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回转寿司
icon
搜索文档
叫板寿司郎,中国版「穷鬼寿司」来了
36氪· 2025-10-29 21:45
海底捞新品牌布局 - 海底捞旗下全新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全国首店在浙江杭州龙湖金沙天街正式开业 [1] - 这是海底捞继布局烤肉、炸物等子品牌后,又一次多元化尝试 [1] - 截至2025年6月底,海底捞"红石榴计划"旗下品牌门店共计126家,"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 [9] 平价寿司赛道崛起 - 以寿司郎为代表的平价回转寿司品类强势回归,重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用餐新宠 [1] - 寿司郎进驻中国内地市场4年、拥有60多家店,几乎每开一家新店都能掀起排队风暴,北京西单首店开业时排号近2000桌,等待时间超10小时 [1] - 寿司郎将寿司价格锁定在10-28元区间,让年轻人人均百元内实现"寿司自由" [1] - 日料赛道正经历明显的"去高端化"转型,回转寿司用百元内的人均消费,将寿司从"小众精致料理"拉回"大众日常餐食"范畴 [5][6] 如鮨寿司运营模式 - 如鮨寿司采用日系品牌验证成功的"回转寿司"框架,门店内铺设环形传送带,以不同颜色餐盘区分价格档位 [4] - 门店菜品价格体系分为8元、9.9元、15元、19.9元、28元五档,主力产品集中于9.9元、15元价位段 [4] - 试营业期间门店周末单日平均接待人次约为800至1000人,翻台率最高冲到8轮,远超海底捞火锅主业上半年3.8的水平 [4] 市场竞争格局 - 寿司郎计划2025财年大中华区门店将从70家增至157-161家,2026财年进一步增至190-193家 [6] - 寿司郎中国内地在内的海外市场净销售额超588亿日元,利润达64亿日元,同比增长近99% [6] - 滨寿司的门店从2024年的87家增至现在的100多家,母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开店速度 [6] - 通过大众点评比对,如鮨寿司客单价在88元左右,滨寿司客单价相近,而寿司郎的客单价在125-138元之间 [7] 供应链与设备挑战 - 日本最大的回转寿司传送机制造商石野制作所将投资约3亿日元(约1410万人民币)将产能提升20%,应对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订单增长 [2] - 回转寿司背后暗藏两大壁垒:设备端的技术与供应限制,以及海鲜供应链的深度 [7] - 如鮨寿司核心食材以挪威三文鱼、赤虾、甜虾、金枪鱼为主,采用"优质本土供应商+全球直采"相结合,并由冷链直送 [8] - 社交平台用户反馈显示如鮨寿司在供应链与出餐标准化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火锅食材与海鲜寿司食材的供应链逻辑完全不同 [8]
叫板寿司郎,中国版「穷鬼寿司」来了
36氪未来消费· 2025-10-29 16:48
行业趋势:平价寿司赛道崛起 - 回转寿司品类经历复兴,重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用餐新宠 [6][7] - 寿司郎作为行业引领者,进驻中国内地市场4年开设60多家店,新店开业曾出现排号近2000桌、等待超10小时的现象 [8] - 平价寿司赛道崛起,核心驱动力为极致性价比,将寿司从“小众精致料理”拉回“大众日常餐食”,客单价控制在百元内 [9][14] - 日料赛道正经历“去高端化”转型,高端寿司店因客流下滑而关店,为平价模式创造机会 [14] - 上游设备制造商受益于行业扩张,日本最大回转寿司传送机制造商石野制作所投资约3亿日元(约1410万人民币)将产能提升20%以应对订单增长 [10] 主要参与者:寿司郎与滨寿司 - 寿司郎2024年在北京单城开出11家店,其所在海外市场(包括中国内地)净销售额超588亿日元,利润达64亿日元,同比增长近99% [15] - 寿司郎计划2025财年将大中华区门店从70家增至157-161家,2026财年进一步增至190-193家 [15] - 滨寿司门店从2024年的87家增至100多家,母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快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开店速度 [15] - 寿司郎客单价在125-138元之间,滨寿司客单价约88元 [18] 海底捞的新品牌:如鮨寿司 - 海底捞旗下全新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全国首店在浙江杭州开业 [5] - 品牌采用与寿司郎相似的回转寿司模式,价格体系分为8元、9.9元、15元、19.9元、28元五档,主力产品集中于9.9元和15元 [13] - 门店运营数据显示,周末单日平均接待人次约为800至1000人,翻台率最高达8轮,远超海底捞火锅主业上半年3.8的水平 [14] - 品牌客单价约88元,与滨寿司相近 [18] - 品牌依托海底捞供应链优势,采用“优质本土供应商+全球直采”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食材供应 [19] 行业竞争壁垒 - 设备端存在技术与供应限制,日本制造商在动线设计、鲜度保持、故障率控制上经验成熟,形成壁垒 [19] - 海鲜供应链的深度是关键壁垒,领先品牌与核心产地供应商有长期合作,具备货源稳定性和成本议价优势 [19] - 海底捞在火锅食材与海鲜寿司食材的供应链逻辑上存在差异,在货源稳定性、成本控制、品质把控上可能还需时间积累 [20] 海底捞的多元化战略 - 海底捞通过“红石榴计划”进行多元品牌孵化,已成功孵化出包括如鮨寿司在内的14个餐饮品牌 [20] - 截至2025年6月底,“红石榴计划”旗下品牌门店共计126家,“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 [20]
“失去的30年”,如何重塑日本餐企?
虎嗅APP· 2025-10-25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企业在“失去的30年”通缩环境中,通过极致效率优化、技术创新和“表演式烟火气”的体验平衡,锤炼出强大的运营能力,其代表公司寿司郎和滨寿司在中国市场成为人气王 [4] - 日本餐饮模式根植于其特定社会土壤,中国餐饮市场在供应链、人工成本、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日本经验,关键在于学习其创新思维而非具体模式 [38][39] - 餐饮企业出海需适应目标市场,中国餐企进入日本市场应注重“表演”体验、做好长期低回报预期,并亲力亲为克服信息差 [41][45][47] 回转寿司的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 - 寿司郎在中国市场表现出极高运营效率:客单价约120元,翻台率平日达6,节假日高峰可达10甚至15,回本周期仅1-1.5年,最快7-8个月 [7] - 相较于中国市场,日本回转寿司模型成本更高:单店投资需1000万至1500万日元,回本周期5-6年,毛利率约5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40%-50%,人力成本占25%-30% [7] - 回转寿司本质是“将工厂搬到门店”的商业模式,通过持续技术迭代提升效率:从价格透明化(1.0)到传送带普及(2.0),再到后台作业(3.0),最终发展为4.0版本,运用触摸屏点餐、鲜度管理、RFID单品管理、特级轨道定向送达等技术,将损耗率从13%大幅降低至1%左右 [9][10][11] - 该模式通过定制化设备(如定制传送带、固定水龙头)优化空间布局,核心在于提升翻台率、减少人力、降低损耗,将服务与零售的不确定性用制造业逻辑重构 [12] “失去的30年”对日本餐饮业的重塑 - 日本长达30年的通缩环境迫使餐饮企业专注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而非单纯降价,穿越周期的企业成功关键在于将价值点做到极致 [15] - 萨莉亚通过门店与供应链双向优化实现成本控制:以意大利面为例,食材处理从干面、冷冻面演进至即热鲜面,简化操作、缩小厨房面积、提升出餐效率 [16] - 垂直供应链是日本实现性价比的重要模式:萨莉亚等企业绕过传统多层分销环节,直接与农民合作进行定制化生产(如研发叶更多的生菜、矮化西红柿),以控制成本并保障核心单品品质 [17][19][20] - 过度强调降本增效可能导致创新乏力:日本社会长期通缩压制了工资增长与消费安全感,进而影响创造力,企业需在效率与体验间寻找平衡 [20] 表演式烟火气与差异化体验 - 成功餐饮业态擅长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表演式烟火气”:通过现制、互动等体验亮点提升价值感,例如丸龟制面的开放式厨房现切现煮乌冬面,营造烟火气,其基础款产品毛利率可达90% [21][22][24] - 丸龟制面模型效率极高:采用counter式设计,用户点餐至取面流程仅需20秒,100平米门店高峰期30分钟可服务100人,月营收超50万元人民币,毛利率达76% [25] - 餐饮连锁化需在高效率“拼装式”商业模式上,通过差异化体验打造竞争壁垒,例如回转寿司在自动化流程中保留娱乐属性(如抽奖、触摸屏) [26] 日本餐饮创业与存量竞争新形态 - 日本曾出现类似“滴灌通”的Venturelink模式:整合地方金主资金,孵化连锁餐饮品牌并授权加盟,但因优质选址稀缺、过度金融杠杆及收益不达预期而破产 [28][29][30] - 日本餐饮业形成创业阶段化与分工化:由小型团队专注0到1品牌孵化,成熟后出售或授权给大型餐饮集团进行规模化扩张,例如七宝麻辣烫 [31][32]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案例:杨国福麻辣烫凭借重口味、健康形象切入市场;M Stand以饮品化咖啡差异化解构日本传统咖啡包袱;新荣记选择日本作为高端餐饮出海首站 [33][42][43] 中日餐饮市场差异与出海建议 - 中日餐饮市场存在根本差异:菜系(日本多冷食易预制,中国多现炒)、供应链(中国丰富分散,日本集中)、人工成本(日本约为中国两倍),导致日本垂直供应链模式在中国不一定成立 [39] - 中国餐企出海日本需注意:日本市场回报慢、利润率低(净利润率约2%-5%),但门店生命周期长、经营环境稳定;创始人应亲力亲为克服语言文化带来的信息差,避免过度外包 [45][47] - 日本餐企出海挑战在于其非语言文化依赖默契,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难以在海外市场有效沟通与复制成功模式 [40] - 对中国餐企的启示:借鉴日本“表演”思维,在标准化基础上打造独特体验峰值;同时日本餐企需放下对品类的固有执念,拥抱本土化创新 [41][44]
“失去的30年”,如何重塑日本餐企?
虎嗅· 2025-10-24 16:11
日本餐饮企业在华成功表现 - 在中国本土餐饮业面临价格竞争和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来自日本的寿司郎和滨寿司成为一线商场的排队王,人气超高,高峰期需排队两三个小时[1] - 两家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亮眼,寿司郎的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股价在两年内上涨2.7倍,滨寿司的母公司泉膳控股股价持续增长25年,成为日本餐饮最牛股[2] - 这些公司是经历了日本“失去的30年”、在通缩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练就了降本增效本领的企业[3] 回转寿司的运营效率与财务表现 - 寿司郎在中国客单价约120元人民币,滨寿司约80元人民币,高于海底捞的90多元和绿茶的60多元[7] - 寿司郎在中国平时的翻台率可达6,周末或节假日高峰期能达到10甚至15,回本周期为1至1.5年,快则七八个月即可回本[8] - 作为对比,海底捞翻台率为4.1,绿茶和遇见小面等简餐快餐翻台率为3点多[9] - 在日本,开一家回转寿司平均需要1000万到1500万日元,5至6年回本,毛利率约5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40%至50%,人力成本占25%至30%[10] - 在中国,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且客单价高于日本,盈利能力得到提升[10] - 回转寿司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将工厂搬到门店,通过运营效率生存[11] 回转寿司的技术演进与成本控制 - 回转寿司行业经历了从1.0到4.0的技术迭代,4.0版本(如寿司郎)运用技术和娱乐性提升价值感和效率[16] - 关键技术包括自动结账系统(1999年)、鲜度管理系统(每盘寿司转350米自动丢弃,2001年)、触摸屏点单(2005年)、特级轨道定点送达(2007年)[16] - 通过RFID技术实现单品管理,了解各时段单品需求,从而降低损耗并进行需求预测[17] - 回转寿司早年的损耗率约13%,现在头部企业损耗率可控制在1%左右[20] - 定制化设备(如传送带、固定水龙头)虽导致前期投入成本高,但能显著提升后续运营效率[21] 日本餐饮企业的核心运营哲学 - 日本企业擅长线性创新,通过逐步技术导入提升效率,例如回转寿司行业的效率迭代[19] - 餐饮业有三个环节:服务、零售和生产,回转寿司将生产制造前置化,用制造业逻辑重构服务与零售的不确定性[25] - 餐厅的核心在于翻台率,即一天能接待的顾客数量,关键是如何降低点餐、上菜、服务环节中的时间损耗和不确定性[23] - 成功的日本餐饮业态擅长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表演式的烟火气”,平衡效率与体验,例如丸龟制面的开放式厨房现制乌冬面[42][43] - 丸龟制面一个店月均销售额约50多万元人民币,毛利率高达76%,其基础款乌冬面单价约20元,毛利率可达90%[44][45] - 丸龟制面的关键运营指标是顾客点单后取面的时间,过程约20秒,高峰期100平米的店30分钟内可接待100人[46][47] 日本餐饮业的供应链与成本控制模式 - 萨莉亚通过门店优化和供应链优化双向进行成本控制,例如意大利面从干面煮制演进为拆袋即热的鲜面,简化操作、缩小厨房面积、提升出餐效率[29][30][31] - 日本许多领域的创新围绕垂直供给实现,如优衣库、大创、无印良品,通过自己掌控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低价[33] - 萨莉亚在特定价值感知度高的单品(如生菜、西红柿)上实现垂直供给,直接与农民合作,按需种植,甚至参与品种规划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35][37][38] - 与中国分散的供应链环境不同,日本供应链上游相对集中,使得垂直供给模式更具可行性[39] 日本餐饮市场的创业与投资生态 - 日本曾出现类似“滴灌通”的模式Venturelink,专于孵化有潜力的全国连锁餐饮品牌,通过技术植入和运营指导后授权给各地加盟商,从中抽成,曾孵化牛角烧肉等十多家上市品牌[52][53][54][55] - Venturelink最终破产的原因包括优质选址点位稀缺导致新店利润率递减,以及加盟商高收益需求与品牌方扩张压力的双重挤压[56][57] - 过度运用金融杠杆会使供给迅速饱和,收益率不达预期后泡沫快速破裂[59] - 日本餐饮业存在创业阶段化和分工化,由嗅觉敏锐的创业者负责从0到1孵化新品牌,开店至两三家后,将品牌或开店权出售/授权给大型餐饮集团进行连锁扩张[60] - 由于日本银行不愿贷款给餐饮业,个人创业者融资困难,缺乏时代红利,导致创业者心态上更倾向于早期退出,而非追求将事业做大做强[61] - 中国杨国福麻辣烫和日本本土品牌七宝麻辣烫在日本成功,七宝麻辣烫采用定食套餐模式(约1000日元/五六十元人民币)提供价格确定性,并融入药膳概念进行本土化改良[62][63][65] 中日餐饮市场差异与出海启示 - 中日餐饮市场存在根本差异,日本菜系更适合预制(冷食多),中国菜系强调现炒,供应链丰富度不同,人工成本中国约为日本一半,因此日本模式不能简单照搬[68][69][70] - 日本餐企出海的弱项常源于其非语言文化依赖默契,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导致在语言默契不work的环境中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员工沟通成本增加[73][74][75] - 适合出海日本的中国餐饮品牌需具备“表演”能力,即供应链相对简单但门店体验好,能提供独特体验峰值,例如M Stand将中国无包袱的饮品化咖啡带入日本市场[78][80] - 日本餐饮市场回报慢、利润率低(净利润约2-5个点),但优势在于门店生命周期长(可稳定开10年)、用户忠诚度高、竞争环境稳定,适合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83][84][85] - 对中国出海者的建议包括调整预期,认识日本市场慢回报高稳定性的特点,以及在关键问题上亲力亲为,避免信息差风险[85]
这年头,连中餐都能「1块钱旋转自助」了
36氪· 2025-06-19 07:58
核心观点 - 旋转模式正在从寿司、火锅扩展到中餐品类,形成新的餐饮创新趋势 [5][6][7] - 2023年是国内"旋转模式元年",该模式结合不同品类和元素呈现爆发式增长 [19][20][22]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供应链压力两大核心挑战 [27][29][30] - 餐饮行业进入"超级叠加时代",各种元素重组催生新物种 [32][34][36] 旋转模式在中餐的应用 - 上海川菜品牌"红料理·耍成都"推出会员制旋转中餐,提供1.8元凉面、3.8元麻婆豆腐等低价菜品 [7][9] - 采用三种用餐形式:现点、围炉和回转,回转菜品限定供应时段并实行2小时报废制度 [9] - 会员体系设计:年费180元(0.5元/日)、月费18.8元(0.6元/日)、单日体验价0.01元 [9] 旋转模式发展历程 - 起源于1958年日本旋转寿司,20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衍生出旋转小火锅 [13][14][16] - 2023年旋转小火锅翻红,全国新增相关企业超400家(日均3家) [16][17] - 盛香亭创新推出"转转热卤",结合70余种传送带菜品与单点特殊菜品 [17] 行业创新趋势 - 旋转模式与串串、麻辣烫、烤肉等热门品类结合 [20] - 与"一人食"概念天然契合,顺应孤独经济趋势 [22] - 2025年回转寿司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再次引发消费热潮 [22][23] 行业挑战 - 80%旋转小火锅菜单相似度超70%,消费者复购率仅35% [29] - 供应链压力凸显,某品牌因供应链断裂导致食材替换引发差评 [31] - 商场同品类过度集中导致内卷加剧 [28] 餐饮叠加现象 - 自助模式重构多个品类:2元烘焙、3元早餐、10元盒饭等 [34] - 新中式改造覆盖茶饮、酒馆、烘焙、汉堡等赛道 [36][38] - 本质是餐饮企业通过微创新寻求增长突破 [41][42]
寿司郎北京两新店线上多日预约客满,回转寿司靠性价比走热
财经网· 2025-05-15 10:56
公司扩张与经营表现 - 寿司郎自去年8月进入北京市场后门店数量快速扩张 目前在北京已有7家门店 并计划于5月17日和6月1日分别新增北京荟聚店和中关村大融城店两家门店 [1] - 新店预约需求旺盛 北京荟聚店6月2日前仅剩晚间时段可预约 中关村大融城店6月1日至10日预约全部标红客满 [1] - 现有门店客流饱和 西单大悦城店5月15日至28日预约几近客满 太阳宫凯德店需预约至5月21日 世纪金源店6月1日至9日多天客满 [1] - 品牌在中国内地加速扩张 2021年9月广州首店开业 今年3月达成50家门店目标 目前华南地区为主力市场 广州18家 深圳10家 东莞3家 佛山2家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共11家门店 [2] - 海外业务表现亮眼 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六个月内 海外寿司郎业务净销售额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 利润63.71亿日元同比提升98.7% [2] - 母公司财务表现强劲 同期收入2038.1亿日元同比增长15.8% 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8.9%和63.1% [2] 行业竞争格局 - 寿司品类在日料细分中占比最高达42.4% 全国门店数超过23,000家 具有高标准化和易复制特点 [3] - 回转寿司赛道热度显著 抖音平台播放量达2.6亿次 小红书浏览量超8,289万次 讨论量23万次 [3] - 主要竞争者加速扩张 滨寿司中国内地门店近百家 3-4月每月新开不少于3家门店 元气寿司门店超50家 争鲜寿司年初至今新开10家左右门店 [3] 产品定价策略 - 主打性价比路线 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为:争鲜寿司61元 滨寿司82元 元气寿司106元 寿司郎117元 [4] - 通过10元左右产品引流 元气寿司将50款10元产品降至6元起 寿司郎持续推出8元、10元新品 [4] - 新店延续优惠策略 北京荟聚店5月17日至29日开展促销活动 部分产品降价5-20元不等 [4]
寿司郎排队10小时,黄牛都看不下去了
36氪· 2025-05-14 08:24
公司概况 - 寿司郎是1984年创立的日本连锁回转寿司品牌 自2011年起销售额蝉联日本第一 人均消费80-150元 以高性价比闻名 [8] - 2021年9月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首店落户广州 截至发文时已在内地开设54家门店 [8] - 母公司FOOD&LIFE Companies财报显示 2024财年总营收3611.29亿日元(约178.7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19.7% EBITDA 374.85亿日元(约18.5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45.3% [9]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关键财务数据:营收3611.29亿日元(同比+19.7%) 营业利润率6.5%(提升2.9个百分点)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6.33亿日元(同比+85.2%) [9][11] - 成本结构优化:食材成本占比43.1%(降1.4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占比27.6%(降0.1个百分点) [11] - 海外业务表现亮眼:2024财年海外销售额占比超25% 计划2026财年提升至35% 最新半年报显示海外净销售额588.07亿日元(同比+41.5%) 利润63.71亿日元(同比+98.7%) [38][40] 运营策略 - 供应链优势:日本市占率超1/3 规模采购降低成本 中国门店全面采用非日本产食材(如俄罗斯雪蟹腿、加拿大帆立贝等) [26][37] - 技术驱动:采用双轨道系统 IC芯片管理鲜度 350米自动废弃机制 使寿司报废率从2.5%降至1% [29][33][34] - 门店扩张计划:海外店铺数从2024年9月的182家计划增至2026年9月的310-320家 中国市场为重点拓展区域 [40] 市场营销 - 创意促销活动:如台湾"鲑鱼之乱"活动 以约800万新台币成本获得巨大声量 [15][17] - 爆款产品策略:8元焦糖鹅肝等限时优惠单品引发社交传播 评论区互动形成话题效应 [19][23] - IP联名合作:与初音未来、排球少年等人气IP联名 推出自有IP"萌抱寿司" 增强用户粘性 [51][54] 消费者洞察 - 核心客群画像: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月收入1万元左右 注重品质与价格平衡 [25][44][46] - 消费场景创新:设置单人卡座满足"i人"需求 复刻动漫场景引发情怀消费 [46][50] - 社交货币属性:通过"赌鱼"等游戏化体验 形成社媒分享和攀比效应 [52]
寿司郎排队10小时,黄牛都看不下去了
盐财经· 2025-05-12 18:01
市场表现与扩张 - 寿司郎在中国内地市场迅速扩张,门店数量已达54家,多地门店预约排队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北京首店开业时排队达1500桌,等待时间超10小时[3][6] - 2024财年公司总营收3611.29亿日元(约178.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EBITDA达374.85亿日元(约18.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3%[7] - 海外业务成为增长引擎,2024财年海外销售额占比超25%,目标2026财年提升至35%,计划将海外门店从182家扩张至310-320家[27][29] 商业模式与运营效率 - 采用高性价比策略,人均消费80-150元,坚持食材成本占比超50%,毛利率维持在50%以上[20][22] - 通过双轨道系统、IC芯片管理、350米自动废弃机制等技术手段,将寿司报废率从2.5%降至1%,人工成本比率控制在28%[22][23][24] - 供应链本地化应对核污染水影响,改用俄罗斯雪蟹、加拿大帆立贝、大连海胆等替代日本食材[26] 营销与用户粘性 - 创意营销活动如"鲑鱼之乱"(台湾)和8元焦糖鹅肝促销(内地)引发现象级传播,单店单日排队达1600号,黄牛号溢价至45元[10][12][16] - 每月上新15款菜品,通过限时优惠和会员积分体系提升复购率,核心用户年消费超1万元[10][13] - 结合二次元IP联名(初音未来、蜡笔小新等)和Digiro互动游戏系统,强化年轻消费群体文化认同[37][38] 消费趋势与定位 - 在经济下行期逆势增长,契合消费者对"合理价格高品质"的需求,单人卡座设计吸引i人群体[31][33][34] - 通过社交媒体形成"赌鱼""i人皇座"等亚文化标签,用户自发分享形成裂变传播[38] - 中国门店同店销售额(LFL)114.2%,显著高于日本本土的91.6%,显示差异化策略成功[8][31] 财务数据 - 2024财年营业利润率6.5%,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每股收益127.46日元,同比增长86.7%[8] - 最新半年报(2024年10月-2025年3月)显示海外利润同比增长98.7%,中国区贡献显著[27] - 2025年营收目标4080亿日元,预计同比增长13%,新增门店100-110家[8][29]
到底是哪个冤种在排队吃网红餐厅啊?
虎嗅APP· 2025-03-08 11:46
餐饮行业现象 - 超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存在"美味、便宜、不排队"的不可能三角现象[2] - 网红餐厅排队时间可达9小时,如北京朝阳合生汇的烤匠[4][5] - 地方连锁品牌进入一线城市后身价倍增,烤匠从川渝地区普通连锁变为北京大众点评人气榜第一[8]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为网红餐厅开发出复杂排队攻略,包括提前蹲守、特定路线选择等[11][13] - 排队时间过长导致评价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因沉没成本而美化体验[15][16] - 消费者会跨城甚至跨国打卡网红餐厅,如专程飞成都吃烤匠[20] 营销与品牌 - 社交平台营销显著影响餐厅热度,小红书等平台内容能迅速制造爆款[23][40] - 网红餐厅生命周期呈现明显周期性,如喜茶、shake shack等从排队王到门可罗雀[30] - 老字号餐厅凭借品牌优势维持长期热度,如稻香村、牛街满恒记等[33][36] 商业模式 - 饥饿营销成为常见手段,通过控制取号时间和数量制造稀缺感[11][49] - 黄牛经济伴随网红餐厅发展,如B&C面包店被戏称为"黄牛与面包"[28] - 平价餐饮在一线城市溢价明显,如重庆8元的豌杂面在北京卖20元[31] 城市差异 - 一线城市间存在排队文化共性,北京、上海、深圳均有标志性排队餐厅[54] - 地方特色餐饮进入一线城市后产生定位变化,如烤匠从备选项变为稀缺资源[18] - 城市地标与餐饮结合创造额外价值,如四季民福故宫店景观位成为打卡点[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