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谈市场需求:当下汽车颜值是第一位
中国经营报· 2025-08-08 23:21
汽车消费趋势变化 - 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新生代消费者购车需求差异巨大[1] - 当前购车主力人群为20-39岁中青年,对外观要求高,偏好运动化、年轻化设计,对智能化接受度高[4] - 消费者评估标准从"品牌溢价"转向"独特价值",更注重价优物美和智能驾驶技术[1] 设计战略升级 - 公司提出"颜值第一"新战略,将设计优先级提升至科技与成本之前[1][5] - 在上海新增两栋楼专门用于造型团队,给予资源倾斜[6] - 全新P7采用减法设计理念,通过高光曲面表现张力,融合感性与理性元素[4] - 行业普遍存在设计研发投入不足现象,公司年自动驾驶训练费用达20亿元但设计投入未匹配[4] 技术研发重点 - 安全与品质被视为基础要素,同时布局硬软融合、跨域融合研发[3][7] - 超高算力成为解决高速场景(如200公里/小时)智能驾驶安全的关键[7] - 产品开发考虑全球化布局,需应对不同国家法律法规差异[8] 行业竞争格局 - 新势力车企正推动行业从"硬件质量为主"转向"软件+硬件+全球质量"综合体系[8] - 国家三部委联合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要求企业落实全链条风险防范[8] 产品定位演变 - 公司产品定位从"科技第一"转变为"颜值第一",但科技投入仍显著高于设计[1][7] - 设计被重新定义为技术范畴,需找到核心差异点满足用户情绪价值[4]
比亚迪王传福:先把安全搞好
第一财经· 2025-06-06 11:44
智能驾驶安全 - 公司董事长强调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第一目标,智能驾驶需弥补人类驾驶不足,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保险赔付率 [1] -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首要保证安全,现阶段将安全置于高位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1] - 公司与同行共同努力将安全提升至第一位 [1] 人机驾驶差异 - 机器在计算和反应速度方面显著优于人类,电子反应可达微秒级别 [1] - 人类仅有双眼视觉而车辆具备多方位感知能力,相当于拥有几十个"眼睛" [1] 智能驾驶优势 - 全球每年发生上百万起汽车车祸,智能驾驶可降低事故概率提升消费者体验 [2] - 即使小剐蹭事故减少也能显著改善用户体验,避免保险理赔时间损耗 [2] - 通过提升机器反应速度和传感器性能可弥补人类驾驶缺陷 [2] 具体应用场景 - 自动泊车等低速场景中机器表现优于人类,且事故风险较低 [2]
岚图汽车CEO卢放:以用户为中心迈向全球智能化高端品牌新征程
证券日报· 2025-04-28 00:37
品牌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用户型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满足出行需求 [2] - 品牌战略聚焦全球智能化高端品牌,依托东风集团50余年造车底蕴及全球战略资源 [2] - 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豪华品牌第一梯队,以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赢得全球消费者信赖 [2] 服务与市场布局 - 发布新服务品牌"岚图服务VOYAHSERVICE",强调全旅程服务及用户需求优先 [3] - 已进入40多个海外市场,获得38项国际认证(包括欧盟整车型式认证),验证产品品质与品牌实力 [3] - 计划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保持开放进取态度应对变化 [3] 技术创新与行业趋势 - 关注智能驾驶安全,与华为等企业合作提升感知、决策、执行等整体能力 [3] - 发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推动整车智能化升级,提升安全与智慧出行体验 [3] -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显著,公司持乐观态度并倡导开放学习以应对全球挑战 [4]
遇难者母亲和雷军的评论区
凤凰网财经· 2025-04-04 21:03
小米SU7事故事件核心观点 - 3月29日晚发生涉及小米SU7的致命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3] - 事故涉及小米NOA智能驾驶系统,从驾驶员接管到发生碰撞仅2秒[3] - 遇难者家属质疑车辆安全性,包括车门无法打开等问题[3][6] - 小米公司迅速成立专项调查组配合警方调查[3] - 雷军4月1日晚首次发声,承诺不回避问题并回应社会关切[4] 事故时间线与各方反应 - 3月29日事故发生后,网络流传现场视频和图片[3] - 4月1日小米客服确认成立调查组,但未透露事故细节[3] - 同日小米官方声明提及NOA系统及2秒接管时间[3] - 遇难者母亲发声称未获小米联系,并回应网络质疑[3][6] - 小米声明尚未接触事故车,无法确认车辆状况细节[3] 社交媒体舆论分析 雷军微博评论特征 - 获得127万点赞,3万评论,1.6万转发[8] - 高热度评论多支持雷军态度,如"雷总有担当"获8.3万赞[8] - 部分评论认为事故责任不应直接归咎车企[10] - 有用户指出"97km/h撞水泥墩任何车都难保安全"[13] - 整体舆论偏向理性等待调查结果[9][12] 遇难者母亲微博评论特征 - 多数评论质疑家属直接找车企而非保险公司的做法[47][48] - 大量用户指出驾驶员夜间高速使用辅助驾驶的责任[47][50] - 部分评论质疑家属关于车辆归属说法的前后矛盾[48][51] - 有用户认为家属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获取赔偿[56][58] - 少量评论表达对逝者同情但呼吁等待调查结果[50][55] 智能驾驶安全讨论 - 事故引发对NOA系统安全性的广泛关注[3] - 用户讨论夜间高速使用辅助驾驶的风险[33][38] - 有建议车企应限制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智驾功能[33] - 关于2秒接管时间是否足够的专业讨论[3][26] - 行业关注新势力车企对安全事故的应对方式[4][14] 企业危机处理观察 - 小米采取主动回应策略,高管直接发声[4] - 公司强调配合警方调查的合规性[3][12] - 通过官方渠道持续更新调查进展[3][6] - 设置评论门槛控制舆论发酵[69] - 最终与三位遇难者家属建立直接沟通[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