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5岁危机
icon
搜索文档
融云十周年推出 2025 年最戳心纪录片:程序员的变与不变,太真实了
搜狐财经· 2025-08-20 19:05
当代码从程序员的专属语言变为普通人的表达工具,开发行业正经历着堪比"智能机替代功能机"的认知革命。 过去几十年,程序员用代码重构生活场景的同时,AI 与智能编程技术的融合已悄然打破行业边界。这印证了一个新趋势:开发权正在从专业群体下沉至全 民,99.6% 曾被挡在代码门外的普通人,正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成为创意落地者。 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开发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有人用多智能体协同系统构建"开发基础设施",有人转向复杂算法优化与行业深度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融云十周年联合 InfoQ 出品程序员纪录片《十字路口》,记录开发者群体的蜕变:从敲下第一行"Hello World"的技术新人,到在 AI 时代找到"造铲子"或"寻新矿"的定位,他们的选择不仅折射出了行业的迭代逻辑,更揭示了技术革命中"人的价值如何重构"—— 这既是工具进化的故事,也 是创造者与世界对话方式的进化史。 一、AI 狂飙时代:开发者能力进化 《十字路口》共五期,讲述多位不同行业、岗位及人生阶段的程序员故事,以多元视角展现技术从业者在时代转折点的选择,其议题涵盖 AI 浪潮下的机 遇、互联网出海的实践启示、职场普遍存在的 35 岁年龄危机探 ...
被“嫌弃”的35岁+汽车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7 21:44
职场35岁危机现象 - 35岁成为中国职场隐形年龄红线,招聘启事和晋升通道存在年龄歧视 [3][4] - 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在35岁面临能力巅峰与职场评价标准转向年轻化的错位 [4][5] - 1994年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演变为全社会职场普遍标准,尽管人均寿命和劳动力平均年龄已显著提升(人均寿命从67岁升至78.6岁,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岁升至39.72岁) [7][8] 互联网行业对35岁危机的影响 - 互联网行业快节奏、高强度工作模式(如996)强化35岁职业分水岭概念 [10] - 拼多多员工年龄中位数29.6岁,字节跳动平均年龄27岁,BAT平均年龄29-31岁 [12] - 互联网头部企业年轻化用人标准扩散至传统行业,社交媒体加剧35岁失业等刻板印象 [13]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现状 -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相对缓和,生产制造端对四五十岁技术工人包容性最强 [17] - 研发体系普通工程师年龄门槛38岁,高级专家或总监级人才放宽至45岁,高管岗位50岁内仍属当打之年 [17] - 造车新势力招聘风格接近互联网企业,偏好年轻高潜力候选人,尤其AI融合、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 [17] 企业用人逻辑分析 - 35岁以上员工面临能力与角色错配问题,资深执行者缺乏管理视野且失去一线拼劲 [21] - 35岁+员工薪资是应届生2-3倍但创新产出未必成正比,家庭责任使其难以适应996模式 [22] - 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招聘更谨慎,主机厂需求收缩促使年龄等筛选条件更严格 [22] 车企打破年龄歧视的案例 - 长城汽车2025年启动"35+计划",全球招聘35岁以上人才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等岗位 [25][26] - 小鹏汽车员工年龄结构多元化,包括60岁甚至70岁以上员工,重视行业经验价值 [29][30] - 小鹏汽车为连续工作5年/10年以上并退休的员工提供一次性纪念股票等福利 [30] 35+汽车人价值重估 - 资深从业者的工艺know-how、供应链协同经验和市场判断力成为车企技术变革期关键竞争力 [3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35+从业者的系统思维与风险管控能力被重新发现 [30] - 部分车企将35+人才视为香饽饽,标志中国汽车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成熟化 [31]
很刑!大厂程序员 32 岁被裁,创业失败后制毒贩毒,被判 7.5 年!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7-16 16:12
职业生涯背景 - 宋某甲2012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某头部互联网企业担任后端开发工程师,凭借扎实的代码能力和高强度输出,十年间晋升至技术主管,年薪一度突破50万元[4] - 2022年行业寒冬中被裁员,成为公司"优化"名单中的一员,当时年龄大概率32岁[5] 创业经历 - 返乡后抵押房产筹集200万元启动资金,在晋城市注册成立某科技公司,主营智能家居硬件研发[5] - 公司因缺乏市场调研与技术迭代能力迅速陷入困境:首批产品因兼容性问题遭经销商退货,供应链断裂导致生产停滞[5] - 民间借贷利息滚至每月3万元,2023年3月公司负债总额达187万元,被迫遣散仅存的3名员工[5] - 曾试图转型直播设备领域,但因缺乏电商运营经验再次失败,2023年6月公司账户余额仅剩237元,个人信用卡透支至50万元额度上限[6] 行业现状 - 2022年互联网行业裁员规模达12万人,其中40%选择自主创业,但成功率不足5%[17] - 近三年涉及技术犯罪的案件中,32%的犯罪者具备IT背景,其中15%曾就职于互联网企业[14] - 行业暴露出深层矛盾:高技能劳动者本应享受行业红利,但裁员潮下的"35岁危机"和创业融资难将部分人推向生存绝境[16] 技术能力应用 - 将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思维应用于犯罪领域,用Python编写自动监控反应温度的程序[12] - 制毒工艺形成标准化流程:原料预处理→反应控制→结晶提纯→封装运输,每个环节都有详细操作手册[12] - 案发时电脑中存有未完成的"智能制毒监控系统"代码,该系统本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调控反应参数[12] - 利用编程经验设计实验流程,通过控制变量法优化反应条件,在两周内完成三次配方调整[18]
汽车人的35岁危机?
电动车公社· 2025-07-12 00:41
汽车行业35岁现象分析 - 35岁职场危机普遍存在,但汽车行业部分岗位呈现"越老越吃香"特点,如设计师和资深工程师[23][24][35] - 长城汽车发布《年方35》短片,面向全球35岁以上汽车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董事长魏建军提出"35岁是人生履历新开始"[4][5][36] 汽车行业经验型人才价值 - 资深设计师乔治亚罗60岁仍活跃,其作品包括法拉利250GT、初代大众高尔夫(9年销量680万辆)等经典车型[25][27][28] - 小米汽车团队以胡峥楠(近50岁)为首,平均经验超20年,曾打造比亚迪F3、哈弗H6等爆款,助力SU7 Ultra打破纽北纪录[30][31][33] - 高端车型研发需经验型人才打磨技术,长城6月高端车型占比近40%(魏牌破万+坦克21571辆+皮卡13213辆)[39][41] 汽车行业35年变革周期 - 行业呈现约35年一次大变革:19世纪末机械马车→1925年福特T型车(价格从825美元降至260美元)→1960年V12超跑→1995年ESP系统普及[44][48][55][61] - 当前处于电气化/智能化变革期,汽车成为"第三空间",趋势预计持续至少5年[64][65] - 35年周期对应世界经济波动和劳动周期,企业/个人均需把握变革机遇[66][68]
发长文的阿里离职员工已移居新西兰,光鲜背后的生存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6-16 04:05
行业趋势 - 中国互联网行业正经历从理想主义到功利主义的转型,公司标语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变为"构建商业操作系统" [1] - 2023年大厂员工主动离职率达28%,较2020年增长3倍,其中35岁以下占比超70% [3] - 新西兰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中国人才,2023年1-5月中国技术移民获批人数同比激增152% [4] 公司管理 - 阿里2023年Q1员工总数较峰值减少19%,为2014年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 [2] - 公司组织架构高频调整导致员工职业倦怠,某部门3个月内更换4个汇报线 [8] - 员工福利明显缩水,免费三餐、无息贷款等政策被取消或设门槛 [9] 职场文化 - 大厂KPI考核转向"人效比"优先,晋升标准从项目价值变为人力成本核算 [9] - 加班文化加剧,夜宵券领取时间从晚上9点延至10点 [9] - 新西兰《就业关系法》规定雇主非工作时间不得联系员工,违法罚款最高10万纽币 [9] 人才流动 - 新西兰"绿色清单"政策使IT、工程等职业可直接申请永居 [9] - 奥克兰软件工程师平均年薪75万人民币,房价仅为杭州1/3 [9] - 2023年"远程工作 长期旅行"订单量增长230%,巴厘岛、清迈形成数字游民社区 [15] 社会认知 - 代际认知差异显著:70后视移民为忘本,90后视为合法人生规划 [11] - 行业认知分化:互联网从业者认同移民选择,传统行业认为大厂人矫情 [12] - 83%考虑移民者首要原因为子女教育,76%选择生活环境,仅32%承认逃避职场压力 [12] 管理启示 - 企业需警惕人才流失,重构关注"反内卷指数"和"心理健康支持"的雇主品牌 [16] - 建议政策层面建立"职场健康指数",将过度加班等纳入企业征信系统 [17] - 冰岛试验显示四天工作制使员工压力降低且工作效率不变 [17]
35岁门槛,要改?
投资界· 2025-03-14 15:43
核心观点 - 35岁危机已成为职场普遍焦虑现象,表现为晋升空间萎缩、裁员风险增加及考编年龄限制 [5][9][16] - 互联网行业从扩张期进入收缩期,项目频繁调整导致员工稳定性下降,P7级员工面临升职瓶颈 [16][17] - 考公考编热潮持续升温,2025年国考报录比达86:1,较去年增加38.3万考生 [17] - 民营企业提供80%城镇就业岗位,但存在严格年龄限制:经理级35岁、总监级40岁、总经理级45岁以内 [20] 教育年限与就业延迟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升至2021年10.75年,新增劳动力达13.7年 [9] - 18.6%大学生选择"慢就业",部分通过考博、考编延迟就业时间 [11][14] - 正常本科毕业年龄22-23岁,考研后延至24-26岁,"二战"群体可能达28岁才进入职场 [9] 行业薪酬趋势 - 中国劳动力黄金年龄从1990年代55岁降至35岁,美国维持在50岁左右 [17] - 房地产/科技公司从业者转编制后收入下降40%,但换取稳定性 [20][22] - 副业从业者超8000万,81.7%青年感知身边副业现象增多 [20] 政策与市场变化 - 四川拟取消应届生限制、放宽招聘年龄,上海等地省考已释放年龄放宽信号 [5][7] - 豆瓣/小红书出现30+考编社群,部分岗位出现大龄考生集中现象 [17] - AI公务员兴起冲击传统"铁饭碗"概念,非认知能力成为大龄劳动者优势 [24][25] 结构性矛盾 - 互联网与体制内工作吸引过量人才,低端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面临人才短缺 [14] - 考编群体中存在职场经验与应试规则的错配感,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转化 [17][18] - 民营企业1万人规模企业需总裁特批才能招聘超龄员工 [20]
35岁门槛,要改?
36氪· 2025-03-13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35岁危机背后的就业困境亟待破除,应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减少年龄歧视,完善相关制度,鼓励人们在擅长领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5][9] 焦虑的前奏 - 很多人在30岁甚至更早开始对35岁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就业环境,如大厂裁员、面试失利、考公无门等 [11][12] - 人们进入职场时间不断推迟,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6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导致35岁焦虑前置 [13][14] - 年轻人通过继续进修考博、考公考编等方式延迟就业,2023年18.6%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但这带来“恶性循环”,部分行业人才短缺,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 [17] 错配感 - 35岁后职场晋升难,薪资下降,中国“黄金年龄”从55岁降至35岁,美国近三十年黄金年龄在50岁左右 [23][24] - 考公考编热潮高涨,2025年国考有341.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多地30岁以上考生占比上升 [26] - 大龄考公者会产生错位感,与考公群体格格不入,这是需求错配,造成人力资本浪费 [31][33] 直面危机 - 从事HR工作的李露应对年龄危机较从容,35岁开启副业,分享岗位信息和职场笔记,认为要保证履历竞争力和自身状态 [35][36] - 中国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由民营企业提供,副业成为不少人备选项,国内在职做副业的人超8000万,81.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做副业年轻人增多 [38] - 李露所在公司招聘有严格年龄标准,她40岁被裁员,新工作年薪下跌40%,但她为生活接受,还有提前退休规划 [40][41] 重拾信心 - 程泽意识到“铁饭碗”不存在,要保持学习能力,享受工作,相信能应对未知 [47] - 汤妍不将上岸视作终点,上岸后工作可能抹掉过去工作成果,报考编制按大学专业申请岗位不合理 [48] - 应完善劳动法关于就业年龄规定,增加对大龄劳动者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鼓励创造适合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0][51]
打工是没有钱途的?
集思录· 2025-03-04 21:39
打工与财富积累 -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打工是第一桶金的主要来源 没有第一桶金就难以实现财富增长 [2] - 打工可以边学技术边积累资金 相当于老板付费让员工学习 [3] - 95%的人最初的本金来源于工资 节俭和储蓄是财富积累的起点 [13] 职业发展路径 - 更实际的发展路径是:入行赚辛苦钱→成为行业专家→成为管理者→创业者→投资者 [11] - 大多数人连成为行业专家的第二步都难以达到 不应好高骛远 [12] - 需要评估行业前辈的收入水平 判断当前赛道是否能实现收入期望 [10] 职业价值思考 - 部分人认为拼命工作换取升职加薪如同拿别人的赏钱 职业努力应更多为自己 [6] - 上班的其他价值包括:获得社会身份 保持规律作息 避免与伴侣长期相对 [6] - 打工相对稳定 不存在风险 有休息时间 可以随时离职 [3] 财富目标设定 - 需要先明确个人对"钱途"的定义 找到可视化的收入参照点 [8] - 可通过"美元街"网站了解不同收入水平的生活状态 确定个人目标 [8] - 若当前收入已超过目标水平 应重点考虑如何稳固收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