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车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都市车界|新势力造车不能以车主生命为代价试错
齐鲁晚报· 2025-10-15 16:01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追求性能跃进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被忽视的安全隐忧,行业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技术创新应服务于生命保障 [1][10][11]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安全风险 - 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存在无法正常弹出的风险,导致救援受阻,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 [2] - 电控门锁在极端碰撞下存在三重失效风险:碰撞信号传输失败、电源线路中断或电子模块受损 [2] - 小米SU7系列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机械备份拉手设在车门下方储物格内前部,紧急情况下外部救援人员难以快速找到 [2] 加速性能与安全标准错配 - 小米SU7等新能源车型强调强劲加速性能(如Ultra版1.98秒破百),但对驾驶员技能要求更高,普通车主可能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3] - 性能跃进需要更严苛的安全标准匹配,包括电池系统防护、车身结构强度和制动可靠性,若安全性滞后则可能构成风险 [3] - 小米35岁以下用户占比68%,其中女性车主达41%,而中国车市30岁及以下用户仅占20%,年轻用户可能低估加速性能的风险 [3] 智能驾驶技术滥用与认知误区 - 车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系统,误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且处于NOA状态,但AEB功能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 [6] - 电商平台公开售卖“智驾神器”,通过欺骗驾驶员监控系统使系统误判驾驶员在操控,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6] - 车企在宣传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用夸张营销误导消费者,导致车主对系统产生过度信任 [8] 驾驶素质与车辆特性错配 - 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能量回收和单踏板模式等技术大幅改变驾驶习惯,但车主缺乏足够认知和适应能力 [5][7] - 小米仅通过“前300公里限制动力输出”的新手模式驯化性能,而保时捷要求购买GT2 RS的车主必须参加赛道培训,软限制对习惯手游操作的Z世代可能形同虚设 [4] - 单踏板模式需要驾驶员重新适应能量回收与制动配合,若操作不当易引发追尾事故,车企在销售中过度强调“简单易用”却忽视安全教育 [7] 行业政策与安全要求强化 - 工业和信息化部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全面强化车企智能化、网联化生产准入安全要求,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等能力 [8] - 新规旨在解决智能化、网联化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并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 [8] - 为顺应电动化发展趋势,新规合并了新能源汽车准入审查要求,并针对性优化部分研发能力要求以减轻企业负担 [9]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你追求的豪华能阻挡多少撞击
36氪· 2025-08-13 17:21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现状 - 新能源汽车销量创新高但安全问题频发 2025年上半年累计零售546.8万辆[3] 但转向系统故障、断轴、自燃等质量安全问题持续引发舆情[1][4][8][10] - 典型安全问题包括高速行驶中方向盘锁死[4]、城市道路行驶中断轴[8]、静止状态下自燃[10] 以及续航虚标问题(车质网显示2025年相关投诉达948起)[10]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误判风险 包括自动并线时误判前车导致碰撞、未识别护栏加速超车等案例[12] 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市场数据 -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0万辆 其中纯电(BEV)74.7万辆 插电混动(PHEV)32.7万辆 增程式(EREV)12.6万辆[4] - 上半年累计产量645.7万辆 同比增长38.7% 零售端累计546.8万辆 同比增长33.3%[4] - 纯电车型占比最高 6月零售66.1万辆 插电混动33.4万辆 增程式11.6万辆[4] 车辆安全技术缺陷成因 - 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采用廉价材料 如关键部位钢材强度降低、防撞梁改用铝合金、缩短前悬压缩吸能空间[13][14][16] - 悬架系统存在减配现象 原本应采用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钢的部件被替换为铸铁件或小厂劣质控制臂[18] - 电池安全存在隐患 中低配车型采用二三线供应商电池 其安全管理技术与头部厂商存在差距[18] - 智能驾驶宣传存在过度承诺 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导致用户过度依赖[18] 消费者购车行为分析 - 消费者购车时更关注显性参数如续航里程(700公里)、加速性能(零百加速4秒)、大屏配置等[20][22][23] - 对车身结构强度、电池防护、制动距离等安全指标认知不足 部分消费者认为"新出的高科技车肯定更安全"[23][25] - 销售话术侧重智能功能宣传 消费者缺乏专业渠道了解白车身钢材强度(如高强度钢占比60%以上为佳)、安全气囊布局等核心安全指标[25] 行业安全改进方向 - 专业评测机构开展多维安全评级 涵盖智能行车、智能安全、智能泊车等维度(例如智己LS7在智能安全项获满分10分)[26] - 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装车量大但事故率低的电池品牌 并查阅第三方安全评级报告及真实车主反馈[25][26] - 车企需加强车身骨架、电池包等核心部件质量投入 而非仅聚焦可见配置的升级[26]
别克的新能源反击,从新别克纯电E5开始
北京商报· 2025-06-22 11:29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68.7%,主流合资品牌仅4.3%,差距显著[1] - 日系品牌开始抢占15万元级新能源市场,别克通过新E5发起反击,定价14.99万-16.99万元并采用"一口价"模式[1] - 新别克E5通过47项改进升级及提前满足新国标电池安全标准,瞄准燃油车置换群体[1] 新能源车安全标准与行业现状 - 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70%与电池热失控相关[3] - 7月1日将实施"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GB38031-2025,要求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3][6] - 部分车企盲目堆叠科技配置(如冰箱/彩电)而忽视安全属性,年轻购车群体(占比超55%)对安全性关注度提升[3] 别克E5的安全技术突破 - 老款E5累计行驶10亿公里零自燃,碰撞后也无自燃记录[4] - 新E5采用奥特能2.0平台,电芯通过145项/整包37项安全测试,远超行业标准[6] - 首创3D防拉弧"盔甲":电芯顶部耐1000℃材料+侧面高分子聚合板,实现热失控无蔓延[9] - 电池包满足IP68/IP6K9K防护等级,支持15年耐腐蚀,事故中2毫秒高压断电[9] - 承诺首任车主三电终身质保,若一年内因三电自燃报废则1:1赔付新车[10] 产品力升级与市场定位 - 车身尺寸达4892×1905×1683mm,轴距2954mm,定位15万级中大型SUV[11] - 全车皮质软包覆面积提升至64%,后排靠背可调至27°"黄金仰角"[13] - 搭载22分贝静音技术(5mm双层玻璃+声学包裹),30英寸6K屏升级V5.0系统支持CarPlay iOS26[13][14] - AI语音引擎支持25秒内连续执行10条指令,多音区识别率提升[14] 战略意义 - 新E5以安全冗余+用户导向改进(47项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11] - 通过满足新国标+超标准测试(如50℃高温/100%电量热扩散测试),树立合资品牌新能源标杆[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