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韧性

搜索文档
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央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9:48
城市发展新阶段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5][7]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5][7]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政策制度完善 新旧动能转换 人居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推进 安全基础夯实 文化魅力彰显 治理水平提高 [5][8] -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5][8]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构建组团式网络化城市体系 [9]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增长极 [10]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规模 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0]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 [11] 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培育创新生态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 [12]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老旧厂房和低效楼宇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12]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 强化中长期信贷和债券市场融资 [13] -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 [14] 住房与社区建设 -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推进"好房子"建设 提升住房全链条服务水平 [15] - 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 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 [15] - 建设完整社区 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 构建便民生活圈 [15] 基础设施升级 -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加强系统集成 高效利用地下空间 [16] - 强化5G和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布局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6] -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通勤效率 完善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16] 公共服务优化 -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16] - 加快适老化适儿化设施改造 扩大普惠养老和育幼服务供给 [16] - 优化教育资源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16] 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 实施工业能效提升 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17] - 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8] -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 [18]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生态修复 健全公园绿道体系 改善空气质量 [18] 安全韧性提升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限制超高层建筑 增强消防能力 [19] - 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分级管控重大风险源 推进隐患排查 [19]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健全分级救治体系 [20] -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水平 [20] 文化繁荣发展 -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完善保护传承体系 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21]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强化规划管控 提升审美品位 体现中华美学 [21]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22] 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和综合执法体制 [22] - 推动智慧化精细化治理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完善城市数字底座 [23] - 加强社会治理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23]
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央重磅文件公布!
证券时报· 2025-08-28 19:13
总体要求与目标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 推进城市更新 [7]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政策制度完善 新旧动能转换 人居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推进 安全基础夯实 文化魅力彰显 治理水平提高 [4][7] - 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3][4][7]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成为增长极 [8]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做强核心功能 控制规模 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9]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 推动人口流出城市转型 [9] 城市发展新动能 - 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培育创新生态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智能建造 [10]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等存量房屋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10]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渠道 强化中长期信贷 发挥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11] -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营造国际化环境 打造国际交通枢纽 吸引国际组织落户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11] 城市生活空间建设 -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建设完整社区和便民生活圈 [12]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地下空间利用 加强5G和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3] -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社保制度 加快适老适儿设施建设 扩大普惠养老和育幼服务 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 [13][14] 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 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15] -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推广节能低碳用品 推进垃圾分类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15]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健全公园绿道体系 改善空气质量 治理噪声和油烟污染 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 [16] 城市安全韧性 - 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限制超高层建筑 实施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 [17] -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责任制 管控危险化学品、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风险 [17]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加强传染病防治基地和能力建设 [18] -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平急两用"设施 [18] 文化繁荣发展 -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完善保护体系 活化利用文物和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和特色商业 [19]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规划管控 落实建筑方针 禁止大规模迁移树木和滥建地标 [19]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推动文旅融合 [20] 城市治理能力 - 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21] - 推动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城市数字底座 深化数据应用 完善网格化治理 [21] - 加强社会治理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用好市民服务热线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 [22] 组织实施 -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城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23] - 增强政策协同性 培养专业人才 打造高端智库 加强协同配合抓好落实 [23]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一项系统工程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8:18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背景 - 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带来严峻考验,包括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和地震等[1] - 城市规模扩张和功能复杂化导致风险隐患增多,提升安全韧性迫在眉睫[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明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核心原则为"统筹发展和安全"[1]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挑战 - 基础设施短板凸显,城市公共管网平均使用年限超过30年,部分超过40年[1] - 排水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暴雨季节内涝频发,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1] - 规划布局不合理,老城区建筑密度过高,影响通风采光并增加灾害救援难度[2] - 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化工企业与居民区距离过近存在安全隐患[2] -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照搬上级文件[2] - 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市民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解决方案 - 基础设施层面需建立"硬件升级+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3] - 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平急两用"设施,构建城市安全数字孪生系统,部署智能传感器[3] - 深圳智慧管网系统将爆管处置时间缩短至15分钟,降低次生灾害风险[3] - 规划布局贯彻"韧性前置"理念,将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与灾害风险图深度融合[3] - 借鉴东京经验保留防灾绿地和应急通道,推行"15分钟应急生活圈"规划[3] -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突破"条块分割",构建"大应急"指挥中枢,整合23个部门应急资源[4] -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时监测10大类63项城市生命线指标,提升风险预警能力[4] - 救援力量建设需构建"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多元架构,加强消防、医疗等专业队伍装备智能化升级[4] - 成都"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培养3.6万名持证志愿者,在社区初期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5] - 提升公众参与度需建立"体验式+激励型"机制,开发城市安全实景模拟游戏和VR灾害体验馆[5] - 推行"家庭应急储备积分制",借鉴东京"防灾井盖艺术计划"提升公众关注度[5]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展望 - 韧性城市建设需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完善法治保障、激活市场活力、凝聚社会共识[5] - 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暴雨冲不垮、地震震不塌、疫情击不倒"的生命共同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