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

搜索文档
优化空间治理化解“大城市病”
经济日报· 2025-09-02 06:26
建立完善"人口—产业—空间"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构建都市圈功能协作网络,统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 务,促进大中小城市优势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多圈层分布、高效集约的空间格局。加强智慧治 理,运用大数据优化交通流线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生活便利度。 推动产业空间优化。开展产业用地协同机制、政策保障及产城融合路径探索,建立产业用地腾挪转移机 制,优化布局以促进区域功能协同。完善支撑体系,围绕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及跨界 融合准入机制,立足本土特色与优势,突破阻碍与壁垒。完善政策体系,科学制定差异化空间产业政 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短期空间资源集聚与长期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科技提升空间治理 效能,塑造"绿色低碳、创新高效、均衡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驱动城市功能升级与品质提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将其作为建设 宜居城市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 展,通过空间要素高效配置与功能体系统筹优化,化解"大城市病",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 ...
为什么伦敦和日本放弃了卫星城建设?
虎嗅APP· 2025-08-14 18:08
卫星城概念与背景 - 卫星城是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 旨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较小城镇以缓解人口和环境压力 与"摊大饼"式城市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2] - 卫星城模式被英国 日本 苏联 法国 美国等国家实践超过120年 并从工业化国家扩散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伦敦卫星城建设历程 - 二战后伦敦中心城区人口超过800万 面临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和卫生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问题 [5] - 1944年大伦敦规划在距中心48公里范围内建设4个同心圈层 包括城市内环 郊区环 16公里宽绿环带和乡村环 其中乡村环负责接收疏散人口 [5][7] - 英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住房政策促进企业及人口迁移 卫星城安置225万人口并提供111万个就业岗位 [5] - 米尔顿·凯恩斯成为成功案例 吸引梅赛德斯-奔驰 大众集团 美孚石油 尼桑等国际企业设立总部 [6] 伦敦卫星城问题与转型 - 早期卫星城缺乏购物和休闲设施 导致"新城忧郁症" 并因就业吸引力不足沦为"睡城" 反而加剧伦敦交通压力 [11] - 产业转移导致伦敦内城出现财政问题 就业不均衡及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 东伦敦白教堂地区成为贫民窟 距金融城仅2公里 [11][12] - 1979年撒切尔政府将资源投入内城复兴 1980年解散新城委员会 压缩住房建设 卫星城建设走向终结 [12] - 2004年《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明确市中心优先权 金丝雀码头发展为新金融中心 Shoreditch聚集思科 英特尔 亚马逊等科技企业 [13] - 东伦敦投入4亿英镑发展科技产业 聚集1600多家科技公司 [14] - 伦敦通过拥堵费政策和发达交通网络缓解压力 2041年人口预计达1050万 [15][16] 日本卫星城建设模式 - 上世纪50年代东京面临人口激增和污染问题 1958年出台法规在100公里半径内规划新城并设置绿化带 [17] - 新城分为三类:睡城(如多摩新城) 产业新城(如筑波科学城)和副中心型新城(如横滨未来港) [18][19][20] - 筑波科学城聚集全国30%科研机构 40%科研人员和50%政府科研投入 日本政府将43个研究机构迁入 [19] 日本卫星城衰退与再城市化 - 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 睡城和产业新城陷入衰退 副中心型新城因区位优势和多元化产业维持发展 [20] - 日本放弃卫星城财政补贴 发展重心回归主城区 人口重新向中心流动 [21][22] - 2010年东京市中心高层住宅入住率达80% 年轻人因低欲望社会和便利性需求倾向中心城区生活 [23] 全球卫星城发展挑战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及城市化率超70%后扩张需求减弱 英国二战后面临新增人口不足问题 [25] - 卫星城建设成本高昂 依赖持续人口和企业流入 高端服务业更依赖中心城区而非功能单一卫星城 [25] - 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 市中心通过创新产业吸引人才 如纽约硅巷聚集新媒体和金融科技企业 [26] - 老城区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具天然优势 郊区新城面临机会空间压缩挑战 [26]
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7-16 07:10
城市高质量发展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成为建筑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1] - 陕西天地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等项目,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城市更新领域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1] 创新生态与新质生产力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致力于打造光子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贯通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发展链条,聚焦超快光科学与光电工程领域前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1]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加强多元主体协同,赋能西安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产业升级,为创新城市建设提供硬科技支撑 [1] 城市公园与功能提升 - 商洛市以城市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共建设120个城市公园,增加绿化面积和群众活动场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1]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 榆林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2021年到2024年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 [1] - 榆林市将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保护、减碳降耗、固废综合利用、采空沉陷区治理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六大攻坚战" [1] 韧性城市规划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开展关中高密度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韧性评估方法研究,建立"降雨—内涝—灾变"全过程高精度水动力模型,揭示洪涝灾害下建筑群致灾机理 [1][2] - 初步形成"气象驱动—灾变机理—风险评估—规划应对"全链条研究模式,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 智慧城市建设 - 西咸新区建成全域智慧城市共性平台,打通20多个部门50多个系统,实现政务数据共享 [2] - 西咸新区构建"大屏观全域、中屏助决策、小屏随身行"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图感知"、风险预警智能闭环 [2] - 西咸新区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强化社区医疗、养老等数字服务覆盖,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2]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内涵发展,存量提升
银河证券· 2025-07-15 22:15
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 我国城镇化率接近70%,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1] - “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体现,要夯实生态宜居底色[1] 城市体系与承载能力 - “十五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70%左右,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新增消费和投资需求分别为2000亿元和万亿元[1] - 要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开展户籍制度和“要素随人走”等制度改革[1] 创新与城市功能 - 会议将创新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首要目标,凸显城市在推动创新中的功能[2] - 培育城市动能的抓手为深化改革开放、开展城市更新、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2] 宜居与韧性城市建设 - 居民对宜居城市环境有新要求,2025年强调“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1] - 城市韧性通过地下管网等更新升级保障运行,生活性服务业可提升宜居和韧性[2] 美丽与文明城市打造 - 巩固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打造美丽城市[2]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拓展城市发展边界[2] 风险提示 - 存在国内经济复苏、政策落实不及预期,海外加息及经济衰退,地缘政治扩大,贸易形势超预期变化等风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