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发展规律
icon
搜索文档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看广州如何抓住十五运赛事经济的黄金机遇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19:13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1] - 广州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历史上通过强化枢纽、开放、改革、创新等核心功能实现稳健发展 [1] - 当前战略选择包括城中村改造、制造业立市、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摒弃短期盲目投资扩张 [1] 重大活动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 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贯彻"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 [2] - 历史上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均成为完善城市核心功能的契机,带动天河区开发、城市东进和高铁时代 [7] - 本次十五运注重精细节约,通过城市微改造优化综合功能,如新增滨水休闲空间和延伸珠江夜游 [8][9] 对外开放与平台经济 - 广交会第137届境外采购商达28.89万人,同比增长17.3%,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3% [4] -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财富国际论坛等平台成为国际名片,吸引多国政要访问,体现广州对外开放深度 [4] 人口与城市融合 - 广州率先在全国超大城市推动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实现随迁子女全部入读公办学位、提供公租房、租购同权等 [5] - 人口流入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享受人口红利,外来人口分享发展红利 [6] 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 - 2024年计划开通地铁+城轨10条173公里,形成总运营里程超12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0] - 结合城中村改造形成从广州塔至海珠湖的中央绿轴,强化世界级中轴线功能 [9]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在"一老一小"民生设施、岭南文化保护、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继续提升 [10] - 十五运会后对内涵式增长的投入将成为新发展动能,支持城市转型升级 [10]
经典常谈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发展规律与本质 - 城市本质是人口与生产工具、资本、需求等要素的空间聚合体,其规模效应带来显著优势如铁路、运河、熟练劳动力市场等基础设施和资源集中 [1] - 城市规模与效益正相关,"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 [1] 理想城市的核心特征 - 必要条件包括健康的生活资料保障,需解决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如垃圾污染、水资源短缺 [2] - 根本方向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消除城乡对立带来的社会分工局限,建立物质充足、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 [2] 城市建设路径 - 城乡对立问题的解决依赖生产力发展,需通过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创造物质前提 [3] - 城市改革具有系统性和独特性,需结合工业、商业、服务业及科教文化等多领域特点 [4] 中国城市发展实践 -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工作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核心任务 [4] - 改革开放后强调城市改革需区别于农村,探索符合复杂城市系统的路径 [4] - 新时代城市发展聚焦"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命题,形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4]
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变化——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经济日报· 2025-07-17 08:00
城市发展战略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部署了7项重点任务以优化城市体系 [1] - 城市发展需遵循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人口与用地匹配、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等规律 [1] -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常住人口9.4亿,未来将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重点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2] 城镇化进程与挑战 - 我国经历了世界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但需治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2] - 城市发展需从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补齐韧性短板,应对人口减量发展和区域分化 [2] - 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体现在城市能级、规划治理、宜居性、文化保护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2] 城市规划与治理 -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之际,规划需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 [3] - 城市治理需精细化,通过改革创新拓展共建共治共享路径,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动能 [4] - 城市发展需聚焦民生需求,实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核心目标 [4] 城市发展理念转变 - 城市工作需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及工作重心,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 [3][4] -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需系统谋划,通过改革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4]
重新发现城市:向心集聚 以人为本 | 《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6-05 18:17
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 - 城市存在并壮大的理由包括防御、商贸、资源集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 [1] - 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表现为大城市数量增加与部分城市资源萎缩并存,同时出现"逃离北上广"与"重返北上广"现象 [1] 大城市的发展上限 - 中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至2023年的694个,增幅达2.6倍,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增至9.44亿,增长5.5倍 [2] -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及人口向心集聚相伴而行,这是由人的需求和规模效应双重驱动的结果 [2] - 从经济一体化角度看,大城市的边界应从都市圈入手,如东京都市圈人口达3700万且仍在增长,上海及毗邻地区常住人口为3100多万 [4] 城市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 过去许多城市采用"摊大饼"模式,导致千篇一律的城市样貌和大量空置厂房、开发区 [8] - 特色鲜明的城市如成都、长沙、杭州等通过提升城市对人的吸引力而脱颖而出 [8] - 三四线城市如泉州、潮州、景德镇通过"单兵突进"策略找到新打法,甚至逆转人口流出趋势 [10] - 城市发展应顺应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逻辑,实现分工协作和梯度发展 [10] 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 截至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7%,预计2030年前达70%,但仍有补短板的制度红利和新技术推动城镇化率提升 [12] - 未来城市发展应尊重规律,发挥市场、政府和个人选择的"向心力",并以人为中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