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人机黑飞
icon
搜索文档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黑客违法犯罪
央视网· 2025-09-01 10:31
无人机行业监管动态 - 公安部持续高压打击无人机非法破解行为 全面遏制"黑飞"活动扩散蔓延 [1] - 全国公安网安部门2024年累计公布3起典型黑客违法犯罪案例 涉及浙江 山东 四川等多地 [1][2] 非法破解案件详情 - 浙江衢州陈某强案:2020年2月起非法提供禁飞破解服务 累计破解无人机200余台 非法获利10万余元 查获作案电脑1台及无人机10余台 [1] - 山东临沂张某玲案:2023年1月起利用非法程序破坏飞行控制系统 破解无人机10余台 非法获利6000余元 [1] - 四川成都陈某平案:2023年9月起通过谎报无人机丢失获取新机 破解被锁飞行控制系统后销售 累计破解5台 非法获利3万余元 [2] 无人机控制系统特性 - 正规企业生产无人机自带飞行控制系统 均设有特定区域禁飞及飞行高度限制 [2] - 解除禁飞限高等服务被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行为 可能对国家安全及公共安全造成侵害 [2]
上海警方通报
中国基金报· 2025-08-31 10:53
事件概述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发生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 导致大楼防水层受损 三名涉事人员被行政处罚[1][2] - 事件发生于2025年8月25日 涉事无人机在陆家嘴地区违反飞行规则飞行[1] - 两架无人机在400多米高的大厦顶部风洞处对撞坠毁 造成96层平台防水层穿孔破裂[2] 事故历史记录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自2016年首次发生无人机坠机事故后 累计记录在册事故达95起[2] - 2017年4月12日发生严重撞击事件 无人机撞击98层风洞幕墙导致97层玻璃采光顶碎裂[2] - 超七成事故集中于近三年 2023年35次 2024年19次 2025年前8个月已达17次[3] 运营方回应 - 大厦运营方强烈谴责无人机黑飞行为 并已就此次事件报警处理[2] - 运营方表示事后追责震慑作用有限 多数事故均为黑飞[2] - 事故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 但给大楼带来严重物损[2] 监管措施 - 警方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对违规飞行进行处罚[1] - 警方强调将严格监管 对违规飞行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1] - 飞行爱好者需严格遵守飞行规定 履行安全责任[1]
上海警方通报
中国基金报· 2025-08-29 13:58
事件概述 - 2025年8月25日三名无人机飞行爱好者因违规飞行导致上海陆家嘴地区楼宇屋顶防水层受损并受到行政处罚 [1] - 两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部风洞处对撞坠毁造成96层平台防水层穿孔破裂 [3][4] - 自2016年首次事故以来该大厦已记录95起无人机坠机事故其中近三年事故占比超70% [4] 事故趋势分析 - 2023年发生35次坠落事件2024年19次2025年前8个月已达17次显示事故频率持续高企 [4] - 2016年11月至2025年8月期间超过70%的坠落事件集中发生在最近三年 [4] - 无人机使用门槛降低与事故率上升呈现正相关关系 [4] 财产损失情况 - 2017年4月12日无人机撞击导致98层风洞幕墙损毁97层玻璃采光顶碎裂并破坏建筑防水结构 [4] - 累计95起事故造成大楼严重物损但未导致地面人员伤亡 [4] - 无人机翼轴倒插进屋面防水层造成地面穿孔破裂需进行专项维修 [4] 监管应对措施 - 警方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对违规飞行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1] - 运营方对黑飞行为表达强烈谴责并坚持每起事故报警处理 [3][4] - 事后追责机制对违规飞手的震慑作用有限需加强事前监管 [4]
400米高空两架无人机对撞!上海环球金融中心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08:25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官方微博8月28日晚发布消息称,2025年8月25日,霍某某(女61岁)徐某某(男55岁)裴某 某(男30岁)3人系无人机飞行爱好者,该日操控无人机在陆家嘴地区违反飞行规则飞行并造成一楼宇屋顶防水层 一定程度的受损,违反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警方依法对三人进行了行政处罚,此前警方还多 次处理过类似事件。 警方提醒:无人机航拍近年来成了许多市民的兴趣爱好,但飞行爱好者也要严格遵守相关飞行规定,切实履行安全 责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和物损失。警方将严格监管,对违规飞行行为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安全。 另据北京日报,8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设净空限制区的通告》显示,自8月29日零时起至9月3日24时 止,将大兴、顺义、房山、平谷、怀柔、密云、延庆这7个区的行政区域增设为净空限制区。在增设的净空限制区 内,禁止升放一切未经批准的无人机、穿越机以及风筝、气球、孔明灯等影响飞行安全的物体。 7月15日,北京市政府就发布过通告,将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昌平、门头沟9个区的行 政区域设置为净空限制区。 东方网·纵相新闻8月28日报道,这两天两架无人机在上海 ...
400米高空 两架无人机对撞!上海地标环球金融中心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 运营方已报警!9年95起事故 这里成“黑飞”重灾区
中国基金报· 2025-08-29 00:34
事件概述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发生两架无人机在400多米顶部风洞处对撞事故 造成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 [1] - 事故发生于8月24日 涉事无人机系"黑飞" 运营方已报警并移交警方处理 [1] - 该大厦自2016年以来记录在册的无人机坠机事故已达95起 其中2023年35次 2024年19次 今年前8个月达17次 [1][2] 行业监管现状 - 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份额达70% 但"黑飞"行为频发 [3]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明确界定三种"黑飞"情形:无照飞行/未实名登记飞行/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 [3][4][5] - 无人机飞行需通过随申办申报 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20米 [2] - 国家划设八大禁飞区域包括:真高120米以上空域/机场周边/军事区域/核设施区域/关键基础设施周边等 [6][7] 技术安全要求 - 无人机需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办理实名登记 [5] - 飞行活动需提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报备 [5] - 夜间飞行需开启警示灯 禁止饮酒操控/恶劣天气飞行/人员密集区域飞行 [5] 法律后果 - "黑飞"行为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未造成严重后果处3-10年有期徒刑 造成重大损失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 [3] - 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或妨害公务最高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3]
400米高空,两架无人机对撞!上海地标环球金融中心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运营方已报警!9年95起事故,这里成“黑飞”重灾区
中国基金报· 2025-08-28 22:55
无人机黑飞事件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发生两架无人机在400多米顶部风洞处对撞事故 造成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穿孔破裂 [2] - 自2016年以来该大厦已记录95起无人机坠机事故 其中2023年35次 2024年前8个月17次 超七成事故集中于近三年 [2][3] - 2017年4月一架无人机撞击98层风洞幕墙 导致97层玻璃采光顶碎裂并破坏建筑防水结构 [2] 无人机监管现状与法律风险 - 上海小陆家嘴地区在飞行软件中列为加强警示区而非禁飞区 无人机飞行需通过随申办申报且高度不得超过120米 [3] - 黑飞行为涉嫌违法 若导致航班延误 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或死刑 [4][5]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施行 明确无照飞行 未实名登记 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等均属黑飞情形 [5][6] 无人机飞行规范要求 - 无人机需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实名登记 并通过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飞行许可 [8] - 禁止在饮酒后 不适宜天气 人员密集场所上空飞行 不得利用无人机从事窥探偷拍等侵犯隐私活动 [9] - 真高120米以上空域 机场周边 军事区域 核设施区域 重要基础设施周边等八大区域被划设为管制空域 未经批准不得飞行 [11][12] 中国无人机行业规模 - 2023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份额达70% [5]
400米高空,两架无人机对撞!上海地标环球金融中心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运营方已报警!9年95起事故,这里成“黑飞”重灾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6:33
事件概述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发生两架无人机在400多米顶部风洞处对撞事故 造成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1][5] - 事故发生于8月24日 无人机系黑飞 残骸已交由警方处理[5] - 该大厦自2016年以来记录在册无人机坠机事故达95起 其中2023年35次 2024年19次 今年前8个月已达17次[7][10] 行业监管现状 - 上海小陆家嘴地区在飞行软件上被列为加强警示区而非禁飞区[11] - 无人机飞行需通过随申办申报 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20米[11] - 2024年1月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四种黑飞情形:无照飞行 未实名登记飞行 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 模型航空器在划定空域外飞行[17][18] 技术安全要求 - 运营方呼吁强制无人机配备电子围栏及避障系统[14] - 夜间飞行需开启警示灯 禁止饮酒后操作 禁止在人员密集区域及不适宜天气飞行[19] - 禁止利用无人机从事窥探偷拍等侵犯隐私活动[19] 空域管理规范 - 国家划设八大禁飞区域包括:机场周边 国境线 军事区域 危险品仓储区 关键基础设施 电磁敏感设施 文物保护区及其他管制空域[20] - 管制空域具体范围由市级以上政府公布 未经批准不得飞行[21] 法律责任界定 - 黑飞行为可能导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未造成严重后果处3-10年有期徒刑 造成重大损失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15] - 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或妨害公务最高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15]
天空不是法外之地 任性飞,不中!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1
低空经济与无人机监管政策 -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无人机"黑飞"行为增列为妨害公共安全情形,设定5-15日行政拘留处罚标准,2026年1月1日施行 [3][11]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实施,首次系统性规定无人机飞行审批、空域管理及安全规范 [10][11] - 管制空域包括真高120米以上区域、机场周边、军事禁区等,未经批准禁止飞行;适飞空域允许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自由飞行但需遵守视距内操作规则 [6][20] 无人机行业现状与"黑飞"乱象 - 消费级无人机价格降至千元门槛,农林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应用普及,但未登记/未审批飞行问题突出 [6][8] - 2024年天津滨海机场因"黑飞"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影响数千旅客,大理景区违规飞行者被行政拘留10日 [4][6] - 技术漏洞包括自行组装无人机规避电子围栏、破解厂商限飞系统,部分飞控板改装套件可轻易获取 [8] 监管技术与机制建设 - 河南等多地公安机关组建警务航空队,配备反制设备执行监测与干扰任务,2024年7月卫辉市案例显示可快速响应违规飞行 [12][13] - 当前反制技术存在局限性,需结合AI、北斗、5G-A构建智能管控网络,强化电子干扰与侦察能力 [16] - 部门协同不足问题凸显,民航/公安/工信数据未打通,需建立低空飞行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15] 地方监管经验与行业规范 - 深圳禁止销售不合规无人机及破解改装行为,浙江明确遇险上报流程,四川实行空域分类管理(管控/报备/自飞) [17][18][19] - 无人机操作需实名登记,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飞手须持证,微型/轻型仅需掌握操作规范 [6][22] - 厂商内置电子围栏限制禁飞区操作,但部分产品存在技术漏洞需升级防护 [7][8]
从天而降,杀伤力堪比锋刃!如何消除这个“空中隐患”?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0:44
行业监管框架 - 无人机根据运行风险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大型五类 其中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在真高12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通常无须申请飞行许可[4] - 管制空域包括机场、军事禁区、重要基础设施及真高120米以上空域 飞行需事先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批准[5] - 部分地区实施差异化适飞政策 如遇大型活动或景区保护需求时可发布限时全域禁飞规定(例如河南洛邑古城2025年4月25日严禁私自飞行)[5]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无人机注册量达217.7万架 较上年底增长98.5%[4] - 注册用户总数161.9万个 其中个人用户占比93.9%(152.1万个)[4] 安全隐患焦点 - 当前最大安全隐患源于"黑飞"行为 包括未实名登记、未办理飞行许可及在禁飞区擅自操作[5] - 无人机桨叶具有高危险性 高速旋转时可造成严重伤害(案例显示撞击可导致指甲脱落、肌腱断裂及需缝合六七针的伤口)[1][2] 法律责任体系 - 操作不当致人受伤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6] - 管制空域违规飞行面临行政处罚:轻则500元以下罚款 重则没收无人机并处1000-10000元罚款 严重后果可能追究刑事责任[6] - 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将"黑飞"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为执法提供微观工具[7] 维权与证据保全 - 事故后需保留肇事无人机序列号(SN码)和实名登记二维码 并拍摄现场环境与伤情[7] - 可通过警方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查询实名登记信息 协商不成可提起民事诉讼[7] - 飞手逃离行为虽无明确法律界定 但可作为证明主观恶性的证据[7] 管理建议方向 - 需在人员密集区域实施分时段、分区域的日常管理强化措施[8] - 从根本上杜绝"黑飞"需飞手持证上岗并提升法规认知 共同维护公共安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