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效应

搜索文档
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36氪· 2025-08-15 10:48
通胀与通缩的宏观微观差异 - 物价适度上涨(年率2%)被视为理想状态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预期价格下跌而推迟购买[1] - 通胀环境受政府和企业的偏好 政府可稀释债务 企业可通过工资刚性实现盈利[1] - 普通民众对通胀的抵触源于行为经济学因素:频率效应(工资低频上涨 vs 物价高频上涨)、控制感缺失、归因偏差及损失厌恶(损失痛苦是收益快乐的2-2.5倍)[3] 美国经济结构分化现象 - GDP增长低迷(年增1-2%)与股市强劲表现脱节 因股市仅反映上市公司盈利[4] - 美国经济分层明显:科技巨头及富人受益 中小企业及普通民众面临工资停滞 政府承受债务压力(联邦债务达GDP的123-124% 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4][6] - 二季度美股73%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历史平均59%) 实际盈利同比增长近11% 为全球除印度外最高[5] 青年就业与满意度悖论 - 2025年6月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14.5%(曾超20%)但该群体满意度高于整体水平[7] - 全球出现"总体失业率下降 青年失业率上升"趋势 部分源于年轻人"宁缺勿滥"的择业心态及家庭财富支持[11][14] - 青年失业反映个人选择多样化 导致"年轻人失业与企业招不到人"并存 引发劳动参与率不足问题[16] 房价变动的经济效应 - 房价上涨产生宏观"财富效应"(提升消费欲望)而非微观"挤压效应"(仅初期显著)[17][18] - "涨价去库存"策略通过库存重新分布(如棚改转移房产从开发商至居民)刺激房价上涨 支撑经济增长[19][20] - 通缩环境下物价下跌反而抑制消费 形成"通缩螺旋" 宏观逻辑与微观感受存在根本冲突[19][21] 消费行为的非理性特征 - 消费决策受情绪驱动而非完全理性 幸福感直接促进消费意愿[18] - 不同代际和收入群体消费预期分化 如Z世代(18-25岁)满意度达83% 高于千禧世代(70%)和X世代(76%)[8] - 当前CPI/PPI持续下降未有效激发需求 印证消费对价格信号的响应存在宏观微观背离[21]
为什么老百姓想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虎嗅APP· 2025-08-15 08:00
物价与人价 - 员工工资是物价的一种称为"人价" 物价普遍上涨时员工工资通常也会上涨 通胀与就业的匹配是宏观经济政策核心目标之一 [6] - 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每年2%左右的适度上涨最理想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以后更便宜"而推迟购买 通缩环境下即使利率低也难以刺激经济 [6] - 现代经济体主导者偏好通胀环境 政府可通过通胀稀释债务 企业主因工资刚性更易在通胀时期盈利 [6] 个体与整体的感受差异 - 美国GDP增长低迷但股市表现强劲 因GDP衡量整体经济产出而股市仅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 二季度73%美股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 实际盈利增长达11%为全球仅次于印度的市场 [10][12] - 美国经济呈现分化格局 科技巨头与富人通过创新和资本积累获益 中小企业和普通人面临工资停滞 政府因联邦债务达123%-124%GDP导致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 [14][15] - 青年失业率高但满意度不低 因部分年轻人选择"宁缺勿滥" 全球数据显示青年超额失业率与人均国家财富正相关 父母财富支持其暂不就业 [17][24][25] 房价的经济效应 - 房价上涨同时产生"挤压效应"和"财富效应" 前者在购房初期压缩消费 后者因资产增值持续刺激消费欲望 实证显示财富效应整体更显著 [26][28][29] - "涨价去库存"通过价格信号改变库存分布 如棚改政策将房产从开发商转移至居民 土地从政府转移至开发商 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效应支撑了经济增长 [30][31] 宏观与微观的行为差异 - 个体层面商品越便宜购买意愿越强 但宏观层面物价下跌导致通缩螺旋 抑制消费和投资 形成"涨价降库存"的反直觉策略 [30] - 行为经济学解释个体通胀厌恶心理 包括频率效应(高频物价波动影响更大)、控制感缺失(工资可控而物价不可控)、归因偏差(涨薪归功自己/涨价归咎外部)、损失厌恶(物价上涨痛苦强于工资上涨快乐) [13]
为什么老百姓想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虎嗅· 2025-08-14 22:09
通胀与通缩的宏观微观视角差异 - 物价适度上涨2%左右是最理想状态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预期价格下跌而推迟购买[2] - 通胀能稀释政府债务 而通缩让债务负担更沉重 企业老板认为员工工资刚性 通胀时期更容易赚钱[3] - 资产价格总是先于物价上涨且涨幅更高 通胀加重贫富分化 部分人收入增长滞后于物价上涨[4]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通胀感知 - 工资低频增长(一年一次)抵不过物价高频上涨(每天数次) 次数在情绪权重上压过金额[5] - 人们将涨工资归因自身努力 将涨物价归咎外部环境 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等收益的快乐强烈2-2.5倍[5] - 控制感差异: 工资提升被认为可通过努力实现 物价变化只能被动接受[5] 美国经济整体与局部表现背离 - 美股73%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历史平均59%) Q2盈利实际增长11% 超预期4%的增长[9] - 上涨动力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 尤其是AI相关公司[10] - 失业率从去年5月以来持续攀升至4%以上 衰退压力由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承担[11] - 联邦债务达GDP的123%-124% 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 高于国防支出[13] 青年就业率与满意度现象 - 16-24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达14.5% 此前曾突破20%[15] - Z世代(18-25岁)对现状满意度达83% 高于其他年龄段[16] - 全球出现"总体失业率下降 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离现象(2008-2018)[21] - 青年超额失业率与人均国家财富呈正相关 父母家庭财富支持"宁缺勿滥"心态[24] 房价的财富效应与挤压效应 - 财富效应: 房价上涨使居民感觉财富增加 提升消费欲望 效应具有持续性[28] - 挤压效应: 仅出现在购房初两年 之后边际递减 整体不显著[28] - 涨价去库存实质是库存重新分布: 房子从开发商转移至居民 土地从政府转移至开发商[31] 通缩螺旋与消费心理 - 物价下跌导致"通缩螺旋": 人们更倾向存钱而非消费投资[30] - CPI/PPI持续下降并未激发消费需求 消费非完全理性行为[32] - 微观层面商品越便宜购买意愿越强 宏观层面通缩抑制整体消费[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