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建设
搜索文档
江西赣州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城里赶大集 新风入万家
人民日报· 2025-11-18 08:01
"走,赶集去!" 周六上午,江西赣州章贡区营角上社区,居民曾来香热情招呼着刚从农村搬来的邻居钟玉莲。 一会儿工夫,曾来香、钟玉莲就到了集市现场。 "还真不一样!"不见米面粮油,没有沿街叫卖,钟玉莲看到的是甩动的水袖、敲击的锣鼓,居民有说有 笑,穿梭在问诊、理发、修鞋的摊位间…… "比农村老家那边赶集还热闹!"钟玉莲看得兴起。 每逢周末、节假日,赣州各街道社区在广场、公园等地举办文艺演出,提供便民服务,倡导文明新风 尚。 "娶妻莫把债来背,真情实意最珍贵……"广场舞台上,一出赣南采茶戏《高额彩礼要不得》鸣锣开唱。 台上,演员声情并茂;台下,观众津津有味。 "节目演得好,好就好在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事。"曾来香说。 通过采茶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文明故事,赣州"文明集市"今年以来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300余 场。 "玉莲,咱们来这边看看。"曾来香拉着钟玉莲走到广场一侧。社保年审、反诈防骗……12个摊位上,30 余名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居民的疑问。 "在城里也赶集?"钟玉莲颇感意外。 这个"集",正是赣州推出的"文明集市"。曾来香笑说:"保准让你爽气!"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社会文明 ...
城里赶大集 新风入万家(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11-18 07:57
活动概况 - 赣州市推出“文明集市”活动,在周末和节假日于各街道社区的广场、公园等地举办 [3][4] - 活动形式包括文艺演出和提供便民服务,旨在倡导文明新风尚 [4] - 活动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闹 [4] 文化活动内容 - 通过赣南采茶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文明故事,例如演出《高额彩礼要不得》 [4] - 今年以来已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300余场 [5] - 节目内容贴近生活,受到观众欢迎 [4][5] 便民服务内容 - 设置社保年审、反诈防骗等政策咨询摊位,由30余名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居民疑问 [5] - 提供代办服务,如协助在手机上办理养老保险年检,业务办理高效 [5] - 设立义诊、缝补等便民服务摊位,由志愿者提供义务服务 [7] - 今年以来累计服务群众达78万人次 [6] - 活动尤其便利了老年群体,解决了他们子女不在身边时的困难 [6] 活动成效与展望 - 活动受到居民好评,认为“赶集”体验很有价值 [7] - 赣州市计划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打造好“文明集市”品牌 [7]
文化为笔 文明为墨(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22
城市建设理念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不仅关注物理高度和经济指标的数字增长,更强调文化浸润的精神温度和道德风尚的价值沉淀 [1]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伴随消费升级,城市居民对高品质、个性化、多层次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更高追求 [1] - 建设文明城市需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文化滋养城市灵魂、以道德提升城市品格、以治理夯实文明根基 [3] 文化设施与空间布局 - 推动文化空间提质扩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北京东城形成剧场林立、书店遍地的戏剧东城和书香东城品牌 [2] - 浙江杭州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已覆盖全市绝大部分社区,优化文化空间布局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2] - 以补短板、提效能为导向织密文化服务网络,促使文化为民理念落地生根 [2]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各地加强对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和海南海口骑楼街区的守护 [2] - 城市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2] - 四川阆中保留唐宋格局,湖南长沙乐之书店进行文化空间创新,在发展中留住城市记忆 [2] 文化活动与社会风尚 - 江苏南京打造非遗在社区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零距离接触 [3] - 贵州都匀打造多个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特色街区,以群众点单、政府配餐模式让文化从台上走到台下 [3] - 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丰富服务内容强化群众主角地位,使文明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3] 地方实践案例 - 北京胡同有非遗传承人坚守,四川成都社区有文化议事厅的烟火气 [1] - 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展现智慧,陕西延安革命老区注重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1] - 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接续增加优质文化供给,继续培育优良文明风尚 [1]
文化赋能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8-21 07:18
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 [1] - 文化功能是城市主体功能之一 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文明城市建设重要引擎 如英歌舞出圈出海增强潮汕吸引力 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等文化地标 [2] 文化传承实施路径 - 正确认识传与承关系 传指向对传统文化的记录保护 承指向创新转化与拓展延续 [3] - 需留住城市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勾勒发展脉络 如浙江省2020年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2024年升级为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培育中华文明浙江标识 [3] - 对待文化遗产需主动保护并坚持古为今用 在保护中创新传承 [3] 文化创新表达方式 - 通过优质文化服务和活动将抽象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感知载体 运用科技赋能和艺术重构手段 [4] - 北京中轴线腾退修缮后布局艺文空间 开发文创文旅产品并启动数字中轴项目 [4] -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风建筑和实景演出再现盛唐气象 深圳无人机夜间演艺融合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 [4] 市民参与机制 - 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推动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 形成开放创新的文化生态 [5] - 建立全民共创促进制度 明确文化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并对优秀创作者给予激励 [5] - 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市民共创平台 使市民成为文化传承创造者和文明城市建设者 [5]
呼和浩特让文明成为最“硬”软实力
内蒙古日报· 2025-08-12 09:16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呼和浩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61个 棚户区改造87个 老旧管网改造370公里 [5] - 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 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 解决502个小区"吃水难"问题 [5] - 新续建市政道路107条 打通"断头路"80条 城区路网密度提升6.4个百分点 通行效率提升12% [5][6] 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 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 拥有伊利 蒙牛两大全球乳业前十企业 获评"世界乳业科技之都" [3] - 算力规模和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首位 被授予"中国云谷"称号 [3] - 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70%左右 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3] 生态环境建设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 优良率达85.6% 城镇污水处理率超95% [7] - 建成区绿地率达41.05% 新建口袋公园及社区游园1009个 成为"千园之城" [7] - 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94万户 深入推进北方清洁取暖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 [6] 人才引进与就业 - 实施"10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推动13.7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接续开展"15万青年留呼行动" [9] - 3年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 通过"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和"促进人口集聚16条"政策 [9] - 推出"青年社区"项目 提供"住有安居 业有优岗 心有归属"全链条服务 [9] 城市治理机制 - 建立创城+12345+网格反馈联动机制 解决民生问题超20万件 [9] - 通过文明观察团等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建议3.8万余条 问题解决率达99% [9] - 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9]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新时代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40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 - 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汇聚全疆特色商品、美食及民俗文化表演,成为文旅融合示范点 [2] - 哈尔滨挖掘"万国建筑博物馆"历史底蕴,通过索菲亚教堂等景点塑造城市发展新高度 [4] - 南昌滕王阁景区改造升级后形成"一江两岸"风景带,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人文景观 [4] - 东莞作为"龙舟之乡"举办大型龙舟赛事,年吸引数万市民参与,融合竞技运动与文旅盛宴 [6] - 海口骑楼老街通过改造升级成为特色文化品牌,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8] -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 [10] - 西安保护十三朝古都历史遗迹,苏州维护"绿杨白鹭"人文地理交融,厦门保留"城在海中"自然景观,形成多元城市风貌体系 [23] 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举措 - 东营辛店街道开展科普教育进社区活动,提升居民科学素养 [12] - 福州鼓楼区推行"古厝+非遗+展演"模式,构建15分钟幸福生活圈,日均开展非遗展演超20场 [14] - 曲靖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驿站,通过送法律、送健康等志愿服务覆盖快递员等群体超5000人次 [24] - 多地建立"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10万场次 [25] 文明城市建设与生态改善 - 遵化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活动,年清理垃圾超50吨 [17] - 江苏推出城市足球联赛配套服务,开设"球迷专列"日均运送旅客超1万人次,提升市民文明行为规范 [19][20] - 各地建设"爱心食堂""最美上学路"等惠民工程,服务覆盖人群超百万 [25]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述评之八
新华社· 2025-07-24 16:57
城市文明建设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核心任务之一,旨在推动城市风貌与群众面貌改善,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 - 培育城市文明需通过文化滋养形成现代化城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2] 历史文化传承 - 苏州平江路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全长1606米,融合缂丝、评弹等江南文化元素,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3] - 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四川阆中"唐宋格局 明清风貌"院落、海南海口骑楼街区等案例展现全国文化名城特色 [8]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为任务,要求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禁止拆真建假等 [8] 文化软实力提升 - 长沙乐之书店转型为集阅读、交流、创意生活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日均吸引大量读者 [9] - 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提供线上1000多种文化产品,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活动 [9] - 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持续开展"艺术为民"活动,中央歌剧院赴四川凉山州进行文艺培训 [9] - "苏超"、哈尔滨"阳台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显著提升市民文化品位 [10] 市民文明素质 - 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餐饮业通过"光盘行动"宣传,厨余垃圾量大幅减少 [11] - 南宁在旅游景区加强文明宣传,石家庄规范养犬行为,呼和浩特开展"青城有礼"市民素质提升行动 [11] - 文明旅游、交通礼让、网络理性发言等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常态 [11] - 中央要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引导市民从小事提升修养,形成文明习惯 [12]
东营全民共建共享筑实全国文明城市“连冠”根基 文明风景绽放城市角角落落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25
社区志愿服务 - "金水大妈"志愿服务队四年多来坚持每日检查103位高龄独居老人的窗帘状态作为平安信号,累计服务1600多个清晨 [1] - 东营市拥有28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和57万多名志愿者,覆盖社区巡逻、活动组织等基层治理领域 [2] - 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助力东营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 乡村经济发展 - 垦利区七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转型,村民刘慧芳经营农家乐使传统烹饪技能转化为经济来源 [2] - 该村通过移风易俗和旅游开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形成文旅致富模式 [2] 文化及诚信建设 - 东营市美术馆设置无人看守文创摊位,依靠诚信交易机制实现账目零误差 [3] - 全市每年推出400多个文明实践项目,包括"精彩365"等文化活动,覆盖城乡基层 [3] - 建成54处文明实践基地和家庭站,培育54名"中国好人"及458名"山东好人" [3] 城市文明建设 - 实施"德润东营"品牌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市民素质提升 [3] - 建立文化社区和书院作为文明实践"样板间",推动文明风尚全域覆盖 [3]
擦亮文明底色 厚植营商沃土 钟祥市吹响“双提升”冲锋号
中国发展网· 2025-06-09 16:17
文明创建与营商环境双轮驱动战略 - 钟祥市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文明创建与营商环境优化协同推进,市委书记张勇强调要将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1] - 确立"近悦远来"目标,通过文明城市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投资兴业热土 [1][4] 文明城市建设具体举措 - 建立违建治理全链条机制,包含巡查、举报、查处、监督环节,重点破解存量违建和严控增量问题 [2] - 实施市容市貌精治和交通秩序优化专项行动,构建数字化"防、治、控"一体化管理体系 [2] - 打造"15分钟文化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2] "莫愁+"营商环境品牌建设 - 从人文环境、要素保障、法治环境、干部作风四大维度系统升级营商环境 [3] - 人文环境方面要求干部转变"官本位"思维,建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服务意识 [3] - 要素保障推行"招落服一体化、解稳促全天候"机制,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 [3] - 法治环境创新"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推行"柔性执法"减少对企业干扰 [3] 典型示范与区域发展定位 - 会议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和个人,其经验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实践样本 [4] - 作为湖北县域经济重要板块,钟祥通过"软硬实力"双提升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4]
让文明之潮在江岛大地上澎湃永续——写在扬中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之际
镇江日报· 2025-05-25 07:55
城市文明建设成果 - 扬中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标志着城市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 - 4年间聚焦社区、街巷、农贸市场等场所实施民生工程,提升市民幸福感 [2] - 建立"党委带动、党员先动、党群联动"的创建机制,8000余名党员参与文明先锋队 [2] 社区治理创新 - 增设集中晾晒区、快递柜、停车线、充电桩等设施解决居民实际问题 [3] - 通过"自治+众筹"模式改造3300多个特色楼道,打造"家风家训墙""邻里会客室" [3] - 开展"户户访""文明积分制""星级楼道"评选等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3] 城市环境改善 - 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和"公厕革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3] - 建设口袋公园改善街角环境,提供文明窗口优质服务 [3] - 设立爱心驿站提供免费早餐、共享雨伞等便民服务 [3] 乡村文明建设 -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从"净"到"美"的转变 [3] - 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道德评议培育文明乡风 [3] - "党建+"治理模式促进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3] 长效机制建设 - 形成"组团式"创建工作法、"全警管交通"等创新机制 [4] - 建立市民观察团、大众评审团、"文明E探"志愿者等监督队伍 [4] - 推进"五提升五促进"行动和城市精品路段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