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数智改革者”厦门港务:向绿色+智能开放构建港口新质生产力
 上海证券报· 2025-10-20 02:49
 历史沿革与市场地位 - 厦门港历史悠久,现为中国沿海第7大集装箱港口,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225万标箱,全球排名第14位 [2] - 公司为全国首家政企分设的港口企业,自1998年推向市场后,不断优化码头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依靠竞争优势生存 [6] - 厦门市以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近一半的外贸进出口额,连续15年外贸依存度超100% [6]   改革与资本运作 - 早年通过税利分流改革实现“放水养鱼”,改革首年即盈利2000多万元,数年内累计盈利超7亿元 [5] - 2004年通过资产重组将港口资产与大桥收费权置换,2005年国际港务于H股上市,成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的港口企业,形成“H控A”结构 [5] - 公司员工考核激励机制与业绩挂钩,拖轮公司利润从八九千万元增长至1.4亿元,业务拓展至泉州、福州、海南、广西及广东深汕合作区 [6]   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拟以约61.78亿元交易对价,向控股股东国际港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集装箱码头集团70%股权 [8] - 集装箱码头集团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7亿元和1.54亿元,资产注入预计将对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8] - 重组旨在响应新“国九条”等政策,推动公司从单一散杂货码头运营商转型为涵盖集装箱、散杂货及综合供应链的现代港口物流服务商 [9] - 重组事项已于2025年9月12日获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进入监管审核及注册流程 [9]   业务运营与“丝路海运” - “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达148条,通达48个国家150座港口,累计开行超2.1万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480万标箱 [7] - “丝路海运”散杂货特色航线开行497艘次,吞吐量约2959万吨,贸易额达275亿元 [7] - 2024年上半年厦门港重箱进出口保持增长,反映出外贸良好态势 [7]   绿色与智能港口建设 - 公司累计投资上亿元用于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购置新能源拖车120台、新能源流动机械118台套、新能源拖轮1艘 [12] - 布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20.90MW,实现散杂货泊位岸电覆盖率100% [12] - 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项目实现单证无纸化与电子化,采用区块链技术推动绿色转型,实现闸口无人化和网上营业厅全覆盖 [10] - 海润码头改造采用5G+北斗+激光导航技术,实现边生产边改造,项目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 - 公司首创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通过图像抓拍自动获取箱号、残损等理货要素,创新服务模式 [11]
 江苏港口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兴“码头蓝领”变身“港口白领”
 新华日报· 2025-08-12 07:2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64% [1] - 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5.86% [1] - 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18% [1]   智慧港口建设 - 苏州港实现散货全流程智能操作中心集成门机/斗轮机/装船机自动化作业 [1] - 设备智能理货系统和件杂货库场远程管理系统构建"人—机—货—场"智能协同体系 [2] - 允涛高精度电子皮带秤累计销售超800万元且获0.2级精度认证 [2]   绿色低碳发展 - 推进港口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临港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 [3] - 打造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绿色船队 [3] - 完成首笔2390吨碳资产交易 [3]   多式联运网络 - 培育10多条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 [3] - 开发26条江海河联运线路 [3] - 新增30条运河支线 [3]   科技创新成果 - 黄强工作室研发50多项创新成果并创效近千万元 [2] - 南京港机重工全面完成"科改示范"改革任务 [3] - 视觉识别机器人替代高强度人力作业 [2]   成本优化成效 - "南京—上海"铁水联运线路单箱运输成本降低1200元 [3] - 电子皮带秤助力客户显著降低计量误差和物料损耗 [2]
 港口行业科技创新收效,科技与产业创新正加速融合
 第一财经· 2025-05-27 16:18
 政策规划 - 交通运输部将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明确2030年及更长期的建设目标、推进路线、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1][5] - 《实施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将与上位文件协调后由多部委联合印发[5]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同比增长7%[3] - 全球货物吞吐量前十港口中中国占据八席[3] - 已建成52座自动化码头,在应用规模、作业效率和技术水平方面位居世界前列[1] - 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实现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关键技术自主可控[1] - 干散货码头关键作业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1]   技术创新成果 - 上海洋山港四期引入双小车自动化岸桥使装卸效率提升50%[2] - 世界首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使堆场作业效率翻番[2] - 山东港口青岛港5分钟可有序排列2.4万个标准箱[2] - 宁波舟山港应用北斗导航实现无人集卡快速穿梭[2] - 北部湾港实现远程操控岸桥精准吊装[2]   行业挑战 - 部分港口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4]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障碍[4] - 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未完全建立,合作不够紧密[4]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营深度融合,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水平[5] - 加快新能源技术应用,通过智能调度和能耗管理打造"零碳港口"[5] - 加强自动驾驶、车辆混行等关键技术攻关[5] - 鼓励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参与国际标准制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