤炼出强大的运营能力,其代表公司寿司郎和滨寿司在中国市场成为人气王 [4] - 日本餐饮模式根植于其特定社会土壤,中国餐饮市场在供应链、人工成本、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日本经验,关键在于学习其创新思维而非具体模式 [38][39] - 餐饮企业出海需适应目标市场,中国餐企进入日本市场应注重“表演”体验、做好长期低回报预期,并亲力亲为克服信息差 [41][45][47] 回转寿司的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 - 寿司郎在中国市场表现出极高运营效率:客单价约120元,翻台率平日达6,节假日高峰可达10甚至15,回本周期仅1-1.5年,最快7-8个月 [7] - 相较于中国市场,日本回转寿司模型成本更高:单店投资需1000万至1500万日元,回本周期5-6年,毛利率约5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40%-50%,人力成本占25%-30% [7] - 回转寿司本质是“将工厂搬到门店”的商业模式,通过持续技术迭代提升效率:从价格透明化(1.0)到传送带普及(2.0),再到后台作业(3.0),最终发展为4.0版本,运用触摸屏点餐、鲜度管理、RFID单品管理、特级轨道定向送达等技术,将损耗率从13%大幅降低至1%左右 [9][10][11] - 该模式通过定制化设备(如定制传送带、固定水龙头)优化空间布局,核心在于提升翻台率、减少人力、降低损耗,将服务与零售的不确定性用制造业逻辑重构 [12] “失去的30年”对日本餐饮业的重塑 - 日本长达30年的通缩环境迫使餐饮企业专注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而非单纯降价,穿越周期的企业成功关键在于将价值点做到极致 [15] - 萨莉亚通过门店与供应链双向优化实现成本控制:以意大利面为例,食材处理从干面、冷冻面演进至即热鲜面,简化操作、缩小厨房面积、提升出餐效率 [16] - 垂直供应链是日本实现性价比的重要模式:萨莉亚等企业绕过传统多层分销环节,直接与农民合作进行定制化生产(如研发叶更多的生菜、矮化西红柿),以控制成本并保障核心单品品质 [17][19][20] - 过度强调降本增效可能导致创新乏力:日本社会长期通缩压制了工资增长与消费安全感,进而影响创造力,企业需在效率与体验间寻找平衡 [20] 表演式烟火气与差异化体验 - 成功餐饮业态擅长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表演式烟火气”:通过现制、互动等体验亮点提升价值感,例如丸龟制面的开放式厨房现切现煮乌冬面,营造烟火气,其基础款产品毛利率可达90% [21][22][24] - 丸龟制面模型效率极高:采用counter式设计,用户点餐至取面流程仅需20秒,100平米门店高峰期30分钟可服务100人,月营收超50万元人民币,毛利率达76% [25] - 餐饮连锁化需在高效率“拼装式”商业模式上,通过差异化体验打造竞争壁垒,例如回转寿司在自动化流程中保留娱乐属性(如抽奖、触摸屏) [26] 日本餐饮创业与存量竞争新形态 - 日本曾出现类似“滴灌通”的Venturelink模式:整合地方金主资金,孵化连锁餐饮品牌并授权加盟,但因优质选址稀缺、过度金融杠杆及收益不达预期而破产 [28][29][30] - 日本餐饮业形成创业阶段化与分工化:由小型团队专注0到1品牌孵化,成熟后出售或授权给大型餐饮集团进行规模化扩张,例如七宝麻辣烫 [31][32]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案例:杨国福麻辣烫凭借重口味、健康形象切入市场;M Stand以饮品化咖啡差异化解构日本传统咖啡包袱;新荣记选择日本作为高端餐饮出海首站 [33][42][43] 中日餐饮市场差异与出海建议 - 中日餐饮市场存在根本差异:菜系(日本多冷食易预制,中国多现炒)、供应链(中国丰富分散,日本集中)、人工成本(日本约为中国两倍),导致日本垂直供应链模式在中国不一定成立 [39]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需注意:日本市场回报慢、利润率低(净利润率约2%-5%),但门店生命周期长、经营环境稳定;创始人应亲力亲为克服语言文化带来的信息差,避免过度外包 [45][47] - 日本餐企出海挑战在于其非语言文化依赖默契,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难以在海外市场有效沟通与复制成功模式 [40] - 对中国餐企的启示:借鉴日本“表演”思维,在标准化基础上打造独特体验峰值;同时日本餐企需放下对品类的固有执念,拥抱本土化创新 [41][44]
日本“失去的30年”,炼成了中国餐厅排队王?
36氪· 2025-10-24 11:2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企业如寿司郎、滨寿司、萨莉亚等,在经历本国“失去的30年”通缩周期后,通过极致化的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及“表演式的烟火气”体验,成功穿越周期,并在当前中国消费降级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1][23][39] - 日本餐饮模式是特定社会与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与中国市场在供应链、人工成本、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而应借鉴其平衡标准化与体验创新的思路 [38][42][48] - 中国餐饮品牌出海日本需调整预期,重视长期稳定回报,并亲力亲为理解市场,关键在于提供差异化体验和放下固有执念 [43][49][50] 日本餐企的成功要素 - **高运营效率与翻台率**:寿司郎在中国市场高峰期翻台率可达10-15,远高于海底捞的4 1,使其回本周期缩短至1-1 5年,甚至7-8个月 [3] - **技术驱动成本控制**:通过RFID技术、需求预测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头部回转寿司店将损耗率从13%降至1%左右,大幅提升毛利率 [7][9] - **“表演式烟火气”提升体验**:如丸龟制面通过开放式厨房展示现切乌冬面过程,营造烟火气,其门店月销售额达50多万人民币,基础款产品毛利率可达90% [24][26] - **垂直供应链管理**:萨莉亚通过参与上游种植研发(如生菜、西红柿),优化品种以降低采购成本并保障品质,实现高性价比 [18][21] 日本餐饮业的演变与挑战 - **行业创新模式**:日本餐饮缺乏跳跃式创新,但擅长线性创新,如回转寿司历经数代技术迭代,从价格透明化发展到定制化送餐系统 [6][9] - **金融杠杆风险**:日本版“滴灌通”Venturelink因过度金融杠杆和优质选址稀缺导致收益率递减,最终破产,警示资本过度扩张的风险 [30][32] - **创业生态分工**:日本形成专业分工,由小型创业者孵化新品牌,成熟后由大型餐饮集团收购或授权扩张,如七宝麻辣烫 [33][34] 中日餐饮市场差异 - **成本结构差异**:日本回转寿司人力成本占比25%-30%,而中国工资水平较低,且客单价更高(寿司郎120元 vs 日本),盈利能力更强 [5] - **供应链格局不同**:日本供应链集中,适合垂直整合;中国供应链分散,餐饮企业更依赖上游竞争而非自建供应链 [22] - **文化沟通障碍**:日本企业出海弱项在于非语言文化依赖,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导致与消费者、合作伙伴沟通成本增加 [41] 中国餐饮出海日本的启示 - **目标品类选择**:供应链简单、体验感强、会“表演”的品牌更适合日本市场,如M Stand以饮品化咖啡突破日本传统咖啡包袱 [43][45] - **市场预期管理**:日本餐饮净利润率仅2%-5%,但门店生命周期长(可稳定经营10年),适合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 [49][50] - **本土化创新关键**:成功案例如杨国福麻辣烫,因提供重口味、健康感知的差异化产品,在经济下行期满足日本消费者需求 [44]
低利率时代日本资管行业如何应对|财富与资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31 17:43
日本资管行业在"失去的30年"中的发展背景 - 日本经历长达30年的经济停滞,股市熊市和接近零利率环境导致权益和债券投资机会普遍缺失 [3] - 资管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需在资本回报下降和利率低迷的逆境中寻找出路 [3] 宏观层面经济衰退原因 -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主动刺破资产泡沫后陷入通缩螺旋,政策限制性过强未及时调整 [6] - 潜在经济增速从1990年约4%骤降至1995年约1%,内外需双弱导致企业压降成本、政府降低物价 [6] - 经济进入内需通缩螺旋:降薪裁员预期减少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进一步裁员降薪→居民收入减少债务增加 [6] 金融体系层面问题 - 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加剧,地价下跌导致抵押物价值不足,企业销售现金流问题凸显 [7] - 银行通过"常青"延期贷款掩盖不良贷款,虽维持企业运营但加剧坏账累积 [7] - 监管部门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失败,地价上涨预期未实现反而消耗更多公共资源 [7] 资本市场层面变化 - 私人部门从"利润最大化"转向"债务最小化",1994年起实体部门净借款新增额开始负增长 [8] - 融资需求大幅下滑导致资产供给减少,债券市场呈现国债单一品种独大局面 [8] - 1995年利率降至0%附近仍无法刺激融资,金融机构和居民均面临"资产荒" [8] 居民资产配置特征 - 现金为王主导配置结构,权益和基金类资产配置量大幅下滑 [9] - 外汇保证金交易盛行,散户外汇交易量占日元总交易量20%~30% [9] - 外币债券(Uridashi债券)受欢迎,主要配置高利率货币如澳元、新西兰元、巴西雷亚尔和土耳其里拉 [9] 银行机构投资策略 - 增持国债减少贷款,反映贷款标准收紧和需求低迷 [12] - 拉长债券久期获取超长期限债券正回报 [12] - 扩大海外贷款尤其新兴市场业务,增加非息业务收入弥补净利息收入下降 [12] 保险公司投资调整 - 1997-2001年间七家中型人寿保险公司倒闭,因承诺收益率超过投资收益 [13] - 留存保险公司增加外国证券和股票配置,延长日本国债平均配置期限 [13] - 2011年起海外证券收益明显高于国内证券和贷款 [13] 公募基金行业演变 - 投资信托基金规模受股票与固定收益证券相对回报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 [14] - 2001年债券基金采用市值法估值叠加超低利率环境,导致规模持续萎缩 [15] - 2016年利率降至负值后货币市场基金消亡,中长期国债基金多数清盘 [15] - 当前仅余少量长期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储备基金(MRF),债券基金管理人仅余八家 [15] - 基金行业配置呈现拉长久期、增配海外债券特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