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安全

搜索文档
比亚迪王传福:先把安全搞好
第一财经· 2025-06-06 11:44
智能驾驶安全 - 公司董事长强调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第一目标,智能驾驶需弥补人类驾驶不足,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保险赔付率 [1] -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首要保证安全,现阶段将安全置于高位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1] - 公司与同行共同努力将安全提升至第一位 [1] 人机驾驶差异 - 机器在计算和反应速度方面显著优于人类,电子反应可达微秒级别 [1] - 人类仅有双眼视觉而车辆具备多方位感知能力,相当于拥有几十个"眼睛" [1] 智能驾驶优势 - 全球每年发生上百万起汽车车祸,智能驾驶可降低事故概率提升消费者体验 [2] - 即使小剐蹭事故减少也能显著改善用户体验,避免保险理赔时间损耗 [2] - 通过提升机器反应速度和传感器性能可弥补人类驾驶缺陷 [2] 具体应用场景 - 自动泊车等低速场景中机器表现优于人类,且事故风险较低 [2]
岚图汽车CEO卢放:以用户为中心迈向全球智能化高端品牌新征程
证券日报· 2025-04-28 00:37
品牌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用户型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满足出行需求 [2] - 品牌战略聚焦全球智能化高端品牌,依托东风集团50余年造车底蕴及全球战略资源 [2] - 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豪华品牌第一梯队,以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赢得全球消费者信赖 [2] 服务与市场布局 - 发布新服务品牌"岚图服务VOYAHSERVICE",强调全旅程服务及用户需求优先 [3] - 已进入40多个海外市场,获得38项国际认证(包括欧盟整车型式认证),验证产品品质与品牌实力 [3] - 计划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保持开放进取态度应对变化 [3] 技术创新与行业趋势 - 关注智能驾驶安全,与华为等企业合作提升感知、决策、执行等整体能力 [3] - 发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推动整车智能化升级,提升安全与智慧出行体验 [3] -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显著,公司持乐观态度并倡导开放学习以应对全球挑战 [4]
遇难者母亲和雷军的评论区
凤凰网财经· 2025-04-04 21:03
小米SU7事故事件核心观点 - 3月29日晚发生涉及小米SU7的致命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3] - 事故涉及小米NOA智能驾驶系统,从驾驶员接管到发生碰撞仅2秒[3] - 遇难者家属质疑车辆安全性,包括车门无法打开等问题[3][6] - 小米公司迅速成立专项调查组配合警方调查[3] - 雷军4月1日晚首次发声,承诺不回避问题并回应社会关切[4] 事故时间线与各方反应 - 3月29日事故发生后,网络流传现场视频和图片[3] - 4月1日小米客服确认成立调查组,但未透露事故细节[3] - 同日小米官方声明提及NOA系统及2秒接管时间[3] - 遇难者母亲发声称未获小米联系,并回应网络质疑[3][6] - 小米声明尚未接触事故车,无法确认车辆状况细节[3] 社交媒体舆论分析 雷军微博评论特征 - 获得127万点赞,3万评论,1.6万转发[8] - 高热度评论多支持雷军态度,如"雷总有担当"获8.3万赞[8] - 部分评论认为事故责任不应直接归咎车企[10] - 有用户指出"97km/h撞水泥墩任何车都难保安全"[13] - 整体舆论偏向理性等待调查结果[9][12] 遇难者母亲微博评论特征 - 多数评论质疑家属直接找车企而非保险公司的做法[47][48] - 大量用户指出驾驶员夜间高速使用辅助驾驶的责任[47][50] - 部分评论质疑家属关于车辆归属说法的前后矛盾[48][51] - 有用户认为家属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获取赔偿[56][58] - 少量评论表达对逝者同情但呼吁等待调查结果[50][55] 智能驾驶安全讨论 - 事故引发对NOA系统安全性的广泛关注[3] - 用户讨论夜间高速使用辅助驾驶的风险[33][38] - 有建议车企应限制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智驾功能[33] - 关于2秒接管时间是否足够的专业讨论[3][26] - 行业关注新势力车企对安全事故的应对方式[4][14] 企业危机处理观察 - 小米采取主动回应策略,高管直接发声[4] - 公司强调配合警方调查的合规性[3][12] - 通过官方渠道持续更新调查进展[3][6] - 设置评论门槛控制舆论发酵[69] - 最终与三位遇难者家属建立直接沟通[73]
小米SU7爆燃,再遭信任考验
格隆汇APP· 2025-04-01 19:01
小米SU7事故及行业影响 - 小米SU7在高速发生严重事故导致3人身亡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而非自动驾驶 [2][5] - 事故发生时车速达97km/h 系统多次报警提示司机分心但未能避免碰撞 [7] - 事故引发资本市场剧烈反应 小米股价单日跌超5% 市值蒸发700亿港元 近半个月累计下跌20% [9][11] 辅助驾驶技术争议 - 纯视觉方案NOA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存疑 未搭载激光雷达可能影响响应速度 [6] - 行业普遍存在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混淆问题 导致用户过度信任系统功能 [38] -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中L1/L2级应明确为辅助驾驶 但车企宣传存在模糊地带 [38]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 电子车门锁在碰撞后断电导致无法开启成为行业普遍问题 隐藏式门把手加剧救援难度 [22][23][25] - 不同品牌应急机械开关设计差异大 部分位置隐蔽影响救援效率 [30][32][33][34] - 传统车企新能源车多采用机械抠拉式开关 新势力品牌电控按钮设计增加操作复杂度 [34] 小米品牌争议与行业地位 - 小米自手机业务起就存在"价格破坏者"与"普惠科技"的二元评价 [14][15] - 造车业务延续高关注度与争议 但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新势力 [16][17] - 公司此前高位配股引发港股新能源板块跟跌 本次事故再次带动行业股价波动 [18][19] 行业规范与改进方向 - 隐藏式门把手缺乏统一国标 不同设计影响紧急情况下的可用性 [28][29] - 需平衡科技感与安全性 明确自动驾驶责任划分与风险警示机制 [35][38] - 行业需建立车门锁/应急开关的统一规范 避免设计差异导致救援延误 [34][39]
“人没了”,3人身亡!男友发声:女友遇难,两人只差一个婚礼!小米通报细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1 17:05
事故概述 - 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导致车辆碰撞后爆燃 造成3人身亡[1][4] - 事故发生于3月29日22:44 车辆与水泥护栏碰撞 车头严重损毁[4][6] - 公司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 并向家属提供支持[1][15] 事故细节 - 行车记录显示 NOA智能辅助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减速请求 车速从116km/h降至97km/h[6] - 驾驶员接管车辆后 方向盘转向角度22.0625度 制动踏板开度31%-38%[6] - 从驾驶员接管到发生碰撞仅1-3秒时间[7] 舆论焦点 - 车门锁止机制是否影响逃生 官方手册显示有应急机械拉手但未直接回应质疑[11][19] - NOA辅助驾驶功能的责任边界 包括减速幅度是否充分[11] - 驾驶者非车辆登记车主 是否涉及不当操作[11] - 家属质疑2秒内反应时间不现实 难以完成人驾切换[12] 调查进展 -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认定属于单方责任道路交通事故 非安全生产事故[14] - 安徽省铜陵市高速公路三大队专案组已介入调查[15] - 公司提交完整行驶数据 正尝试联系遇难者家属[15] 市场影响 - 事故引发对新能源车碰撞安全性的讨论 特别是电池热失控风险和逃生机制[16] - 小米集团股价当日跌5.49% 近9个交易日累计跌近20%[20][21] - 年内股价仍累计上涨35% 但近期受多重负面消息影响[21] 业务数据 - 小米SU7在3月交付量超2.9万辆 累计交付量突破20万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