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直投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国资S基金迎来井喷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29 16:46
国资S基金设立热潮 - 各地国资S基金设立火热,主要目的为承接过往投资的基金和项目份额 [3] - 国资S基金的示范作用有望推动私募二级市场出现更多专业化国资S基金,畅通股权投资行业退出渠道 [3] - 2024年3月厦门自贸领航S母基金发布,目标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 [4] - 2024年4月上海100亿科创接力基金启动 [4] - 2024年4月安徽首支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基金设立,规模28亿元 [4] - 2024年5月成都科创接力基金设立,规模15亿元 [4] - 2025年1月浙江第一支由政府主导的S基金发布,首期规模5亿元,目标规模50亿元 [4] - 2025年2月江西润信赣投接力基金完成备案,规模5亿元,系江西首支S基金 [4] - 2025年7月福建省科创接力S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子基金目标规模不低于50亿元,首期认缴规模不低于20亿元 [4] 政策支持与突破 - 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4] - 国家政策要求优化政府投资基金份额转让业务流程和定价机制,此举具有突破性 [4] - 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优化份额转让业务流程和定价机制 [4] - 地方层面尝试突破实践壁垒,如深圳建立S基金份额转让平台,浙江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江苏探索母基金与S基金联动模式 [5] - 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将政策鼓励转化为市场动能,推动S基金从政策红利期进入规模增长期 [6] 市场发展与机遇 - 一级市场最大的LP群体政府投资基金尚未大规模入场参与S交易,中国S基金发展仍属早期,规模尚小 [4] - 定价及资产评估体系的不确定性是政府投资基金参与交易的一大障碍 [4] - 随着政策出台,预计将出现更科学的指导以完善政府投资基金评估体系、优化份额转让业务流程与定价机制 [4] - 畅通退出渠道成为行业关键问题,许多母基金与直投基金面临退出压力,给S基金市场带来巨大机遇 [6] - 市场参与者不断丰富,包括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银行、保险、信托、AMC、地方国企和产业集团等均已开始布局S基金 [6] - S基金行业正从分散式向系统化转变、从捡漏型向配置型转变、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迈进 [6]
新形势下的市场化母基金:突围与进阶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24 17:45
峰会概况 - 2025年8月30至31日,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参会代表超过300人[1] 行业新机遇 - 市场回暖背景下项目质量显著提高,地方政府急需通过市场化机构推动产业升级和招商落地[4] - 国家政策明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行业提供清晰方向[6] - 退出渠道逐步拓宽,港股市场回暖增强市场信心,2025年以来行业信心持续提升[6] - 中国硬科技的底层实力逐步显现,投资信心明显增强[6] 行业挑战 - 在资金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高效找到高质量科创团队并保证投资质量是重要难题[5] - 母基金因资金来源多样、各地考核与合规要求不一,管理体系需具备高度适应性与灵活性[6] - 直投机构在募资层面仍存在一定压力[6] - 地方政府的招商手段趋于单一,政策兑现难度加大[4] 市场化母基金发展策略 - 现代母基金应注重构建完整基金生态,通过直投使项目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4] - 管理人需精心设计基金结构,确保返投任务能通过与子基金合作或其他创新方式完成[7] - 差异化竞争优势体现在挖掘与市场机会契合的子基金、灵活的行业配置和退出策略上[7] - 管理人必须适应市场趋势变化并迭代自身投资策略,保持灵活思维和开放心态[7] - 市场化母基金必须坚守市场化原则,核心是追求财务回报(IRR和DPI),减少非财务回报的额外诉求[9] - 可通过梳理已有投资项目选择适合项目进行返投,而非进行新增投资[9] - 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合作时应先展示已有优质项目而非承诺未来回报,以增加募资成功率[9] 不同类型资本的互动与协同 - 在科创企业投资中,市场化逻辑和地方需求能够兼顾,硬科技企业早期获支持后可在扩产和IPO阶段通过地方政府基金扩大规模[5] - 随着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显现,长三角地区企业积极向西部扩展,形成双向流动投资生态[5] - 纯民营母基金可学习和借鉴国资在选择GP、看待问题方式以及标准和数据掌握方面的经验[8][9] - 与国资进行战略协同,因GP获得政府配置后通常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9]
地方新设政府投资基金分化明显 多地推出容错机制发力直投基金
证券时报· 2025-04-28 01:39
政府投资基金政策落地情况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3个月后,多地政府发布配套管理办法推动基金科学规范发展 [1] - 政策执行呈现区域分化:广东/江浙沪等地区设立势头强劲,中西部及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数量下降 [1] - 直投基金策略受地方政府青睐,成为招商引资新路径 [1] 政府母基金设立区域分化 - 2025年Q1全国地方国资新设基金298只(同比-2.5%),总规模3384.1亿元(同比-19.04%) [2] - 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保持活跃:苏州新设4只总规模105亿元新兴产业基金,聚焦AI/低空经济等领域 [3] - 中西部及区县基金设立放缓:Q1仅15只县级引导基金备案(同比-3只),且多为去年启动项目 [3] 基金招商与政策执行弹性 - 《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单纯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基金,但中西部仍通过综合考核指标保留招商功能 [4] - 浙江/杭州等地出台配套文件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强调基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5] - 财政压力导致部分区县放缓设基金:截至2024年末全国2.8万亿元引导基金中1.1万亿元因返投限制滞留(利用率<40%) [5] 直投基金崛起与配套机制 - 北京昌平设150亿元科技基金群,上海推出500亿元产业转型基金及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6] - 直投模式优势显现:相比母基金可精准对接产业链(如合肥模式),财政紧张地区更倾向采用 [6] - 容错机制保障实施:深圳南山允许直投项目100%亏损,广州开发区按基金类型设置30%-50%亏损上限 [7] - 杭州部分区县建立集体决策风险分担机制,为直投项目提供制度保障 [7]
最近,各地都在成立直投基金,少设母基金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18 17:24
政府直投基金趋势 - 2024年各地政府基金设立明显转向直投模式,如北京昌平成立150亿元科技产业基金群、上海市启动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和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2] - 2024年第一季度新发起母基金规模1462亿元,同比2023年同期的2387亿元下降38.75%,行业感知母基金数量"腰斩" [2] - 国办1号文《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削弱地方政府设立母基金动力,尤其影响创业投资类母基金 [2] AIC基金发展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9月扩大五家大型商业银行AIC试点至18个城市,签约金额超3500亿元;2025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范围至试点省份并允许保险资金参与 [2][3] - AIC基金未按预期出资至私募股权基金,而是作为直投基金管理人募集政府/国资资金,加剧民营GP募资竞争并产生社会资本挤出效应 [3] - 亦庄产投与银行合作的AIC基金规模达300亿元,但银行风控体系与股权投资差异导致合作难度大,呼吁金融机构调整"直投优于母基金"观念 [3] 母基金行业挑战与转型 - 长江产业基金与AIC合作设立三支基金规模超600亿元,新政策将AIC对单只私募基金出资比例上限从20%提至30%,缓解募资压力 [3] - 行业提出"引导基金+国资母基金+AIC"模式,整合政府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但银行需适应股权投资风险偏好转变 [3] - 母基金研究中心指出国内VC/PE行业长期缺乏"长钱"资金来源,期待更多LP提供耐心资本 [3] 青年投资人崛起 - 数字化时代下,深科技/硬科技赛道涌现大量优秀青年投资人,凭借专业知识和精准眼光挖掘高价值标的 [4] - 母基金研究中心将于2025年4月发布40U40优秀青年投资人榜单,鼓励青年从业者 [6] 其他行业动态 - 首届中阿投资峰会吸引12家中东LP参与 [8] - 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发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