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外贸

搜索文档
前5月海南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海南日报· 2025-06-29 09:53
工业领域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6%,较1月至4月加快0 4个百分点 [2]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 2% [2] - 精甲醇、初级形态塑料、合成纤维聚合物、光纤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 9%,利润总额增长23 5% [2] 市场销售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9 70亿元,同比增长6 7%,较1月至4月加快0 6个百分点 [2] -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6 1%,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 5倍 [2] 投资领域 - 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拉动投资增长5 6个百分点 [3] - 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5 1% [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投资大幅增长 [3] 对外经济 - 服务进出口总额282 85亿元,同比增长20 6%,其中出口增长66 7% [3] -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 8%,存款余额同比增长7 5% [3] 民生与环境 -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 4% [3]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 2%,地级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95 2%,同比提高5 1个百分点 [3]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16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着力纠治限制企业迁移、歧视性对待外地企业等问题,全面清理资质认定等显性隐性进入壁垒 [1] - 加强竞争执法和合规引导,一体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市场优势 [1] - 完善要素市场化体系建设,优化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推动区域或行业技术交易平台互联互通 [2]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 建立参与国家技术决策长效机制,设立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咨询委员会,提高民企专家占比 [3] - 搭建攻关项目供需对接平台,精准识别具备攻关潜力的民企,支持其牵头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 - 推广使用后补助、创新券等新型财政补助方式,优化招投标领域支持政策,提高采购民企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比例 [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技术需求快速对接 [5] - 创新利益捆绑机制,探索技术路线决定权、技术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合理配置的运营模式 [6] - 精准对接供给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高校院所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6]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强化对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优化考核制度,发挥"耐心资本"作用 [10] - 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 [10] - 关注低利率及利率下行趋势影响,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引导居民适应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 [10] 加速未来产业培育 - 强化政府战略引导,构建分段接力投入体系,提供多元市场融资,利用好硬科技企业上市通道 [11] - 创新市场资本参与模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和证券化"三位一体"机制 [11] - 深化制度创新,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建立"未来产业国家项目库" [12] 突破AI行业大模型瓶颈 - 建立数据贡献激励机制,构建行业数据共享联盟,建设跨机构数据平台和高质量行业知识库 [13] - 推广算力券发放,为中小企业提供阶梯式算力补贴,共建共享算力基础设施 [13] - 促进行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协同发展,确立技术接口标准和数据共享规则 [14] 深化农技体制机制改革 - 创新服务体系体制机制,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管办分离,建立三级网络和特色产业服务包制度 [15] - 构建新型合作服务模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补充服务"的混合农技供给模式 [15] -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搭建"县管乡用、区域调配"的管理架构,实施"农技人才振兴计划" [16] 发挥县城的城乡融合战略支点作用 - 围绕城乡融合规划体系,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形成以县城为龙头的发展新格局 [17] - 围绕现代化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7] - 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17]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推动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就业资源向高校毕业生群体倾斜,挖掘基层就业空间 [19] - 发挥重点民营企业的就业带动力,充分利用平台企业链接中小微商家的优势 [19] - 更高效率地推进产教融合,引厂入校,引校入厂,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 加大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升改善型住房品质 [20] - 构建"租购并举、市场与保障并行、制度与监管并重"的新生态,稳定市场预期 [20] - 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住房资源向人口净流入城市集聚,服务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 [20] 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提高共建"一带一路"投资质量和效率,鼓励以股权投资带动债权投资,以国企投资带动民企投资 [21] - 以数字贸易为主导拓宽服务贸易新业态,共建大数据开发服务中心、跨境电商服务中心 [21] - 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资和结算,促进与更多共建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和结算协议 [21] 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 - 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高端服务业,引入国际一流企业和知名品牌扎根中国 [23] - 鼓励并引导本土优势制造企业出海,在各地考核中更加重视GNP [23] - 建立实体化运作的海外商务服务中心,聚焦吸引外资和国内企业组团出海 [23]
成都:加快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6 23:33
成都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主任尹建表示,成都持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将 围绕解决外资企业的问题痛点,在外籍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特殊物品出入境、数据和资金跨境流动等 环节开展制度性创新,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两业融合"等服务业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国际交流等,让外籍人 才引进更顺畅,特殊物品出入境更便利,数据和资金跨境流动更高效。(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前,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招商引资,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极核功能的重要举措。数据 显示,今年前5个月,成都市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497个,同比增长182%。今年1月至4月,成都到位外 资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8.89%,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副局长朱和金表示,成都拥有重要的战略位势、坚实的产业基础、健全的产业 生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制造业项目来蓉发展。他介绍称,成都拥有37个工业门类,规上工业企业 超5000家,2024年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规上工业营收超1.7万亿元。成都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提 升了该市汇聚全球产业资源、增进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水平。 随着中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开放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