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链

搜索文档
5家企业以“聚变”之力重塑中国尼龙城产业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7-07 12:42
尼龙产业新城发展 - 河南省尼龙产业新城以5家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包括氢化学公司、尼龙科技公司、帘子布发展公司、普利材料公司和工程塑料公司 [2] - 氢化学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液氨和4亿立方米氢气的现代化工厂,自2023年2月投产以来为下游企业每年节约3-6亿元成本 [2] - 尼龙科技公司通过技改扩建实现综合产能260万吨/年,2024年销售收入超75亿元,产品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 [2]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尼龙科技公司建成国内首套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突破传统己二腈工艺限制,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 [3] - 工程塑料公司自主研发工业丝专用料、气囊丝专用料等多款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年产能达25万吨尼龙66切片 [4] - 帘子布发展公司开发600余种高端差异化产品,其尼龙66工业丝单根可承重12公斤,产品远销40多国 [3] 市场表现与增长 - 普利材料公司2024年前4个月销售收入达8.8亿元,同比增长31.7%,生产高性能差别化尼龙6切片 [4] - 帘子布发展公司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首位,成为拉动尼龙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3] - 产业协同效应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中国尼龙城,显著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5] 行业展会信息 - 2026年第十六届中国(郑州)塑料产业博览会将于3月27-29日在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9] - 该展会是国内大型橡塑行业展览会,定位为"成熟平台、规模更大、源头采集、影响全国" [10]
半导体订单落地,蓝晓科技2024年利润增速跑赢营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9:3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5.54亿元,同比增长2.62%,归属净利润7.87亿元,同比增长9.79%,净利润增幅跑赢营收增速 [1] - 基础业务收入达到24.5亿元,同比增长24.7%,占总营收的96.1% [3] - 海外销售收入6.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1%,显著高于国内业务增长 [8] 核心业务分析 - 吸附材料销售收入为19.9亿元,占比80.9%,装置销售收入为3.7亿元,占比15.1% [4] - 生命科学2024年销售收入为5.68亿元,同比增长28%,固相合成载体业务快速增长 [5][7] - 水处理与超纯化板块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同比增长34%,高端饮用水市场渗透率提升,超纯水领域放量 [5] - 化工与催化板块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同比上升42%,离子膜烧碱、多晶硅除硼等领域产销良好 [5] 细分领域增长 - 金属资源板块吸附材料销售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30%,金属镓、铀价格上涨,石煤提钒工艺流程优化 [4] - 离子交换类产品成功导入胰岛素临床二期项目,复合模式填料完成14价HPV疫苗的中试放大验证 [5] - 面板行业实现多条新建水线的全线供货,部分重点半导体企业已实现实质性订单落地 [5] 未来发展方向 - 保持基本仓业务稳定增长,保障西藏结则等大项目高质量交付和运行,全面落实国际化战略 [1] - 金属资源与生命科学仍将是重点方向,发挥"材料+工艺+装置"一体化解决方案综合技术优势 [7] - 西藏结则茶卡3300吨氢氧化锂产线在建项目有望建成西藏地区首个达标运行的工业化盐湖提锂项目 [7] - 生命科学业务产能加快扩产和升级,固相载体车间产能达120t,琼脂糖/葡聚糖车间产能达70000L,计划新建GMP高等级生产车间及独立生命科学园区 [7] - 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促进业务本地化发展 [8] 行业机遇 - 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饮用水、新能源、碳排放等新兴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需求新增量 [6] - 核电事业发展提升对高品质核级超纯水树脂的需求,半导体产业兴起创造电子级超纯水市场空间 [5] - GLP-1多肽类药物市场表现良好,带动固相合成载体业务增长 [7]
荣盛石化(002493):2024年年报点评:PX景气下行Q4业绩承压,新材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光大证券· 2025-04-29 16: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荣盛石化营收3265亿元同比+0.4%,归母净利润7.24亿元同比-37%,Q4单季营收813亿元同比-5.6%、环比-3.2%,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12.03亿元、环比-1.71亿元 [5] - 2024年Q4布伦特原油均价74美元/桶同比-11%、环比-6%,PX价差-3元/吨同比-1532元/吨、环比-663元/吨,PX景气度下滑致Q4业绩承压 [6] - 依托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公司加快布局下游化学新材料,2024年多个项目投产或试生产成功,新材料转型加速 [7] - 2022 - 2024年公司展开三期股份回购计划,回购股份5.53亿股占总股本5.46%,回购金额69.88亿元,2024年控股股东累计增持约16.93亿元,公司重视股东回报 [8] - 考虑炼化景气度和PX价差下滑,下调2025 - 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3(下调28%)/40.11(下调34%)/49.8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总股本101.26亿股,总市值829.28亿元,一年最低/最高股价7.71/11.60元,近3月换手率12.25% [1] 收益表现 - 1M相对收益-2.57%、绝对收益-5.46%,3M相对收益-7.81%、绝对收益-8.33%,1Y相对收益-33.37%、绝对收益-29.20% [4] 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25,112|326,475|340,208|354,698|369,992| |营业收入增长率|12.46%|0.42%|4.21%|4.26%|4.31%| |净利润(百万元)|1,158|724|2,823|4,011|4,980| |净利润增长率|-65.33%|-37.44%|289.70%|42.06%|24.17%| |EPS(元)|0.11|0.07|0.28|0.40|0.49| |ROE(归属母公司)(摊薄)|2.61%|1.65%|6.18%|8.41%|9.95%| |P/E|72|114|29|21|17| |P/B|1.9|1.9|1.8|1.7|1.6| [10]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利润表 - 2025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340,208、354,698、369,992百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823、4,011、4,980百万元等 [11] 现金流量表 - 2025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28,233、31,173、33,743百万元等 [11] 资产负债表 - 2025 - 2027E总资产分别为394,836、410,734、425,634百万元,总负债分别为296,801、309,300、320,396百万元等 [12] 主要指标 盈利能力 - 2025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12.0%、12.3%、12.4%,ROE(摊薄)分别为6.2%、8.4%、9.9%等 [13] 偿债能力 - 2025 - 2027E资产负债率均为75%,流动比率分别为0.49、0.50、0.52等 [13] 费用率 - 2025 - 2027E销售费用率均为0.06%,管理费用率均为0.30%等 [14] 每股指标 - 2025 - 2027E每股红利分别为0.20、0.25、0.30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2.79、3.08、3.33元等 [14] 估值指标 - 2025 - 2027E PE分别为29、21、17,PB分别为1.8、1.7、1.6等 [14]
加快推动江苏纳米材料产业链现代化
新华日报· 2025-04-29 05:38
行业政策导向 -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强化应用领域支持和引导 [1] - 纳米材料是新材料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前沿方向之一 [1] - 江苏应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锻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链条纳米材料产业集群 [1] 行业发展挑战 - 纳米材料制备存在技术设备门槛高、工艺参数控制难等痛点,传统试错式开发周期长、转化率低 [2] - 产业投资呈现"点状支持"特征,资金分配聚焦单一项目或环节,尚未形成联动效应 [2] - 创新资源区域集聚明显、学科壁垒制约原始创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动力不足 [2] - 通用基础原材料缺少标准化"设计—制造—评价"共享数据库,多数企业陷入"技术引进—代工生产"低水平循环 [2] 产业发展策略 建链机制 -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全省纳米材料产业主题基金支持范围和力度,对进口关键生产设备给予税收优惠 [3] - 建立"实验—中试—应用推广"一体化的研发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新材料定制开发、中试工程、产线设计等研发服务 [3] - 发展"理性设计—高效实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新型材料研发模式,缩短材料筛选与开发周期 [3] 补链机制 - 实施"链长制"投资模式,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设立"链长基金",按产业链关键环节分配资金 [4] -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按季度对产业链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动态调整资金分配比例 [4] - 对重点企业、项目、园区实行领导干部包联服务全覆盖,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4] 强链机制 - 组建纳米制造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形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5] - 加快建设苏南苏北纳米产业协同平台,在苏北建设纳米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5] - 推动"纳米+"赋能传统材料产业,对现有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技术赋能与高值化利用 [5][6] 延链机制 - 强化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推动孤立专利技术向系列专利技术转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6] -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育创新人才 [6] - 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