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元年
搜索文档
“机器人元年”的狂欢:为什么要把它们塑造成表演型人才?
凤凰网· 2025-11-04 19:39
行业现状与产品表现 - 仿生机器人“李白”在表演中出现故障,如左右眼开合不一致,且因已使用三五年而需要返厂维修[3] - 机器人主题餐厅的实际体验与宣传不符,前台仿生机器人点单反应迟缓且无后续,餐食实际由人工制作,人形机器人仅用于表演接待[4] - 机器人4S店和6S店的人形机器人因电池续航和零部件寿命问题,经常处于“非必要不表演”的静态展示状态,医疗机械臂是少数仍在演示的产品[4][5] -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表现不佳,足球比赛移动缓慢互相绊倒,跆拳道比赛被吐槽为“对着空气挥舞”,田径赛中出现冲撞工作人员的意外[6] - 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出现头颅掉落、操作员被甩飞、需喷降温喷雾为关节续命等“名场面”[5] 资本市场与融资热度 - 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占全球60%以上[7] - 个人投资者热情高涨,有外行人士携带800万元个人资金咨询投资机器人公司机会,尽管被告知有90%可能资金打水漂[8] -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运动大会后,获奖机器人公司获得巨额投资,例如宇树科技获红杉中国7亿元人民币投资,北京银河通用获真格基金11亿元人民币投资和500万元赛事补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获IDG的1.5亿元人民币投资[22] - 松延动力在获得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亚军的两个月后,合同额超过一个亿,但订单仍集中在教育、科研、文旅和商业演出领域[22] - 有公司被指技术含量低且销量存疑,但股票翻了6倍[23] 商业模式与销售困境 - 机器人租赁行业应运而生,客户主要为景区、学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需求是让机器人在工作人员遥控下进行挥手、行走、跳舞等表演[18][19] - 租赁市场价格内卷严重,平日租金从8000元/天跌至5000元/天,部分公司因接不到订单而退出[21] - 人形机器人对个人用户销量极低,主要因价格高昂(数十万至上百万元人民币)且无法解决实际家庭问题,如照顾老人存在安全隐患,仅少数家庭会将其作为教育玩具购买[14] - 历史上机器人产品常因“无用”而难卖,例如2015年的送餐机器人因“无接触配送”概念未普及,视频开会机器人因手机App普及而失去痛点[11] - 目前真正盈利的人形机器人是擦边的情趣机器人,顶配价格约1.6万元人民币,2024年底公测的200个AI情趣娃娃全部售罄,公司预计2025年销量增长30%[17] 技术挑战与成本问题 - 人形机器人技术尚不成熟,无法理解并处理人类日常复杂事务,电池续航工作时长未超过3小时[5][14] - 早期机器人开发成本高昂,定制模具成本数百万元人民币,传感器、计算装置、SLAM定位和电池等核心部件成本也很高[11] - 为控制成本使用便宜零部件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如螺丝与孔洞不匹配,机器人频繁死机,消费者新鲜感过后普遍退货[12][13] - 叠衣服被视为机器人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2025年人形机器人叠一条毛巾需近30秒(人类需5-10秒),且有20%掉落几率,连续操作速度更慢[24] 行业历史与公司生存 - 过去十年中国机器人领域有一半公司已消失,从盈利角度看没有一家机器人公司是可行的[16] - 机器人公司极其脆弱,例如一家陪伴机器人公司在疫情初期出货2万台后,因销量下滑、资金链断裂和生产中断而在几个月内倒闭[16] - 优必选机器人因先后4次上春晚而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资本持续投入,类似地,宇树科技也因上春晚和运动会获得关注与投资[21][22] 未来展望与形态争议 - 业内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不能代表机器人的未来,它只是庞大领域的一部分,真正通用、能完成复杂任务的机器人还“远远没到时候”[26] - 有观点质疑人形形态的效率,认为两条腿不如轮子移动效率高,机械臂比人手更精细有力,让机器长成人样去干活可能是效率倒退[24] - 对机器人未来的理想预期是具备自主运动能力,能像人类一样交互并完美完成任务,但也有观点认为机器人不必一定“有用”,可以提供情绪价值[27] - Figure AI发布的第三代机器人Figure03被演示具备叠衣服、洗碗等家务自主性,售价2万美元(约14.5万元人民币)的NEO机器人号称全球首款能做家务的家用产品,但需面对任务失败时由真人通过摄像头遥控带来的隐私与安全问题[27][28]
「机器人元年」的狂欢:为什么要把它们塑造成表演型人才?
凤凰网· 2025-11-04 18:25
行业现状与产品表现 - 人形机器人实际表现与宣传存在显著差距,例如仿生机器人“李白”出现眼部动作不协调等故障,且需频繁返厂维修[2] - 机器人主题餐厅的实际运营高度依赖人工,前台仿生机器人点单功能形同虚设,餐食仍由人类制作,与“全机器人服务”的宣传不符[3] - 机器人4S店和6S店存在“表演式”运营,人形机器人因电池续航不足(工作时长未超过3小时)和电机过热问题,经常处于非必要不表演的静态展示状态[3][4] - 在公开赛事中,人形机器人暴露出严重的技术不成熟问题,包括跑步时头颅掉落、移动缓慢互相绊倒、动作迟缓缺乏目标等,引发公众质疑[4][5] - 尽管存在技术缺陷,但机器人租赁市场需求旺盛,客户主要为景区、学校、政府机构等,租赁机器人主要用于表演性质的活动,日租金曾高达2万元[21][22] 资本市场与融资动态 - 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占全球60%以上,资本热情高涨[9] - 个人投资者也积极寻求进入机器人领域,甚至有外行人士携带数百万元个人资金咨询投资机会,尽管被告知有90%的失败风险[9] - 行业投资人普遍认为,机器人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难以产生回报,其“iPhone时刻”可能需等待十年之久,观点比大众预期更为保守[9] - 在重大曝光事件(如春晚、机器人运动会)后,相关公司获得巨额融资,例如宇树科技获得红杉中国7亿元投资,北京银河通用获得真格基金11亿元投资[25][26] - 部分上市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产品主要销往学校用于科研,或卖给机器人租赁公司用于表演,而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终端消费者[19][20] 技术挑战与商业化困境 -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尚不支持其理解并处理人类日常复杂事务,无法作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工具,安全性亦无法保证(如可能绊倒老人)[16] - 机器人执行简单任务(如叠衣服)的效率远低于人类,叠一条毛巾需近30秒(人类需5-10秒),且有20%的掉落几率,实用性存疑[27] - 过去十年,机器人产品常因“无用”和稳定性差而失败,例如送餐机器人关键时刻掉链子,桌面机器人新鲜感过后因频繁死机被退货[13][15] - 机器人公司极其脆弱,易受外部冲击(如疫情导致资金链断裂),行业内有约一半的公司已消失,从盈利角度看尚无一家公司可行[18][19] - 上游供应链不成熟导致研发成本高昂,例如定制模具成本达数百万元人民币,早期为控制成本使用廉价零部件导致产品质量低下[13][14] 市场应用与替代形态 - 机器人租赁行业应运而生,主要满足客户“给领导表演”高科技的需求,但市场很快出现价格内卷,日租金从8000元跌至5000元[21][24] - 租赁公司构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销量的“半壁江山”,行业从业者呼吁开发能做家务等实用功能,而非一味追求硬件更新[24] - 有观点认为,执着于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效率的倒退(如双腿移动不如轮子),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非人形机器人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商业化路径[27][29] - 业内存在不同声音,认为机器人未必需要“有用”,满足情绪价值的“无用之物”(如AI情趣娃娃)也有其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19][31] - 2025年底,全球首款面向家庭销售的家务机器人NEO发布,售价2万美元,但其任务执行可能依赖云端真人遥控,引发对隐私与安全的提前关注[32][33]
万亿空间 一键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
2025-04-15 22:3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科技投资,特别是机器人赛道[1][2] * 公司涉及机器人全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硬部件、中游集成装配、下游应用系统[45][46] * 国内已有30多家公司参与机器人研发,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机器人行业发展 * 机器人行业处于萌芽期及爆发前夜,技术拐点已至[19][21] * 2025年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年份,预计将迎来明显放量[25] * 量产是当前最关键的关注点,海外T公司预期量产5000-10000台[25][27] * 价格下降趋势明显,从1500万人民币降至15万左右,使产品更普及[26][28] 应用场景 * 2C端应用广泛,包括家务、老人护理、宠物照料等[33][34][36] * 2B端工业应用确定性高,适用于危险或重复性工作场景[41][42] * 参考电动车和智能手机发展路径,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万亿级别[44] 投资价值 * 机器人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比50%[45][46] * 估值水平合理,预期PE约40多倍,基本面稳健[50][51] * 短期看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长期看国家科技发展战略[52][53] 关税影响 * 关税政策超预期,综合税率达30%以上[5][6] * 预计拖累GDP 1%-1.5%,出口影响30%-40%[11] * 将促使国内转向拉动内需和发展科技两条主线[11][13] * 利好国产替代产业链,如芯片和机器人[14][15] 重要数据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0年前的20%降至现在的11%[8] * 机器人行业未来10年复合增速预计50%-100%[44] * 中证机器人指数估值中位数50倍,当前略高于中位数水平[50] * 成分股ROE基本在10%以上,未来两年预期达30%[51] 其他重要内容 * 与2018年贸易战对比,当前国产替代产业链更成熟[16] * 政策支持明显,新闻联播频繁报道机器人相关进展[17] * 技术发展路径可参考电动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过程[23][24] * 美元回流机制支撑美国经济,但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