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运营

搜索文档
碧桂园服务上半年营收增6.7%至136亿、股东应净利降14.8%,管理层称物业行业预计会更卷
搜狐财经· 2025-08-27 21:3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1.9亿元,同比增长10.2% [2] - 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15.7亿元,同比减少14.8% [2]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136.1亿元,同比增长6.7% [2] - 社区增值服务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5.3% [2] - "三供一业"服务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51.6% [2] 业务拓展与规模 - 第三方拓展签约面积达64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 [3] - 住宅及商办业态贡献新增签约及进场年化收入占比71.4% [3] - 管理物业项目总数8108个,收费管理面积增至10.6亿平方米 [3] - 一二线城市项目收费管理面积占比40.2% [3] - 老旧小区拓展模式在11个城市布局新项目 [3] 战略转型与市场化进展 - 关联方收入占比从2018年20.3%降至2025年上半年1.1% [4] - 基本实现从地产依赖型向独立市场化运营转型 [4] - 新能源业务累计覆盖超5000个社区,运营约60万个充电插座 [3] - 充电业务月活用户规模超200万人 [3] - 为老旧小区提供充电设备升级及安全隐患治理解决方案 [4] 行业竞争与定价策略 - 行业面临增量下行、换手率攀升及竞争加剧态势 [3] - 物业费降价浪潮反映行业发展不够规范的现状 [3] - 龙头企业因规范经营、品牌重视和数字化投入更具优势 [3] - 公司未来三至五年将回归客户导向,追求合理盈利空间 [3] - 通过"运营体系+数据决策+机制变革"应对毛利额下降趋势 [3]
嘛掉!多亏“苏超”,又挖出一个宝藏小城
盐财经· 2025-08-08 17:43
文旅活动创新 - 姜堰区举办"姜湖宴之堰上盛夏"美食嘉年华活动,实现"零政府财政投入"却带动直接营业额超110万元,首月突破150万元 [3][12] - 活动巧妙结合"苏超"赛事流量,通过十三镇街美食PK模式吸引线上直播互动超2千万人次,溱湖湾旅游度假区接待量同比增长36.7% [12][14] - 采用"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模式,政府仅负责基础设施和宣传,市场主体独立承担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22][24] 区域经济带动 - "苏超"前六轮为江苏旅游、餐饮等五大场景创造379.6亿元服务营收,同比增长42.7% [8] - 姜堰"姜味食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月销售额环比增长123%,烧烤等摊位销量增长3-4倍 [12] - 活动吸引扬州、南通等周边城市消费者专程前往,形成跨区域消费辐射 [12] 文化IP打造 - 创新使用方言"嘛掉"(干杯/胜利)作为活动核心口号,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20][22] - 挖掘簖蟹、烤鱼等13种镇街特色美食,形成"十三太保"美食矩阵 [10][12] - 计划引入NPC互动、游戏化消费券等新潮玩法,构建沉浸式文旅场景 [31] 长期发展规划 - 发布《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措施》2.0版,系统规划四季旅游体验链 [29] - 计划推出银发康养、亲子研学等定制产品,形成"春会船、夏戏水、秋美食、冬年味"全季体验 [35] - 8月将开园阿派朗创造力乐园,持续更新文旅亮点 [37]
一场马拉松赛事,何以成这座西北省会城市新IP
新京报· 2025-05-29 20:04
赛事经济效益 - 2024兰州马拉松通过市场招商累计投入约5632万元,带动跑者消费经济影响累积达到4.8135亿元,赛事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5.3767亿元 [3] - 2025年兰马嘉年华市集参与商家达92家,三天的嘉年华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4] 赛事运营模式 - 兰马采用"政府保障+市场化运营"双轮驱动模式,政府负责赛事保障,体育局严格办赛规范,赛事运营公司北京中迹体育负责专业化办赛、市场化运营和品牌打造 [3] - 赛事模式形成"体育搭台-文化加持-全民参与-消费提振-城市认同"的良性循环 [4] 城市协同能力 - 2025年兰马赛事前一天突发8级以上大风,组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政府部门连夜清理赛道,执行方和志愿者加固设施,商家配合调整布置,数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理 [3] - 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提供交通、安保、医疗等全方位保障,市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商家共享赛事红利 [5] 品牌与城市形象 - 兰马被誉为"国内马拉松氛围天花板""马拉松界的春晚",成为兰州城市新IP [1][3] - 赛事传播全方位展示兰州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 [5] 赛事社会价值 - 兰马从体育赛事升华为城市节日,凝聚城市认同感 [2][5] - 赛事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5]
激活每一寸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5-16 06:12
城市更新核心理念 -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持久生命力的系统工程而非简单风貌改造或硬件升级 [1] - 部分区域存在将城市更新片面等同于工程建设的问题 忽视业态培育和服务供给导致财政资金低效使用和设施闲置率过高 [1] - 重庆市渝中区案例显示 以运营为导向的全链条管理可实现从"物理焕新"到"可持续生长"的质变 [1] 运营导向实施策略 - 需打破"建成即终点"思维 通过市场需求反推空间设计 以收益测算控制成本 前置可持续性评估激活土地潜能 [1] - 政府角色应从"大包大揽"转向规则制定与资源整合 运用特许经营 收益分成等工具吸引专业运营商 [2] - 企业需从工程承包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 在商业逻辑中融入公共利益 [2] 多方协同机制 - 需构建政府 企业 居民利益共同体 通过社区基金 空间入股等方式使居民成为共建者共享发展红利 [2] - 市场化运营需保障空间供给 资金投入 产业导入同步 形成"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市民受益"生态 [2] - 机制创新可破解资金困局 激发市场创造力 同时培育在地化运营服务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