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力即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从《纽约客》的担忧谈起:AI不是平庸的推手,而是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
36氪· 2025-07-16 17:49
AI对创作行业的影响 - AI的高效内容生成能力可能引发"平庸化的革命",改变写作方式并导致语言表达和原创思维的同质化 [1] - 技术发展史上,每次颠覆性技术出现都会引发对人类心智影响的担忧,如文字、印刷术、电视和互联网 [4] - 历史上的技术悲观预言均未实现,人类在技术推动下实现了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跃迁 [5] AI的社会赋能效应 - AI弥合了知识与工具的鸿沟,将写作、绘画等稀缺能力以极低成本向全社会供给 [7] - 在多模态创作领域,AI显著降低专业绘画和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普通人通过prompt即可实现专业水准创作 [8] - AI正在将智能转化为"智力即服务"(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成为可随时调用的社会资源 [8] AI对创作生态的变革 - AI设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高位基线",整体抬高社会智力水位,可能引发积极的"审美内卷" [9] - 民间创作生态充满活力,用户通过AI工具创作的作品已超越官方版本,如网友自制的《流浪地球3》概念预告片获导演认可 [10] - 文生视频技术两年内从粗糙生成发展到以假乱真,为普通创作者提供更大空间 [10]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 AI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人与AI的关系是协作而非简单使用 [13] - 理想的人机关系是人主导合作,AI作为信息处理器提供可能性,人类负责筛选、甄别和深化 [14] - 通过调整参数如温度(temperature),AI可输出不同风格内容,人与AI的关系类似指挥与乐队 [15] 人类价值的重新定位 - 生成式AI带来价值范式转移,从"执行力"转向"判断力",人类核心竞争力转向提出"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16] - 人类需保持主体性,包括独立判断力、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避免被AI支配 [15] - AI发展需在可信、可控、普惠的路标指引下,确保福祉惠及每个人 [16]
从《纽约客》的担忧谈起:AI不是平庸的推手,而是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
腾讯研究院· 2025-07-16 15:54
AI对写作与创作的影响 - 《纽约客》文章核心观点认为AI的高效内容生成能力可能催生"平庸化的革命",导致语言表达和原创思维同质化[1] - 历史视角显示类似技术担忧从未实现,如苏格拉底对文字的忧虑、印刷术引发的信息过载担忧等,但人类文明仍在技术推动下进步[4] - 技术决定论高估了技术的单向塑造力,低估了社会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人类设定目标与深度创造的本能并未因技术消减[5] 社会视角下的AI价值 - 精英视角的"平庸"可能是其他群体追求的"合格",AI帮助职场人士简化文书工作、协助老年人记录回忆,存在认知错位[6][7] - AI弥合知识与工具鸿沟,将写作、绘画等稀缺能力以低成本供给全社会,例如帮助用户整理零散想法成结构化日记[11] - 多模态创作领域AI显著降低门槛,文生图/视频功能使普通人几秒内实现专业级创作,激发亿级用户潜力[12] AI驱动的社会智力提升 - AI推动"智力即服务"时代,智能成为可调用的社会资源,为精英群体提供认知边界拓展与专业能力辅助[13] - 社会整体智力水位抬高引发"审美内卷",公众对内容质量要求提升倒逼专业创作者追求更高水平作品[14] - 民间创作生态活力显现,如网友用AI工具制作的《流浪地球3》概念片获导演认可,成本效率优势冲击传统创作模式[14]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 AI内容生产力惊人,每14天可输出相当于人类全部印刷作品的内容量,但需警惕假新闻等信息滥用问题[18] - 理想人机关系应以人为主导,人类负责问题定义与价值判断,AI执行信息处理,二者协作激发非平庸视角[19] - AI参数可调性使其输出风格多样化,人类需保持主体性,强化批判思维与审美能力以避免思维惰性[20] 技术演进与价值重构 - 文生视频技术两年内从粗糙到以假乱真,持续降低创作门槛并扩大普通人创作空间[15] - AI筛选机制通过抬高基础门槛激发高层次创造力,非原创性敌人而是创新催化剂[16] - 执行力价值下降推动人类转向判断力竞争,核心竞争力转向问题定义与价值洞察[21]
万字解读“智能+”:加什么,怎么加?
36氪· 2025-06-25 10:35
智能+产业升级核心观点 - 智能+不仅是技术嫁接,更是认知革命和生态重构,本质是为千行百业植入新时代基因 [1] - 中国智能经济处于爆发前夜,需解决"加什么"和"怎么加"两大关键问题才能迎来产业升级奇点 [1] - 智能+将推动决策模式从人类经验主导升级为人机协同,重构决策链条 [3] - 大模型能力分四波演进:对话→编程→深度推理→空间智能,每波都催生新应用场景 [4] - 行业落地需客观看待AI边界,采用大小模型协同策略实现经济高效 [5] 加什么 新认知 - 企业普遍存在AI变革动力与FOMO心理,但需避免期望过高导致的落差 [2] - 医疗领域AI可实现5秒快速病情应答,将医生从机械工作中解放 [12] - 金融场景大模型可预判趋势但难实战,需人机协作平衡 [5] 新数据 - 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是大模型落地关键,需破解数据流动、暗数据挖掘和正反馈三大难题 [6] - LexisNexis通过RAG 2.0技术串联数千万合约范本,打破法律数据孤岛 [7] - 梅奥诊所医疗平台整合530万患者40年临床数据,采用同态加密保护隐私 [7] - Epic利用GPT-4自动提炼病历关键信息,亚马逊用大模型分析用户评论生成购买摘要 [8] - GitHub Copilot通过持续交互形成编程建议的正反馈机制 [9] 新技术 - 技术协同体系包括核心使能技术、数据层支撑技术和连接层技术 [10] - 一汽丰田客服机器人采用大模型+RAG技术,独立解决率从37%提升至84% [11][12] - 迈瑞医疗重症大模型结合知识图谱,将医生应答速度提升至5秒 [12] - 微软365 Copilot可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和报告,体现AI从工具向智能体演进 [13] - 巴西Hemominas血库聊天机器人每年挽救50万人生命 [13] 怎么加 云上智能 - 云端大模型调用价格已降至处理百万字《红楼梦》仅需几毛钱 [14] - 国内大模型API价格仅为国外同规格5%-20%,部分毛利率为负 [14] - 云模型支持动态更新和版本热切换,优于私有化部署 [15] 数字信任 - 新时代数字信任需基于SLA量化指标而非传统关系网络 [16] - 需建立算法透明审计、漏洞披露补偿、应急响应等五大支撑机制 [17] π型人才 - 微软通过"百日AI挑战"等机制培养横跨技术与业务的π型人才 [18] - 摩根士丹利采用"顾问+AI工程师"双组队机制,每天替代上万资料查询 [20] - 中兴通讯组建行业特战队,实现AI方案端到端交付 [20] 全员参与 - 需建立AI应用竞赛、积分奖励等机制推动基层参与 [23] - 沃尔玛通过去中心化技术嵌入模式,库存周转率从8.0提升至10.5 [25] - Spotify采用Squad制架构,实现AI推荐系统快速迭代 [27] 机制重构 - 沃尔玛将创新决策权下沉至一线,AI补货系统灰度测试快速上线 [25] - 组织重构核心是改写问题定义、决策权和反馈闭环的逻辑 [24] - 智能+时代组织需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28] 智力即服务新范式 - 未来将形成智力即服务新形态,通过Token用量衡量智能水平 [29] - C端将出现个性化软件和家庭机器人,B端将普及数字员工和场景化软件 [32] - 智能+发展类似竹子生长,需长期基础建设才能迎来爆发 [35][37]
万字解读“智能+”:加什么,怎么加?
腾讯研究院· 2025-06-24 15:57
大模型浪潮与智能+转型 核心观点 - 全球正处技术范式颠覆临界点,"智能+"不仅是技术嫁接,更是认知革命与生态重构,需植入新基因推动产业升级[1] - 中国智能经济爆发前夜,需解决"加什么"(新认知/数据/技术)与"怎么加"(云智能/数字信任/人才/机制)两大核心问题[1] 加什么 +新认知 - 企业普遍存在AI变革动力与FOMO心理,但易陷入"高期望-低效果"落差,需平衡短期热情与长期耐心[3] - 人机协作重构决策链条:人类聚焦战略层(价值观/复杂问题定义),AI执行战术层(数据挖掘/方案生成),如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4] - 大模型能力分阶段解锁:从对话(ChatGPT)、编程(Claude 3.5)到推理(OpenAI o1),未来将向空间智能/物理AI演进[5][6] +新数据 - 高质量行业数据是大模型落地关键,需破解数据孤岛(LexisNexis通过RAG 2.0整合数千万合约)、挖掘暗数据(Epic用GPT-4提炼病历)、构建数据飞轮(GitHub Copilot持续反馈优化)[7][8][9][10] - 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超80%,医疗巨头梅奥诊所建立加密医疗数据平台,涵盖6.44亿临床笔记、12亿实验室数据[8] +新技术 - 技术协同体系:大模型为核心,结合边缘计算/联邦学习/5G等,实现从工具到智能体伙伴的转变[11] - 知识引擎应用显著:一汽丰田客服机器人解决率从37%提升至84%,迈瑞医疗重症模型将医生应答速度缩短至5秒[12] - 智能体经济崛起:微软365 Copilot生成会议纪要、巴西血库Agent年救50万人、AES能源审计成本降99%[13][14] 怎么加 云上智能 - 云端大模型调用价格降至"云服务电价"水平,国内模型价格仅为国外5%-20%,百万Token处理成本低至几毛钱[16] - 云服务支持动态更新与版本热切换,中国大模型+云融合构建全球竞争力基础设施[17] 数字信任 - 新时代信任机制需基于SLA量化指标(稳定性/准确性/响应时间),取代传统关系网络信任[18][19] - 支撑机制包括算法透明审计、漏洞披露补偿、应急响应制度及第三方信任背书体系[20] π型人才 - 横跨技术与业务的π型人才是关键,微软通过"岗位嵌套式训练"让销售团队掌握Prompt设计,摩根士丹利采用"顾问+AI工程师"双组队机制[21][22] - 医疗行业医生参与AI模型研发使肝结节诊断准确率达93.5%,中兴通讯组建行业特战队实现端到端交付[22][23] 全员参与 - 需避免"高层热基层冷",通过AI竞赛/低代码培训/积分制激励推动一线创新,如RPA简化流程、Agent优化客服[24][25] 机制重构 - 沃尔玛将工程师嵌入业务线,库存周转率从8.0提升至10.5;Spotify的Squad制实现AI推荐快速迭代[27][29] - 组织需从"线性计划"转向"数据驱动+一线决策",构建适应AI不确定性的制度韧性[30] 智力即服务新范式 - 未来经济将衡量"用词量(Token)",智力服务按需调用,C端出现个性化Agent组合,B端衍生数字员工与场景化软件[33][35] - 产业升级类比竹子生长,需认知革命+云地基+新机制,待数据飞轮/云算力/人才协同后实现"竹林破土"[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