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效应
搜索文档
【金融头条】耗时仅88天!摩尔线程闪电过会!未盈利科创企业跑出“上市加速度”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10:56
政策动态与市场转向 - 科创板于2025年6月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并设置科创成长层,同时推出6项改革措施,即“1+6”政策 [3] - 创业板于2025年6月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9] - A股IPO政策从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全面收紧,转向有重点、有条件地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开放市场准入 [5] 未盈利企业IPO进程加速 - 自2025年6月以来,已有7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获得受理,包括摩尔线程、沐曦集成电路、兆芯集成、上海超硅、大普微、视涯科技、珠海泰诺麦博制药 [4][6] - 摩尔线程从科创板首发申请获受理(2025年6月30日)到成功过会(2025年9月26日)用时不足3个月,跑出“火箭速度” [2] - “1+6”政策出台后,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获得IPO注册批文,分别是禾元生物、必贝特和西安奕材 [7] - 西安奕材从IPO申请获受理(2024年11月29日)到获得注册批文(2025年8月29日)用时不到9个月,审核节奏明显加快 [8] 行业与公司案例 - 政策导向重点支持芯片半导体、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审核重点从财务数据转向核心技术、市场空间等前瞻性指标 [11] - 获得注册批文的3家企业中,禾元生物与必贝特属于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西安奕材是国内领先的12英寸电子级硅片供应商,属于半导体材料领域 [11] - 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排队上市,有望冲击A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11] - 科创板排队企业中仍有10余家未盈利企业,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 [16] 市场影响与长期意义 - 科创板开市6年来,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其中22家公司上市后实现了盈利,目前已有32家未盈利企业被正式纳入科创成长层 [10] - 西安奕材的过会标志着A股估值逻辑从“短期盈利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导向”,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闯关路径” [8][16] - 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有利于硬科技企业在更早阶段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并提振一级市场对早期科技项目投资的信心和退出预期 [18] - 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15]
宏观深度报告:寻找内需增量,发挥最低工资的“灯塔效应”
东吴证券· 2025-07-17 17:20
最低工资的灯塔效应 - 最低工资上调不仅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还能对高于最低工资线群体产生溢出效应,起到“扩中提低”作用[4][12] - “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年均增速达13%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2010 - 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15 - 2020年增速下降,比重仅提高0.8个百分点[4][13]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现状 - 实行多元最低工资制度,各地区标准不同,由省级政府调整确定,省内通常有3 - 4档[19] - 有月和小时两种最低工资标准,小时最低工资换算后更高,考虑了社保等因素[20][21] - 大部分地区最低工资标准2 - 3年调整一次[21] 国际最低工资制度实践 - 全球90%国家建立最低工资制度,84%成员国法定,6%经谈判协商确定[24] - 52%国家采用单一最低工资制度,48%采用多元制度,其中18%按行业划分等[24] - 2019年全球3.27亿有薪劳动者薪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占比19%左右,集中在农林牧渔等行业[30]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议 - 设定增长目标,适度高于经济增速,逐步将最低工资相对于平均工资和人均GDP比例提高到50%左右[40][41] - 采取分类制度,结合“法定 + 集体协商”,每年调整,考虑多类行业职业,建立技能工人评价体系,赋予不同企业系数,设定不同行业标准并强化监督[41][42][43][44][45] 风险提示 - 不同历史时期最低工资增速受宏观环境和政策影响,历史比较需注意风险[4][46] - 不同国家最低工资制度细节差异大[4][46] - 政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4][46]
宏观深度报告20250717:寻找内需增量:发挥最低工资的“灯塔效应”
东吴证券· 2025-07-17 15:32
最低工资上调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 最低工资上调有“灯塔效应”,能“扩中提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3%,劳动报酬占GDP比重2010 - 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16 - 2020年平均增速降至3.3%,比重仅提高0.8个百分点[1][6][7] - 2009 - 2015年最低工资相当于人均GDP比例从30.6%提至35.9%,2015 - 2020年降至29.3%[6][7]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现状 - 实行多元制度,各地区标准不同,2025年初31个省市自治区有84种月最低工资标准[12] - 有月和小时两种标准,小时标准换算后更高,考虑了社保等因素[13][14] - 大部分地区2 - 3年调整一次,2004年规定每两年至少调一次,2015年改为每两年至三年至少调一次[14] 国际最低工资制度情况 - 全球90%国家建立该制度,84%法定,6%协商确定;52%单一制,48%多元制[16] - 2019年3.27亿有薪劳动者薪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占比19%,集中在农林牧渔等4个行业[21] - 2022年150个样本国家最低工资相当于人均GDP比例约52.3%,与经济发展程度成反比[21] 德国多元最低工资制度案例 - 2025年法定标准为12.82欧元/小时,9个特定行业标准为13 - 20.86欧元/小时[1][25]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议 - 设定增长目标,适度高于经济增速,将最低工资相对比例提至50%左右[30] - 采取分类制度,考虑行业、职业、技能等因素,参考德国经验规范流程、频率等[30][31] 风险提示 - 不同历史时期最低工资增速宏观环境和政策不同,历史比较有风险[1][35] - 不同国家制度细节差异大[1][35] - 政策落地有不确定性[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