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哲学
icon
搜索文档
奥特曼笑称:不懂美国党,但懂马斯克,他和谁都可能闹掰
新浪财经· 2025-07-13 18:34
面对马斯克的步步紧逼,奥特曼起初保持沉默,直到 2024 年才在《华尔街日报》的专访中打破僵局, 直言马斯克是 "喜欢挑起争斗的恶霸",甚至尖锐地指出:"他一生可能都缺乏安全感,永远在通过征服 和对抗证明自己,这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该有的状态。"这场口水战很快蔓延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当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与 OpenAI 的卫星 AI 监测项目在轨道资源上产生重叠时,双方的工程师团队在国 际电信联盟的会议上多次爆发激烈争吵。马斯克更是在 X 平台上连发二十多条推文,指责 OpenAI "窃 取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数据",而奥特曼则冷静地甩出专利证书截图,配文 "事实胜于雄辩"。 硅谷的观察者们发现,这对昔日好友的每一次交锋,都像是在演绎一场 "科技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只不过他们对抗的不是家族,而是彼此坚信的技术哲学。 2025 年 7 月,当《纽约邮报》记者将话筒递到山姆・奥特曼面前,询问他是否会为埃隆・马斯克新筹 组的 "美国党" 捐款时,这位 OpenAI 首席执行官的回答带着几分漫不经心:"我还没来得及了解这个新 党派。"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里藏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但埃隆总和所有人闹翻,这就是他 的风 ...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荣获哲学与技术学会终身成就奖
科技日报· 2025-06-30 14:40
6月25日—28日,第24届国际技术哲学学术会议(SPT2025)在荷兰召开。哲学与技术学会(SPT)主席、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罗森伯格27日在颁奖 大会上宣布,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荣获该学会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奖项。 在此次颁奖大会上,李伯聪教授用视频形式发表了获奖感言。他首先感谢哲学与技术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认为这一奖项反映了技术哲学领域的东方 和西方的对话日益深化,反映了技术哲学的全球影响日益深化。他表示,三十多年来,自己多次参加SPT学术会议,深感这个学会是国际技术哲学交流的重 要平台和引领学术前进的一盏明灯。在哲学史上,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而技术哲学家德绍尔认为应该增加第四批判,也就是技术批判,这意味着对技术哲 学的重大期许。他自己就是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努力的。他相信,未来在这个方向上一定会有新的、更重大的成就和进展。他表示:"这个奖项同时属于我的 师长、同仁和学生,今后我将继续为技术与工程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悉,SPT成立于1976年,是一个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对技术进行有意义的哲学思考和多元化、多学科的探讨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国 际性学术年会。自2017 ...
你囤的不是币,是世界的方向盘
搜狐财经· 2025-05-07 15:23
区块链行业投资哲学 - 投资者可能通过早期参与PTS和BTS等项目为BM创造成功假象,最终在EOS等新项目上亏损,本质上是自我毁灭的行为[1] - 加密货币投资选择反映世界观:比特币代表去中心化理念,稳定币延续法币体系,山寨币则体现对主流币替代的预期[2] 技术参与方式 - 链上交易、投票和新项目参与都是对未来技术方向的押注,具有立场表达属性[3] - 直接体验新技术(插件钱包/NFT/DAO)是探索去中介化合作模式的重要途径[3] - 数字游民和远程办公实践可验证个体主权在技术环境中的可行性[3] 行业行为反思 - 多数从业者陷入执行层思维,缺乏对技术本质的批判性思考[3] - 行业存在自我强化的系统性风险,参与者可能无意中助长剥削性结构[3] 个体技术定位 - 保持清醒认知比改变技术方向更重要,微观选择累积将影响行业演进路径[4] - 主动思考技术应用意义比盲目跟随更能体现行业参与价值[4]
AI 越来越强大,人怎么能面对它而不自卑?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4-27 17:25
技术哲学视角下的AI与人类生存意义 - AI技术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失去自尊和存在意义感,引发根本性生存危机[4][5] - AI比原子弹更危险,因其侵蚀人类生命意义而非物理消灭[7] - 未来5-10年程序性文书、自动驾驶、家政机器人可能被AI大规模取代[4] 技术逻辑对社会生活的支配 - 现代技术将世界简化为"计算、快速和巨量"的定量控制体系[10][15] - 食品工业导致肥胖、城市消费化催生通勤、外卖体现效率优先的机械过程[4] - 智能手机的集中控制逻辑源自工厂生产模式,渗透日常生活[11] 技术对人类认知与情感的异化 - 记忆外置化导致人类认知能力退化(如计算器取代心算、GPT取代写作)[13] - 情感陪伴AI可能摧毁人际深度连接能力,使恋爱沦为理性筹划[13][14] - 社交媒体信息"热量"过高导致精神肥胖,需资源对抗[11] 技术发展中的权力与暴力 - 技术系统具有自主性,可能脱离人类控制自我增强[6] - 大模型技术存在隐私、著作权等权力问题,用户缺乏话语权[12] - 打车软件等平台技术对从业者形成结构性暴力,无退出机制[11] 人文主义对技术霸权的抵抗 - 海德格尔警示技术对"存在"的遮蔽,主张多元存在方式[15][20] -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作为低成本对抗技术异化的途径[19] - 悲伤等非理性体验能打破技术控制的思维模式[20] 技术演进的社会建构特性 - "无人驾驶是未来"属于社会选择而非物理规律[17] - 技术与社会互相建构,不应仅由技术精英定义发展方向[17] - 人文话语虽微弱但具有种子效应,终将回应普遍异化问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