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

搜索文档
奥特曼笑称:不懂美国党,但懂马斯克,他和谁都可能闹掰
新浪财经· 2025-07-13 18:34
公司关系演变 - 2015年山姆·奥特曼与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OpenAI 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化 初期合作密切 被称为"科技理想主义的双子星" [3][4] - 2018年马斯克退出OpenAI董事会 核心矛盾在于技术路径分歧:马斯克主张全面开源 奥特曼倾向审慎商业化 [4] - 2023年马斯克以"技术滥用"为由起诉OpenAI 要求公开核心算法 双方关系彻底恶化 [4] 技术领域冲突 - 星链计划与OpenAI卫星AI监测项目在轨道资源上产生直接竞争 工程师团队在国际电信联盟会议多次争执 [5] - 马斯克公开指控OpenAI"窃取特斯拉自动驾驶数据" 奥特曼以专利证书反驳 形成舆论攻防战 [5] - 2024年OpenAI发布GPT-6同期 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宣布脑机接口突破 形成技术对标 [6] 商业理念差异 - OpenAI从非营利转向商业化运营 被马斯克批评"背离初心" 反映AI行业发展路径的哲学分歧 [4] - 奥特曼主张通过监管框架规范AI发展 马斯克则倾向自由竞争 体现技术治理的两种范式 [6] - 双方在技术伦理层面存在根本分歧 早期深夜长谈演变为公开对抗 [4][5] 行业竞争格局 - 两大科技领袖的对抗折射出AI行业资源争夺白热化 涉及数据 轨道频谱等战略要素 [5] - 技术路线分化催生产业阵营:开源派与商业派形成对峙 影响上下游生态布局 [4][6] - 法律诉讼与专利战显示行业进入知识产权密集竞争阶段 [4][5]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荣获哲学与技术学会终身成就奖
科技日报· 2025-06-30 14:40
李伯聪教授获奖 -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荣获哲学与技术学会(SPT)终身成就奖 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奖项 [1] - SPT自2017年设立终身成就奖以来共有六位技术哲学家获奖 本次双年会同时授予李伯聪和法国巴黎大学文森特教授 [4] 学术贡献与影响 - 李伯聪2002年出版《工程哲学引论》 提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建造"三元论 确立"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学基本观点 [3] - 其著作直接推动中国哲学界与工程界跨界合作 使国内工程哲学研究走在国际最前列 [3] - 研究特点为承续东西方哲学传统 注重学科交叉并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与社会现实 [3] 技术哲学发展 - SPT成立于1976年 每两年召开国际学术年会 是技术哲学领域重要交流平台 [4] - 李伯聪指出技术哲学需发展"第四批判"(技术批判) 呼应德绍尔对学科的期许 [4] - 获奖反映技术哲学领域东西方对话与全球影响力持续深化 [4]
你囤的不是币,是世界的方向盘
搜狐财经· 2025-05-07 15:23
区块链行业投资哲学 - 投资者可能通过早期参与PTS和BTS等项目为BM创造成功假象,最终在EOS等新项目上亏损,本质上是自我毁灭的行为[1] - 加密货币投资选择反映世界观:比特币代表去中心化理念,稳定币延续法币体系,山寨币则体现对主流币替代的预期[2] 技术参与方式 - 链上交易、投票和新项目参与都是对未来技术方向的押注,具有立场表达属性[3] - 直接体验新技术(插件钱包/NFT/DAO)是探索去中介化合作模式的重要途径[3] - 数字游民和远程办公实践可验证个体主权在技术环境中的可行性[3] 行业行为反思 - 多数从业者陷入执行层思维,缺乏对技术本质的批判性思考[3] - 行业存在自我强化的系统性风险,参与者可能无意中助长剥削性结构[3] 个体技术定位 - 保持清醒认知比改变技术方向更重要,微观选择累积将影响行业演进路径[4] - 主动思考技术应用意义比盲目跟随更能体现行业参与价值[4]
AI 越来越强大,人怎么能面对它而不自卑?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4-27 17:25
技术哲学视角下的AI与人类生存意义 - AI技术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失去自尊和存在意义感,引发根本性生存危机[4][5] - AI比原子弹更危险,因其侵蚀人类生命意义而非物理消灭[7] - 未来5-10年程序性文书、自动驾驶、家政机器人可能被AI大规模取代[4] 技术逻辑对社会生活的支配 - 现代技术将世界简化为"计算、快速和巨量"的定量控制体系[10][15] - 食品工业导致肥胖、城市消费化催生通勤、外卖体现效率优先的机械过程[4] - 智能手机的集中控制逻辑源自工厂生产模式,渗透日常生活[11] 技术对人类认知与情感的异化 - 记忆外置化导致人类认知能力退化(如计算器取代心算、GPT取代写作)[13] - 情感陪伴AI可能摧毁人际深度连接能力,使恋爱沦为理性筹划[13][14] - 社交媒体信息"热量"过高导致精神肥胖,需资源对抗[11] 技术发展中的权力与暴力 - 技术系统具有自主性,可能脱离人类控制自我增强[6] - 大模型技术存在隐私、著作权等权力问题,用户缺乏话语权[12] - 打车软件等平台技术对从业者形成结构性暴力,无退出机制[11] 人文主义对技术霸权的抵抗 - 海德格尔警示技术对"存在"的遮蔽,主张多元存在方式[15][20] -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作为低成本对抗技术异化的途径[19] - 悲伤等非理性体验能打破技术控制的思维模式[20] 技术演进的社会建构特性 - "无人驾驶是未来"属于社会选择而非物理规律[17] - 技术与社会互相建构,不应仅由技术精英定义发展方向[17] - 人文话语虽微弱但具有种子效应,终将回应普遍异化问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