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骨骼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傲鲨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徐振华:把机器人做成和手机一样的“必需品”
搜狐财经· 2025-08-09 23:20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傲鲨智能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消费级动力外骨骼"VIATRIX"设计小巧轻便,价格达到千元级别,面向普通消费者,用于户外徒步、跑步、登山等场景提供助力[4][8] - 公司产品包括工业级重载型外骨骼Fit系列和消费级VIATRIX系列,前者用于特种工业领域搬运或托举重物,后者帮助运动"增程"[8] - 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全新研制的AI神经网络软件使外骨骼能模拟和学习人的常规步态,助力过程更柔顺高效[8] - 硬件方面通过减少传感器数量并提升数据获取能力减轻设备重量和成本,新开发的高效电机在效能和体积重量上均有提升[9] 市场表现与融资 - 公司从2019年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起步,到2025年5月已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明势创投、险峰长青、九合创投等机构[4] - 2024年7月A+轮融资与2025年B轮融资仅间隔10个月,显示资本市场对消费级外骨骼赛道的强烈看好[4] - 融资资金部分投入消费级外骨骼产品线拓展与核心技术升级,推动外骨骼从工业场景向民用市场渗透[4] 产品特性与用户体验 - 外骨骼产品核心逻辑围绕服务于人,放大人体能力而非替代动作,无需复杂操作学习,随身体自然动作触发助力[4][5] - 消费级产品具备阻抗功能,可让用户在一小时内夜跑达到两小时效果并燃烧更多卡路里[8] - 产品特性使体验直观真切,用户能即时感知"力量变轻松"、"走路没那么累"等变化[3][5] 品牌营销与行业认知 - 公司通过与《流浪地球2》深度联动完成"科幻破圈",影片中救援队员穿戴的"机甲"技术原型来自傲鲨智能已落地的工业级外骨骼[3] - 外骨骼概念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为公司积累早期品牌认知[3]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公司展位因体验者众多需限制流量,成为现场少数能提供大量设备场景体验的区域[1][3] 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 公司认为外骨骼形态机器人的爆发场景更多来自民用端,因C端户外人群基数大且民用产品低成本化更便于普及[10] - 外骨骼机器人不存在"标准答案",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多样化产品,如保护膝盖、帮助大腿肌肉或支持手腕等[10] - 公司目标是让外骨骼机器人成为民用产品,如同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
140+页PPT详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与材料产业最新进展
材料汇· 2025-07-18 23:50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 计算创造力是跨学科研究,位于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艺术之间,目标是使用计算机对创造力进行建模、模拟或复制 [9] - 无人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实现自动安全操作 [9] - 外骨骼机器人核心技术系统包括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根据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驱动、气动及电机驱动 [10][11] - 高光谱成像技术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具有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和突出的地物识别能力 [11] - 语音识别技术包含特征提取、声学模型训练、语言模型训练和语音解码四个主要步骤 [13][14] - 群体智能是指各种对象的集体行为,集群机器人是群体智能的一种,应用方向包括物流、自动驾驶、精准农业等 [15][16] - 军用无人机核心技术集中在总体技术、动力系统和飞控系统 [17]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和物理机器人 [18][19] - 全息技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全息投影技术主要有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激光束技术和360度全息显示 [20] - 类人机器人研究将人脑模拟系统、电子神经网络与机器人平台深度融合,实现视觉、听觉、思维和运动协同 [21] -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回路功能,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想象力的方法,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 [22][23] - 柔性机器人具有高灵活性、可变形性和能量吸收特性,三大技术要素是机器感知、机器行动和人机交互 [27][28] - 非接触手势识别技术包括光学传感和雷达检测两种方式 [29][30][31] - 飞行汽车需要依托自动驾驶、轻量化材料和电池技术等多方面科技创新 [32][33] 人机交互和仿生 - 神经形态芯片模仿大脑处理数据,具有低功耗、低延迟特点,英特尔2021年推出Loihi 2芯片 [87] - 仿生学通过研究生物系统为工程技术提供新设计思想,在医学领域用于代替或增强人体部件 [88] - 脑功能映射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90][91] - 情绪识别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识别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 [93][94][95] - 智能纹身由可穿戴皮肤电极组成,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和监测生理数据 [95][96][97] - 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采用刚性或柔性电极,非侵入式常用脑电帽 [98][99] - 人工突触模仿人脑突触传递信号方式,发展离不开忆阻器和二维材料技术 [100][101] 电子与计算机 - 柔性电子将有机、无机材料沉积在柔性基板上形成电子元器件,制造关键包括基板、材料和工艺 [126][127] - 纳米发光二极管利用纳米材料制备,具有更高发光效率和更低能耗 [128] - 碳纳米管具有出色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工业化生产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电弧放电和激光烧蚀 [129][130][131] - 计算内存将数据存储于服务器内存中加速处理,主要有近数据计算和存内计算两种形式 [131][132][133] - 石墨烯晶体管具有出色导电导热性能,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点籽晶"诱导生长法和"内外碳源协同"法 [133][134] - 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包括GPS、NTP和PTP协议,精度从纳秒级到毫秒级 [135][136] - 纳米线具有出色电子传输特性,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激光剥离等多种工艺生产 [138][139] - 光电子学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敏电阻、激光二极管等 [141] - 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位元进行计算,关键技术包括量子处理器、纠错编码和软件算法 [142][143] - 量子密码学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加密,主要技术挑战包括经典信息技术、量子中继技术和后量子密码技术 [144][145][146] - 自旋电子学通过操纵电子自旋自由度,在数据存储、逻辑运算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148][149] 新材料进展 - 液态金属具有导电性强、热学特性优异特点,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芯片散热、软机器人、医疗材料等 [34] - 球形TiAl合金粉末具有密度低、高温力学性能优异特点,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39][40][41][42] - 航空发动机叶片高温合金分类包括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和单晶高温合金 [49][50]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性,催化剂对树脂形态、粒度等有重要影响 [63][64] - 精细金属掩模版是OLED显示面板生产关键组件,制备工艺包括蚀刻法、电铸工艺和激光加工 [110][111] - 柔性显示发光材料根据发光颜色分为红、绿、蓝三色,根据材料类型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 [120][121] - 自修复材料损伤后可自动修复,分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基三类 [102][103]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具有更大禁带宽度和更高击穿电场强度,适用于耐高压、高温器件 [150][151] -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将多层陶瓷元件与电路图形结合,形成无源元件或集成三维互联电路 [161][163] 产业格局 - 全球碳纤维市场被日本企业主导,东丽、帝人、三菱化学占据近70%份额 [55][56][57] - 2021年全球UHMWPE市场规模18.5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28.8亿美元 [63][64] - 2021年全球金属掩模版市场规模7.9697亿美元,预计年增长率34% [113][114] - 2021年全球OLED发光材料市场规模约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 [123][125] - SiC衬底市场美国企业占优,Wolfspeed和II-VI是行业巨头 [152][153] - LTCC产品市场被日本村田、京瓷和博世垄断,合计份额54% [163][164]
112起融资、超60亿!2025上半年医疗器械资本看什么?
思宇MedTech· 2025-07-08 17:42
医疗器械领域投融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医疗器械领域投融资进入"现实主义"阶段,资本逻辑从拼概念转向看路径,从讲创新回归到落地,关注点包括注册进度、产品进院情况和商业模型可行性[1] - 上半年共发生112起医疗器械相关融资事件,但仅不到20%的项目详细披露融资金额,且越早期披露意愿越低,反映出行业更加谨慎和现实[2] 融资节奏与轮次特点 - 融资高峰出现在3月和6月,与年初节点和产业会议时间重合,窗口期重要性提升[6] - B轮及之后项目是主力,A轮以上轮次占比约三分之一,资金向路径明确、产品成型的企业集中,如深睿医疗(5亿元)、傲意科技(B+轮)[6] - 天使轮和种子轮数量占比约四成,但金额披露少,反映早期项目融资难度显著提升[6] 资本青睐的三大方向 - 补位"术式"产品加速获投: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术中导航等"术式重构型产品"受关注,如傲意科技的仿生手和神经康复系统、深睿医疗的AI术前-术中闭环产品[3] - 国产替代转向效率与供应链:内窥镜器械、基础耗材、骨科配件、助听器等方向活跃,企业更强调全链路供给、交付能力和成本控制[4] - 智能中台成为刚需底座:影像AI、手术规划、结构化数据平台持续融资,强化术前+术中+术后一体化协同,对接DRG付费等真实场景[7] 政策导向与行业影响 - 北京"32条"支持手术机器人租赁平台,突破医保逻辑,将高值设备定位为"服务型资产",影响企业估值模型[8] - 国家药监局推进AI器械注册沙盒和特别审评,注册逻辑从"功能创新"转向"路径嵌入",倒逼AI公司重新定义产品[8] - 政策成为底线判断标准,产品政策通路直接决定其市场可行性[8]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逻辑转变为明牌博弈,关注产品实际进展和路径清晰度,有注册、病人和回款路径的项目更易获投[9] - 行业聚焦"谁能留下",可持续性取决于产品被使用和验证的能力,而非概念或风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