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搜索文档
“余韵至新章——张伟旧藏中的近世学人群像与海派文化展”亮相新保利大厦
北京商报· 2025-11-06 16:15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主题为“余韵至新章——张伟旧藏中的近世学人群像与海派文化” [1] - 展览时间为11月12日至17日 [1][2] - 展览地点为新保利大厦的保利拍卖艺术空间 [1][2] - 展览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先生精选其多年珍藏的近世文献与实物推出 [1] 展览内容与结构 - 展览以“学人群像”为经,“海派文化”为纬 [2] - 聚焦学林往事与海派文化交融 呈现民国至新中国初期文化生态的多维面貌 [1] - 通过私人收藏的实证视角 展现精英知识分子的学术轨迹与精神世界 并还原市井社会的文化消费与生活场景 [2] 展品核心板块 - 第一板块为学人通信明信片 集中呈现陈寅恪 蔡元培 胡适 陈介等学界巨擘的往来手札 [1] - 第二板块为新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书籍 包括精装本 签赠本等版本 涵盖鲁迅 徐志摩等大家著述及红色文学早期传播样态 [1] - 第三板块为民俗艺术文献 包括小校场年画的工笔纹样和民国月份牌的商业美学 [1] - 第四板块为电影出版物 涵盖从剧本手稿到影院广告的记录 [1] 展览意义与价值 - 展出的纸页 图像与文字是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鲜活样本 [2] - 学人通信内容涉及学术讨论 时局观察与私人交往 是研究近代学林网络与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 [1] - 民俗艺术文献直观反映海派市民文化的审美取向 [1] - 电影出版物记录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生态与大众娱乐图景 [1] 展览参与信息 - 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2] - 旨在为学界与爱好者提供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献的机会 [2]
解放日报第82届文化讲坛共话青年友好型艺术生态 创造兼具底蕴与时代意义的“国际风”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颁奖仪式同时举行
解放日报· 2025-10-31 09:45
活动概况 - 第82届文化讲坛以新海派的青年艺术坐标为主题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 [1] - 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解放日报社和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主办 [3] - 活动通过上观新闻客户端和上观新闻视频号进行全程直播 [3] 嘉宾核心观点 -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指出上海艺术发展需坚守海派传统精髓紧扣时尚与实验两大关键词既要关注国际艺术前沿又要深耕民族文化土壤 [1] -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汪涛聚焦博物馆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作用阐述如何通过跨文化视野和国际合作让东方艺术融入全球潮流创造国际风作品 [1] - 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呼吁为青年创作者营造守正出奇的发展环境给予多元艺术评价标准并支持长期主义 [2]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分享青年赋能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通过特色项目搭建青年艺术家与公众城市的对话桥梁 [2] 配套活动与成果 - 活动期间举行了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颁奖仪式该大展以机智为主题共征集到4060件高质量作品 [3] - 经专业评审筛选有18件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刘海粟艺术奖上观艺术奖新长宁艺术奖和明园艺术奖 [3] - 活动还举办了新锐力量时代话语构建青年友好型艺术生态圆桌论坛探讨城市如何吸引青年及艺术与城市互动等话题 [2]
青浦又添文化新地标 鹤龙美术馆新馆落成
解放日报· 2025-10-30 09:40
公司概况与核心事件 - 上海市鹤龙美术馆新馆于前天在青浦区青松路落成 [1] - 新馆开幕同时举办"万象海派 四季风华——首届海派艺术系列展" [1] 公司藏品与历史 - 公司成立于2016年,系统收藏海派名家名作 [1] - 创始人郭慰众收藏近现代海派大师作品300多幅,包括张大千、林风眠、吴湖帆等 [1] - 藏品涵盖山水、花鸟等题材,包含张大千《玉兰》《杖经图》、程十发《小河淌水》、唐云《航埠橘林》等代表作 [1] 新馆设施与设计 - 新馆共设B1层、1层、2层及宫廷漆器四个馆 [1] - 宫廷漆器馆藏有20多件乾隆八年的珍贵漆器 [1] - 建筑设计前卫时尚,采用清水混凝土搭配玻璃幕墙 [1] - 馆内采用错层空间设计,每层展厅高度超过7米,适合悬挂大幅书画作品,视觉冲击力强 [1] 公司业务与战略 - 新馆将定期举办艺术品鉴赏专题讲座、艺术教育课程 [1] - 文化活动重点推介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非遗传承相关内容 [1] - 新馆实行常年免费开放政策,旨在让海派艺术走进公众日常生活 [1]
老黄浦,见过大世面
虎嗅· 2025-10-05 07:34
黄浦区历史沿革 - 黄浦区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版图在1992年将浦东部分划给浦东新区后趋于稳定 [1][2] - 200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黄浦区和南市区设立新黄浦区,2011年再次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立新黄浦区 [3] - 区域内部由黄浦、卢湾、南市三个调性不同的板块拼接而成,其中卢湾区在合并前被认为拥有更高雅的文化和更高端的居住环境 [4][5] 外滩第二立面历史建筑 - 外滩第二立面指代沿黄浦江建筑后排的非临江建筑群,包含约140幢历史老大楼 [6] - 代表性建筑包括原益封大楼、沙美大楼、黄浦剧场、上海电信博物馆等,几乎每一幢的历史都足以独立成书 [6][7] - 老市府大楼在2015年启动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于2023年春天实现历史性的百年围合,有望成为上海知名的文旅和商业地标 [15][16] 汉口路历史与文化遗产 - 汉口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500米,是承载近现代重要历史的百年马路,至今已有160年历史 [11][14] - 该路段曾是报业中心、海关街和金融街,拥有海关大楼、大清银行旧址、中南大楼、四行储蓄会大楼等重要历史建筑 [14] - 申报馆位于汉口路309号,1872年《申报》在此创刊,该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17] 汉口路文化地标与历史事件 - 扬子饭店1933年开业,是上海建筑遗产级历史酒店,凭借欧洲三十年代装饰艺术风格被列入全球历史酒店成员名录 [20] - 东方旅社1923年建造,1931年曾发生林育南、李求实等多位共产党人被捕牺牲的东方旅社案,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事件 [24] - 该区域二战前是全球情报人员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瀛华广懋馆是对内叫日清贸易研究所的日本间谍机构 [25]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卡萨布兰卡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9:21
展览概况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 - 展览名称为“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卡萨布兰卡站:丝路映芳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1] - 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等四家机构共同主办 [1] 展品内容 - 展品涵盖陶瓷、漆艺、玉雕、珐琅、刺绣、中国画、农民画、剪纸、手鞠、戏曲服饰等上百件非遗精品 [1] - 包括黄翼飞刺绣作品《陶潜赏菊图》,该作品是对北宋画家赵令穰作品的二次创作 [1] - 包括李守白创作的以上海石库门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春映步高里》 [2] - 包括吴智运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打造的《银缕南瓜》 [2] 背景与意义 - 摩洛哥是北非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国家 [1] - 卡萨布兰卡于1986年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 [1] - 主办方期待通过展览让当地市民感受上海非遗魅力,并推动两地文化领域交流合作深化 [2]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处枝繁叶茂的合院
新浪财经· 2025-09-02 14:16
项目定位与产品特色 - 士林润园定位为"海派非遗定制别墅",由南房集团与华润置地联合开发,以纯合院产品形态在上海黄浦区核心地段实现低密居住[1][9][23] - 项目通过保留1条风貌保护街巷"望云路"、5条建议保留巷弄、4段历史界面及53处原址构件(包括张氏宅院界石、胡氏墨厂雕纹等),深度还原海派文化基因[9][13][19] - 合院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同类历史风貌别墅溢价率比普通豪宅高出15%-20%,且为黄浦区豫园板块15年来罕见新增别墅供应,稀缺性突出[11][27] 文化价值与设计理念 - 项目以"院落文明"为核心设计理念,融合北方的四合院与江南厅堂式住宅特色,强调建筑空间的"向心性"与"秩序感",传承家族治理与文明传承[3][16][23] - 通过复刻弹硌路面、保留原生街巷尺度及打造"润园八景"(拄颊映、文开园等),将历史风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人文景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3][16][31] - 设计完成东西生活美学交融,被评价为"巴黎与上海生活美学的完美交融",体现海派文化"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精髓[29][31] 开发模式与行业意义 - 项目创新采用"风貌保护+高端居住"城市更新模式,通过低密更新范式在容积率限制下实现高密度城区的低密居住,为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23][27][29] - 开发过程中进行长达一年多的文化考古及口述史采集,将原住民生活印记转化为设计语言,跳脱单纯经济计算升华为文化再生运动[19][21][29] - 老材料回收利用(旧青砖、木梁)减少新建材碳排放,凸显低碳智慧,同时地下空间改造满足私人影院、酒窖等新一代富豪阶层需求[25][27] 市场定位与客群特征 - 目标客群涵盖海外归国"老克勒"及青睐东方美学的外籍精英,以文化认同取代浮华符号,触发集体记忆形成情感溢价[27][31] - 项目被视为"抗通胀硬通货",二手房溢价预期对标新天地板块,高端市场从"炫富"转向"藏富",文化底蕴成为新财富密码[27][31] - 产品植根城市DNA抵抗同质化浪潮,建筑本身成为可传承的"文化资产",而非单纯房产项目[11][21][23]
葡萄牙波尔图:杜罗河畔的中世纪风华与当代活力
新浪财经· 2025-08-27 10:53
城市历史与地位 - 波尔图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和北部经济中心 人口占全国1/5 与上海于1995年缔结为友好城市[1] - 城市发展轨迹相似 均从小城镇发展为重要港口 杜罗河类似黄浦江穿城而过 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气息[1] - 公元前8世纪已有凯尔特人聚居 先后被罗马帝国和摩尔人征服 1092年被基督教光复[2] 经济产业特征 - 波特酒占据葡萄牙葡萄酒出口70%份额 杜罗河河谷土壤富含磷钾锰等物质 葡萄品质极佳[17] - 加亚新城聚集50多家酒庄 原为酒商仓库和酒窖 现部分改为博物馆[18] - 证券交易宫由波尔图商会建造 耗时70年完成内部装饰 反映19世纪工商业繁盛推动金融业发展[39] 建筑与文化遗产 - 老城保留中世纪规划结构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市中心房屋弃置率达18.8% 近年空置率降低但仍有废弃房屋[11] - 路易一世大桥总长385米 桥拱172米为当时世界第一 高44.6米 1996年与老城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2][24] - 圣本笃火车站使用2万多片蓝瓷壁画 记录亨利王子征服休达港等历史事件 被称为"最美火车站"[28][31] 文化旅游业 - 蓝瓷壁画(阿兹勒赫彩绘瓷砖)有500多年历史 具有阿拉伯风格 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27] - 莱罗书店1906年开业 哥特式门面配对称螺旋楼梯 年接待游客量极大需收费入场[33][35] - Majestic咖啡馆1921年开业 曾吸引罗琳创作《哈利·波特》 证券交易宫阿拉伯大厅体现文化多元性[33][39]
在上海的街角巷陌“遇见”梅兰芳
新浪财经· 2025-06-15 07:27
梅兰芳与上海的艺术渊源 - 梅兰芳在上海生活近20年,上海是其艺术生涯扬名和革新的重要地点[1][5] - 1913年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并一炮打响,1932年移居上海至1951年迁回北京,与上海情缘延续近半个世纪[5] - 上海的海派文化对梅兰芳京剧艺术革新产生直接影响,促使其融会诸方艺术并获全国性声望[2][5] 梅兰芳文物主题游径概况 - 游径入选2024年度国家三部委联合推介的"优秀文物主题游径"精品线路,依托34处不可移动文物串联梅兰芳上海活动轨迹[2][6] - 游径分为三大主线:"梨园旧影"聚焦戏曲演出场所(10处)、"金石之谊"探索交友圈(11处)、"海上寻踪"还原城市生活(13处)[6] - 涉及文物包括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上海市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保单位及19处未定级文物[6] 重要建筑与历史事件 - 大光明大戏院:1928年梅兰芳为改建后的戏院剪彩,1933年邬达克重建后成为"远东第一影院"[9][13] - 国际饭店:1935年举办梅兰芳赴苏联演出欢送宴,1936年梅兰芳在此宴请卓别林[15] - 天蟾舞台:梅兰芳在此首演《抗金兵》(1933年)并完成抗战前最后一场演出(1938年),被誉为"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20][22] - 金门饭店:梅兰芳与吴湖帆等书画界人士交往的重要场所,曾参与吴湖帆婚礼并共同发起"甲午同庚千龄会"[15] 游径策划与考据细节 - 从梅兰芳近百处活动轨迹中筛选34处有迹可循的文物建筑,标准包括事件重大性及建筑保存状况[5][28] - 新发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为梅兰芳与卓别林初次见面地点,纠正了此前国际饭店的误传[28] - 部分重要场所如丹桂第一台(首次演出地)和惜阴堂(赵凤昌旧居)因建筑消失未能纳入游径[28][30]
免签潮涌上海热,笑果文化添活力,多元体验探魔都
搜狐财经· 2025-06-09 19:55
旅游行业 - 上海2025年日均入境旅客量超3万人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旅行胜地[1] - 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捷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1] - 豫园城隍庙作为必游景点,融合明代园林与现代文化[2] - 外滩金融中心(BFC)改造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结合,打造"外滩枫径"夜市[2] 文化娱乐行业 - 笑果文化作为本土喜剧品牌,通过双语开放麦等形式展现上海幽默,成为文化新名片[4] -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成为外国游客必打卡项目,采用多媒体视觉化翻译策略[3] - 上海拥有百余家美术馆和数十家博物馆,文化展览丰富度媲美伦敦纽约[3] 商业地产行业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商业空间,如哥伦比亚俱乐部泳池改为餐厅[3] - 五角场区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圣地,吸引新海诚主题咖啡店等特色商业入驻[3] 餐饮行业 - 梧桐区独立咖啡馆形成特色商业氛围,成为城市景观组成部分[1] - 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入驻五角场,吸引特定消费群体[3]
“民艺江南——上海民间艺术影像特展”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7 15:11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民艺江南——上海民间艺术影像特展",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支持,忆想天(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1] - 展览时间为5月16日至6月14日,地点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 [1] - 开幕式于5月15日下午举行,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代表、匈中友好协会副主席等中外嘉宾出席 [2]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四个版块:"彩墨纸韵·绘影江南"、"锦绣霓裳·织绣美学"、"精工造物·器物之美"、"岁时风华·节庆韵律" [2] - 集中展示十八项上海特色非遗技艺,包括海派剪纸、金山农民画、衍纸、松江丝网版画、顾绣、点翠、药斑布、盘扣、宝山罗泾十字挑花、嘉定竹刻、微缩艺术技艺、卢(鲁)庵印泥、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珐琅工艺、罗店彩灯、香囊、上海面人赵、毛氏风筝等 [2] - 采用"情景再现"的影像作品,展示上海本土特色民间技艺的工艺流程、工艺技法、主要材料、制作工具以及生活习俗运用场景和文化表现 [3] 展览特色 - 将传统民间艺术及非遗技艺与现代影像艺术语言融合,呈现生活中的非遗之美 [3] - 聚焦海派民间手工艺人的创新创造,重新定义都市民间艺术,彰显非遗所承载的海派文化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3] - 展览以独特的摄影语言展现精湛非遗技艺和独特的海派文化 [7] 展览活动 - 开幕式上举行了融入剪纸艺术的独特剪彩仪式 [5] -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邀请嘉宾参与体验海派剪纸,并进行现场导览 [2][5] - 展览吸引了众多匈牙利当地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