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哲学

搜索文档
金刻羽:特朗普把全球带入“丛林时代”
财富FORTUNE· 2025-06-16 20:33
特朗普2.0时代的全球格局 - 特朗普再次当选标志着全球格局的根本性转变,而非短期波动 [2][3] - 美国地位快速削弱,可能沦为发展中国家,并试图将世界拖入"丛林时代" [3][13] - 全球呈现三个"P"特征:保护主义(Protectionist)、政治化(Politicize)、两极分化(Polarize) [3] - "不站队"的第三方国家崛起,形成多元伙伴关系,重塑地缘经济规则 [3][7] 中美科技竞争与平衡点 - 中美核心竞争在于科技,美国强于发明创造,中国强于生产制造和扩散应用 [15] - 中国通过创新降低成本(如DeepSeek),推动技术普及化,可能找到中美平衡点 [15] - 美国将安全问题过度扩散至其他领域是危险的丛林思维 [16] - 发展中国家可同时与中美合作,利用双方差异化优势 [15] 中国企业出海策略 - 本地化是成功关键,失败案例多为本地化不足的企业 [17] - 需改变同质化竞争思维,建立核心竞争力而非低价倾销 [17] - 在海外投资本地生产,拉动当地经济可缓解贸易摩擦痛点 [17] 中国经济转型机遇 - GDP增速或达5%,但需解决微观层面债务、就业、消费信心等问题 [21] - 储蓄-投资-消费转型是成为富裕国家的必经之路 [21] - 年轻人消费潜力大,需稳定就业和社会保障以释放消费意愿 [22] - 地方政府与民企深度绑定("市长经济")助力产业快速起步 [28] 人民币国际化窗口期 - 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卢卡斯悖论"加剧 [24] - 中国面临黄金机遇,政策确定性吸引资本流入 [24] - 需配套开放金融市场,构建人民币资产池而非仅作为过渡货币 [25] - 适度容忍金融波动可换取全球资本支持科技发展 [27] AI时代的全球分化 - AI影响将超越工业革命,当前处于艰难过渡期 [5][38] - 保护主义时代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可替代美国推动技术扩散 [33] - 发展中国家需基建和教育升级才能实现AI跳跃式发展 [31] - 人类需警惕AI压制思维进化,教育体系应强化思维过程评估 [35] 科技竞争历史启示 - 历史案例(如拿破仑封锁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对当前科技竞争有借鉴意义 [40] - 影响力定义需更新:协调能力比控制更重要,带领全球进步才是赢家 [9][40]
快消时代的汽车慢哲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7 10:19
行业现状 - 汽车行业进入"快消时代",新车更新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部分车型上市半年即被视为落伍 [2]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手机市场,形成"快鱼吃慢鱼"局面 [5] - 2023年主流纯电动车型续驶里程约600公里,当前多款车型已突破1000公里,快充速度提升40% [4] - 智能驾驶芯片算力每18个月翻一番,800V高压快充、半固态电池等技术加速落地 [4] 市场影响 - 新能源车主面临"购车即贬值"困境,部分车型1-2年内二手车价值缩水40%-60% [8][9] - 43.7%新能源车主认同特斯拉品牌,其Model 3/Y自2016/2019年发布后未大幅改款仍保持市场领先 [12] -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需求下降,形成"无人问津"局面 [9] - 车企过度营销现象普遍,存在"永不自燃"、"高阶智驾全程无接管"等夸大宣传 [10] 技术发展 - 行业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现象,智能配置故障频发,如大屏黑屏、死机、App失灵等 [7] - 部分企业采用"组装式创新",盲目整合大模型、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等技术但软件适配不足 [10] - 华为采用"硬件预埋+算法渐进"策略实现L2+功能3年持续升级,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30% [17] -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共享将共性技术研发周期缩短40% [17] 行业建议 - 专家建议倡导"慢哲学",注重技术积累、质量控制和用户价值 [2] - 车型设计需要技术融合与系统验证,不能仅追求技术堆砌 [13] - 质量管控应是贯穿研发、制造、服务的系统工程 [13] - 构建"技术+情感"双驱动的用户价值体系,从产品中心转向用户中心 [16] 发展趋势 - 行业从"PPT造车"转向"技术厚度"与"品质精度"的竞争 [14] - 未来竞争优势将来自长期价值坚守而非短期速度 [18] - 需要平衡速度与温度、效率与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18] - "慢研发"和全球化布局成为部分企业坚持的长期主义策略 [17]
雷军,还是雷军
搜狐财经· 2025-05-22 23:01
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 公司发布多款新品包括小米玄戒O1芯片、小米15S Pro手机、小米平板7 Ultra和小米YU7 [2] - 玄戒O1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在109平方毫米面积上集成190亿个晶体管,性能媲美苹果顶级芯片 [2][49] - 该芯片研发历时4年多,累计投入超135亿元,研发团队达2500人,2024年预计研发投入超60亿元 [48][49] - 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3nm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仅次于苹果、高通和联发科 [51] 小米汽车业务进展 - 2021年高调宣布进军造车领域,雷军亲自带队并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15] - 2024年3月底首款车SU7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第二款车YU7动向也备受关注 [17] - 但随后发生事故导致舆论压力,同时曝出私自限制马力和前舱盖设计问题引发用户退车 [18][19]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 - 2010年创立后以成本价策略迅速打开市场,37小时售出40万台手机,销售额达8亿元 [10] - 2012年出货量719万台,销售额126.5亿元;同年完成第三轮融资2.16亿美元,估值达40亿美元 [10][12] - 2014年完成F轮11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达450亿美元 [13] - 手机业务初期快速增长,第二轮融资9000万美元时估值10亿美元,仅用一年半达到谷歌七年、Facebook六年的估值水平 [11] 雷军的商业理念与管理风格 - 坚信"智能电动车=四轮带着电池+软件系统",将汽车视为手机之后的超级终端机会 [16] - 管理风格强调高强度工作,曾一天开23个会,自称"卷王",员工也被要求日均工作11.5小时以上 [30][33][34] - 早期借鉴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理念,强调产品打磨 [44] - 认为程序员必须写足够代码量才能成为高手,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需写10万行代码毕业 [4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当前科技行业盛行"加速主义"理念,认为技术迭代越快社会进步越快 [21] - ChatGPT半年迭代一代,星舰飞船快速试错重建,科技迭代速度惊人 [22] - 这种趋势带来技术差距拉大、社会适应滞后和全球科技竞赛白热化等问题 [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