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搜索文档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亮相:调查取证不得查封扣押财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5:1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八次会议近日召开 中国人大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近日,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下称"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自2015年开始试点、2017年正式实施。从试点到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恰好走过10年。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巴莫曲布嫫建议将"反垄断"修改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林锐委员建议将网络安全纳入范围,王建武委员提出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也需关注。 不对簿公堂而解决问题 检察公益诉讼实践中,检察机关将审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优先目标,2015年7月至2025年9月,共向 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86.8万余件,回复整改率达98.5%,大多数问题在检察机关提起诉讼前就已得到 了解决。 当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但没有合适的主体提起诉讼替大家维权,此时,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制度,可 以承担"公共利益代表"的角色。 办案领域与时俱进 10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办案领域从最初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逐渐拓展至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等14个领 域。 据统计 ...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初审,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有三大看点
新京报· 2025-10-27 07:08
看点1 明确公益诉讼案件领域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日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共6章53条,对检察公益 诉讼办案领域、原则、职权配置及办案程序等作出规定。 公益诉讼,关乎万千老百姓的利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代表公众向损害公共利益的 有关主体提起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违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破解了"公共利益谁来 主张、如何有效保护"等实践难题。这部法律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这一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从法 律层面立柱架梁。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提出,人民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收集、调 取证据。草案还对调查取证的具体方式、开展检察听证等作出规定,回应办案人员的关切。 在社会公众参与方面,草案明确,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依法向人民检察 院提供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线索,监督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草案还明确,人民检察院办 理公益诉讼案件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 何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当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但没有合适的主体提起诉讼替大家维权时,检察机关作 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承担"公共利益代表"的角色。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
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为公共利益筑牢法治屏障
南方都市报· 2025-10-26 08:22
立法进程与制度框架 -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共6章53条,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制度法治化迈出关键一步 [1][2] - 草案对办案领域、原则、职权配置及办案程序等作出规定,旨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1] - 制度源于破解公共利益保护“主体缺位”难题,检察机关充当“公共利益代表”角色 [1] 实践成效与案件数据 - 自2015年7月至2025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2.4万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110.2万件,民事公益诉讼12.2万余件 [2] - 提起诉讼的案件中99.6%得到裁判支持,验证了制度的生命力 [2] - 实践案例包括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全覆盖的“网红茶饮非法添加”案,以及采用一体化模式推动大运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等 [2] 监督领域与制度创新 - 监督领域从最初法律规定的4个传统领域,扩展至草案明确的14个法定领域并新增2个实践成熟领域,“保护圈”持续扩大 [3] - 草案采用“列举+兜底”的立法技术,既明确当前重点保护领域,又为未来公益保护需求预留接口 [3] - 程序设计上创新提出“诉前磋商+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的办案模式,以节约司法资源并达到最佳保护效果 [3] 职权配置与治理效能 - 草案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明确其可查阅卷宗、询问当事人、委托鉴定等,有效破解公益诉讼“取证难”的实践困境 [3] - 制度通过对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守护,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对更广泛公共利益的有效守护 [3]
为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夯实法律基础
新华网· 2025-10-25 06:21
立法进程 - 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于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1] - 草案从办案领域、职权配置以及办案程序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 [1] 制度发展 -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修改确立,到公益诉讼条款写入二十多部单行法 [1] - 办案领域从初创时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四大领域,扩展至反电信网络诈骗、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十余个领域 [1] 立法意义 - 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旨在将改革探索中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2] - 立法有利于解决现有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分散、不够细化等问题,为系统性解决公益保护领域问题提供法律制度支撑 [2] - 立法过程需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老问题和新表现,强化各领域各方面的衔接协同 [2]
专家:直面行政立法执法司法短板,构建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22:28
(原标题:专家:直面行政立法执法司法短板,构建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近日,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法学会 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湘潭大学承办。 年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政府建设"为主题,恰逢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会议系统回顾四十年 辉煌历程,深入探讨新时代行政法学的历史使命,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凝聚广泛 共识。 会议认为,构建中国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坚定法治自信,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 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 主知识体系,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以"深化法律监督改革,完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建议,聚 焦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强化行政诉讼监督;以保障法治政府建设为己任,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张雪樵指出,行政诉讼是为防止行政机关违法侵害被管理对象、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而专门设置的诉讼 制度,但目前还存在行政相对人因为申请监督的程序条件过繁过长而救济通道不畅,以及检察机 ...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负责人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起诉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央视网· 2025-06-05 10:19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发布背景 - 发布背景为六五环境日,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 -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1] 2024年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成效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7.4万件[3] - 其中行政公益诉讼6.1万件、民事公益诉讼1.3万件[3] - 提起公益诉讼6700余件,约占全部领域提起公益诉讼案件的57%[3] - 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级检察机关共立案602件[4] - 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活动共办理公益诉讼2719件[4]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行动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4307件[4] 典型案例特点与意义 - 本批发布10个案例,6件行政公益诉讼,4件民事公益诉讼[7] - 涉及水污染、固废危废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及农用地、矿产、湿地生态等保护[7] - 浙江嘉兴检察机关针对长三角跨区域倾倒危险废物违法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7] - 广东省中山市检察院针对非法挖掘海洋沙洲破坏海洋生态行为提起诉讼[7] - 湖北检察机关对长江流域非法采矿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7] 下一步工作举措 - 聚焦生态保护重点工作,持续加大办案力度[11] - 开展检察公益诉讼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和流域水环境治理专项监督活动[11] - 深入推进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11] - 坚持高质效办案理念,提升公益保护质效[12] - 加快制定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重点领域办案指引[12] - 强化执法司法协作联动,汇聚生态保护合力[13] - 加强岗位练兵和业务实训,提升专业化履职水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