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母基金
搜索文档
新形势下的市场化母基金:突围与进阶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24 17:45
峰会概况 - 2025年8月30至31日,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参会代表超过300人[1] 行业新机遇 - 市场回暖背景下项目质量显著提高,地方政府急需通过市场化机构推动产业升级和招商落地[4] - 国家政策明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行业提供清晰方向[6] - 退出渠道逐步拓宽,港股市场回暖增强市场信心,2025年以来行业信心持续提升[6] - 中国硬科技的底层实力逐步显现,投资信心明显增强[6] 行业挑战 - 在资金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高效找到高质量科创团队并保证投资质量是重要难题[5] - 母基金因资金来源多样、各地考核与合规要求不一,管理体系需具备高度适应性与灵活性[6] - 直投机构在募资层面仍存在一定压力[6] - 地方政府的招商手段趋于单一,政策兑现难度加大[4] 市场化母基金发展策略 - 现代母基金应注重构建完整基金生态,通过直投使项目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4] - 管理人需精心设计基金结构,确保返投任务能通过与子基金合作或其他创新方式完成[7] - 差异化竞争优势体现在挖掘与市场机会契合的子基金、灵活的行业配置和退出策略上[7] - 管理人必须适应市场趋势变化并迭代自身投资策略,保持灵活思维和开放心态[7] - 市场化母基金必须坚守市场化原则,核心是追求财务回报(IRR和DPI),减少非财务回报的额外诉求[9] - 可通过梳理已有投资项目选择适合项目进行返投,而非进行新增投资[9] - 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合作时应先展示已有优质项目而非承诺未来回报,以增加募资成功率[9] 不同类型资本的互动与协同 - 在科创企业投资中,市场化逻辑和地方需求能够兼顾,硬科技企业早期获支持后可在扩产和IPO阶段通过地方政府基金扩大规模[5] - 随着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显现,长三角地区企业积极向西部扩展,形成双向流动投资生态[5] - 纯民营母基金可学习和借鉴国资在选择GP、看待问题方式以及标准和数据掌握方面的经验[8][9] - 与国资进行战略协同,因GP获得政府配置后通常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9]
中国母基金达460家总规模超3万亿,北上粤苏皖规模突出
南方都市报· 2025-09-03 16:04
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母基金机构总数达460家,总管理规模为34845亿元,较2024年底下降23.7% [1][2] - 政府引导基金共338家,总管理规模29973亿元,同比下降24.0%;市场化母基金112家,规模4829亿元,同比下降22.4%;S基金10家,规模43亿元 [4] - 母基金计划管理总规模达60778亿元,显示行业存在潜在扩张基础 [2] 投资动态与区域分布 - 2025年上半年总投资规模333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791亿元下降7.2%,其中引导基金投资2741亿元(降5.59%),市场化母基金投资442亿元(降6.62%) [5] - 新发起母基金33支(政府引导基金31支、市场化2支),总规模1970.17亿元,江苏、湖北、福建新设数量均超3支,浙江多支落地 [5] - 北京、广东、江苏、安徽、上海因市场化环境、经济水平及政策支持,在存量规模上占据优势 [5] 政策影响与行业转型 - "国办一号文"(《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明确禁止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 [5][6] - 新设母基金数量同比下降22%,规模同比下降62%,县级政府严控新设基金,预计未来数量与规模可能持续下降 [6] - 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要求符合国家生产力宏观调控,避免投资结构性矛盾产业,防止新兴产业盲目跟风 [6] 运营机制优化 - 多地提高对子基金出资比例至50%-70%,湖北荆州产业引导母基金对特定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达99% [8] - 存续期限延长至15-20年,68%母基金要求子基金存续期超10年,并建立延期机制 [8] - 亏损容忍度显著提升,深圳南山区、广州开发区允许种子期/天使期单个项目100%亏损 [9] 管理费机制改革 - 国办一号文明确管理费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费率整体下调,打破以往"每年2%"的惯例 [9] - 管理费支付与投资绩效挂钩的趋势增强,对管理机构投资能力及运营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