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
搜索文档
沈阳如何实现“蓝天逆袭”?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09:54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2024年优良天数达318天,同比改善9.8%,创历史最好成绩 [1] - 2025年前三季度大气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17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31.1微克/立方米 [1] - 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采暖期未出现重污染天气,创历史同期最佳水平 [1] 供热与能源结构调整 - 2015年至2018年累计拆除大小锅炉约4000台,并对保留锅炉进行特别排放限值改造 [4] - “十四五”期间拆除30蒸吨—40蒸吨中小型锅炉近100台,新建大型热源项目,大型热源联网率已达50% [4] - 2022年起完成21万户农村散户“煤改电”“煤改气”,截至2024年底完成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1.6万蒸吨 [4][5] - 实现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民用供暖燃煤锅炉清零,新一轮改造中1625蒸吨燃煤锅炉达成改造意向 [5] 移动源污染治理 - 针对35万辆国三及以下乘用车和近7万辆国四以下柴油货车,采取强化监管与政策鼓励相结合方式 [7] - 2024年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更新国三乘用车8.24万辆,查处尾气超标车辆457台 [7] - 在公交、出租、物流领域推广纯电、氢能车辆,引导工业企业优化运输方式以降低公路货运占比 [7][8] 产业升级与工业治理 - 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工厂数量占比可观,针对500多家加油站全部实现三次油气回收改造和在线监测 [9] - 连续三年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升级,2024年建立“码上换 碳”平台推动企业升级高效工艺 [9] - 对“散乱污”企业采取“规范一批、升级一批、淘汰一批、进园区一批”的策略 [9] 科技赋能与精准治理 - 投入4100余万元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超级站,配备近40台仪器监测近200项大气指标 [10] - 搭建全域网格化监测网,包括30多个常规监测站、72个PM2.5网格站及59个VOC网格站,并建立高值溯源机制 [10] - 构建四级网格体系,全市3000多名网格员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10] 区域协同治理 - 牵头推进沈阳都市圈联防联控,与周边7+1城市签订协议、共享方案,将治理范围从城市拓展至都市圈 [11]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向全国推广南京“码上”系列智慧治气经验
南京日报· 2025-10-09 11:52
文章核心观点 - 南京通过构建“码上”系列智慧监管网络,实现了大气环境治理从传统人海战术向数字化、精准化的转变,提升了监管效能并激发了企业自主治污动力 [1][9] 监管模式创新 - 推出全国首创的“码上换”系统,为全市5000余套活性炭设施赋予“电子身份证”,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 [2] - 系统内置“红绿灯”预警机制,根据更换周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实现非现场监管,2024年推送线索4000余条,现场检查频次下降20% [2][3] - “码上测”系统为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立电子档案,扫码即可知尾气检测结果,有效解决监管盲区问题 [3] - “码上评”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施工工地扬尘治理水平进行线上评估,无需频繁到场核查即可实时掌握情况 [3] 企业参与与成效 - “码上洗”系统应用于餐饮油烟治理,商户清洗后上传照片及记录至平台,实现操作有据可查,累计上传清洗记录近10万条,提供咨询服务500余次 [4][5] - 系统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使商户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某商业综合体居民投诉从每月十几次降至“零投诉” [5] - “码上换”系统兼具服务窗口功能,可高效向企业传达最新政策、规范运维要点及合规标准,推动培训资源普及 [6] 多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 - “码上”系列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格局,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多部门信息共享,推动近千个问题闭环解决 [7] - “码上办”系统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市民可扫码投诉反馈问题,形成全民监督、共享共治氛围 [7][8] - 智慧监管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南京市PM2.5浓度连续五年达标,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5.8%,创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8] 未来展望 - 全市将持续优化“码上”系列网络功能,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和大数据比对分析研判,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南京经验” [9]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刻度尺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16:15
空气质量治理成效 - 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超过500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显著改善[1] -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科学反映,追求"好看"数据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1] 社会质疑与问题 - 个别地方存在监测数据造假、作风不实、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损害公信力[2] - 部分地方缺乏创新和定力,盲目跟风网络舆论,未能准确把握群众期盼[2] 治理目标与措施 - "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当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2] - 需回应争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监测数据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坚信治污举措的合理性[2] - 传统产业污染治理仍有不足,累积污染物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主因[3] - 大气环境质量虽改善但仍处于中低水平,距国际标准尚有差距,需持续攻坚精准治理[3]
德创环保2024年扭亏为盈 围绕“深耕环保、开拓新能源”把握钠电池产业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09:34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9亿元 同比增长15.4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6.55万元 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1] - 烟气治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46亿元 同比增长13.11% 占主导地位 [1] - 烟气治理工程收入2.73亿元 同比增长54.43% [1] - 除尘设备收入5755万元 同比增长72.22% [1] - 废盐渣资源化利用处置3594万元 同比增长29.22% [1] - 危险废物处理收入3199万元 同比增长173.48% [1] 业务发展与战略布局 - 2025年将锚定大气治理为重点发展方向 加快全球化版图扩张 [1] - 贯彻"深耕环保 开拓新能源"的核心发展思路 [1][2] - 印度成为首个海外大气治理产品生产基地 实现本土化生产 [2] - 与印度Adani集团签订三个烟气脱硫EPC工程合同 总金额101.36亿印度卢比(约8.66亿元人民币) [2] - 2025年战略聚焦四大方向:大气治理主业 技术创新突破 降本增效 钠电池产业化 [2] 全球化市场拓展 - 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火电非电并举"的发展思路 [2] - 在东南亚市场快速扎根 同时拓展高附加值的欧洲市场 [2] - 推动国际业务布局优化和品牌形象提升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推进精脱硫水解催化剂 VOCs催化剂 低温催化剂等新产品研发 [2] - "环保+钠电池+氢能"三轨并行研发模式 [3] - 已建成年产3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 致力于建设负极材料生产线 [3] - 开发出高性能电解水制氢用阴离子交换膜 通过2000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3] 新能源业务布局 - 积极推动钠电池项目落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专注正负极材料配方优化 聚焦钠电池定制化市场 [3] - 推进高倍率大圆柱电芯开发 抢抓电动两轮车行业机遇 [3] - 目标实现钠电池商业化应用并完成订单交付 [3]
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29 23:2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大气治理、危废治理及钠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海外市场[14][15][17] - 2024年总资产18.33亿元,归母净资产3.77亿元同比增长2.12%,营收9.19亿元同比增长15.43%,净利润2286.55万元实现扭亏[23]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现0.4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824.62万元[3][45] 大气治理行业 - 国家政策持续推动火电及钢铁/水泥/焦化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燃煤锅炉需完成改造[4] - 2023年火电装机核准量78GW,2024年1-9月核准24.31GW,新建火电带动超低排放工程需求[5] - 钢铁行业159家企业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6年起需完成全流程改造[5] - 印度计划投资330亿美元扩建燃煤电厂,印尼拟新建26.7GW燃煤电厂,带动海外脱硫脱硝设备需求[7][8] 危废治理行业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政策推动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型,2030年危废填埋处置量占比需控制在10%以内[9] - 国家要求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3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目标45亿吨,主要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45%[10] - 公司危废业务受价格下滑影响暂缓扩张,现有20万立方米柔性/刚性填埋场运营能力[15] 钠电池行业 - 钠电池凭借成本/安全/低温性能优势,在储能/电动车领域快速产业化,获多项国家政策支持[12][13] - 公司千吨级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线已建成,采用环保"纯固相"工艺,硬碳负极选用煤基原料成本更低[17] 经营数据 - 2025年Q1新增订单1.9亿元,其中大气治理类1.86亿元占比97.7%,期末在手订单17.23亿元[25][27] - 大气治理业务待执行订单17.11亿元,固废危废类订单1110.52万元[25] 研发与生产 - 大气治理产品包括脱硫/除尘设备及9类脱硝催化剂,具备EPC总包能力[13][14] - 危废处置采用碳化裂解等工艺实现废盐资源化,回收工业级氯化钠/硫酸钠[15] - 采购实施供应商分级管理,生产以自主制造为主、外协为辅[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