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派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在上海的街角巷陌“遇见”梅兰芳
新浪财经· 2025-06-15 07:27
梅兰芳与上海的艺术渊源 - 梅兰芳在上海生活近20年,上海是其艺术生涯扬名和革新的重要地点[1][5] - 1913年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并一炮打响,1932年移居上海至1951年迁回北京,与上海情缘延续近半个世纪[5] - 上海的海派文化对梅兰芳京剧艺术革新产生直接影响,促使其融会诸方艺术并获全国性声望[2][5] 梅兰芳文物主题游径概况 - 游径入选2024年度国家三部委联合推介的"优秀文物主题游径"精品线路,依托34处不可移动文物串联梅兰芳上海活动轨迹[2][6] - 游径分为三大主线:"梨园旧影"聚焦戏曲演出场所(10处)、"金石之谊"探索交友圈(11处)、"海上寻踪"还原城市生活(13处)[6] - 涉及文物包括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上海市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保单位及19处未定级文物[6] 重要建筑与历史事件 - 大光明大戏院:1928年梅兰芳为改建后的戏院剪彩,1933年邬达克重建后成为"远东第一影院"[9][13] - 国际饭店:1935年举办梅兰芳赴苏联演出欢送宴,1936年梅兰芳在此宴请卓别林[15] - 天蟾舞台:梅兰芳在此首演《抗金兵》(1933年)并完成抗战前最后一场演出(1938年),被誉为"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20][22] - 金门饭店:梅兰芳与吴湖帆等书画界人士交往的重要场所,曾参与吴湖帆婚礼并共同发起"甲午同庚千龄会"[15] 游径策划与考据细节 - 从梅兰芳近百处活动轨迹中筛选34处有迹可循的文物建筑,标准包括事件重大性及建筑保存状况[5][28] - 新发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为梅兰芳与卓别林初次见面地点,纠正了此前国际饭店的误传[28] - 部分重要场所如丹桂第一台(首次演出地)和惜阴堂(赵凤昌旧居)因建筑消失未能纳入游径[28][30]
免签潮涌上海热,笑果文化添活力,多元体验探魔都
搜狐财经· 2025-06-09 19:55
旅游行业 - 上海2025年日均入境旅客量超3万人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旅行胜地[1] - 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捷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1] - 豫园城隍庙作为必游景点,融合明代园林与现代文化[2] - 外滩金融中心(BFC)改造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结合,打造"外滩枫径"夜市[2] 文化娱乐行业 - 笑果文化作为本土喜剧品牌,通过双语开放麦等形式展现上海幽默,成为文化新名片[4] -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成为外国游客必打卡项目,采用多媒体视觉化翻译策略[3] - 上海拥有百余家美术馆和数十家博物馆,文化展览丰富度媲美伦敦纽约[3] 商业地产行业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商业空间,如哥伦比亚俱乐部泳池改为餐厅[3] - 五角场区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圣地,吸引新海诚主题咖啡店等特色商业入驻[3] 餐饮行业 - 梧桐区独立咖啡馆形成特色商业氛围,成为城市景观组成部分[1] - 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入驻五角场,吸引特定消费群体[3]
“民艺江南——上海民间艺术影像特展”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7 15:11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民艺江南——上海民间艺术影像特展",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支持,忆想天(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1] - 展览时间为5月16日至6月14日,地点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 [1] - 开幕式于5月15日下午举行,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代表、匈中友好协会副主席等中外嘉宾出席 [2]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四个版块:"彩墨纸韵·绘影江南"、"锦绣霓裳·织绣美学"、"精工造物·器物之美"、"岁时风华·节庆韵律" [2] - 集中展示十八项上海特色非遗技艺,包括海派剪纸、金山农民画、衍纸、松江丝网版画、顾绣、点翠、药斑布、盘扣、宝山罗泾十字挑花、嘉定竹刻、微缩艺术技艺、卢(鲁)庵印泥、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珐琅工艺、罗店彩灯、香囊、上海面人赵、毛氏风筝等 [2] - 采用"情景再现"的影像作品,展示上海本土特色民间技艺的工艺流程、工艺技法、主要材料、制作工具以及生活习俗运用场景和文化表现 [3] 展览特色 - 将传统民间艺术及非遗技艺与现代影像艺术语言融合,呈现生活中的非遗之美 [3] - 聚焦海派民间手工艺人的创新创造,重新定义都市民间艺术,彰显非遗所承载的海派文化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3] - 展览以独特的摄影语言展现精湛非遗技艺和独特的海派文化 [7] 展览活动 - 开幕式上举行了融入剪纸艺术的独特剪彩仪式 [5] -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邀请嘉宾参与体验海派剪纸,并进行现场导览 [2][5] - 展览吸引了众多匈牙利当地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7]
《蛮好的人生》:书写沪产剧文旅融合新篇章
环球网· 2025-05-16 10:26
电视剧《蛮好的人生》制作与播出 - 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尚世影业、优酷联合打造,采用4K超高清技术拍摄制作 [2] - 播出后在大小荧屏取得不俗的收视效果和传播口碑 [2] 沪产电视剧的发展与题材创新 - 上海推动"沪产电视剧"高质量发展,鼓励创作主体立足上海城市发展、聚焦现实题材 [4] - 涌现出"小系列"(《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敏家》)、医疗题材《问心》、科技创新题材《赤热》、金融题材《繁花》《城中之城》等作品 [4] - 《蛮好的人生》从"海派生活+保险行业"切入取得成功 [4] 《蛮好的人生》的文化表达 - 通过保险行业职场故事展现海派文化,将社会议题与城市人文关怀结合 [5] - 视听语言、人物塑造、思想内涵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 [5] - 选择现实生活场景拍摄,展现海派生活方式,孙俪饰演的角色体现市井智慧和坚韧特质 [5] 城市文旅融合实践 - 在上海实地取景,呈现近90处城市及区域地标,包括东方明珠、石库门弄堂、虹桥CBD、松江老城等 [6] - 联合网络平台和文旅企业设计4条剧集同款打卡路线,推动"影视IP+线下体验"模式 [7] 沪产"金融三部曲"的创作突破 - 上海影视行业抓住"金融"主题,推出《繁花》《城中之城》《蛮好的人生》形成"金融三部曲" [7] - 《蛮好的人生》通过保险行业串联医疗、养老、婚姻等民生议题 [7] - 作品打破都市剧悬浮感,传递韧性精神,为都市剧创作提供新范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