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灾难化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心理学有个词叫:广泛性焦虑(总在担心 “万一”?你可能不是 “想太多”,而是被 GAD 找上了)
经济观察报· 2025-11-17 09:2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阐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定义、特征、成因及应对方法,指出其是一种对多种生活事件持续6个月以上的过度、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身体反应的心理状态[2][3] 广泛性焦虑障碍定义 - 广泛性焦虑障碍指对多种生活事件持续6个月以上的过度、难以控制的担忧[2] - 判断担忧是否过度的标准包括担忧的广度和强度[2] - 担忧的广度表现为无差别焦虑,工作、家庭、健康、金钱乃至小事均可成为焦虑导火索[2] - 担忧的强度表现为失控的思绪,明知担心无用却忍不住反复想,越克制越焦虑[2][3] 广泛性焦虑障碍症状 - 症状不只心理难受,还会引发明显身体反应[3] - 情绪上表现为易怒、烦躁,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3] - 生理上表现为失眠、心慌、胸闷、头痛、手抖、出汗、肌肉紧张[3] - 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总觉得脑子很乱[3] 广泛性焦虑障碍成因 - 成因包括大脑焦虑开关过于敏感,患者杏仁核较活跃,易触发警报产生强烈焦虑感[4][5][6] - 习惯灾难化思维,把小概率负面事件放大成一定会发生的灾难[7] - 长期压力或不安过往,如童年缺乏安全感的环境、父母吵架、家庭经济不稳定或突发创伤事件,会形成外界危险且无法控制的认知[7] 应对焦虑方法 - 可用现实检验打破灾难化思维,通过三个问题评估过去发生概率、最坏结果及应对方式[8] - 可用身体放松缓解焦虑,如478呼吸法,通过鼻子吸气4秒、屏息7秒、嘴巴呼气8秒,重复3-5次来传递安全信号给大脑[9]
不焦虑的人,都有1个顶级心态
36氪· 2025-11-09 10:33
文章核心观点 - 焦虑源于认知扭曲而非事情本身 通过停止灾难化想象、专注当下行动和保持正念可有效管理焦虑 [3][4][9][11][16] 停止灾难化想象 - 焦虑常源于将后果灾难化的思维陷阱 即假想事情最糟糕的可能性 [4] - 心理学实验表明90%的焦虑是杞人忧天 92%的焦虑从未发生 仅8%能轻松应对 [8] - 可通过调整视角和积极自我对话摆脱灾难化思维 如提醒自己担忧之事多数不会发生或影响有限 [9][10] 专注把眼前事做好 - 应对焦虑需专注当下 通过行动化解焦虑 每完成一分行动未来确定性便增加一分 [11] - 建议纵向拆解大目标为微小可行行动 横向制定详细日程表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11][12][13] - 凡事先干起来能解决80%的焦虑 每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焦虑感便显著降低 [14][15] 保持正念顺其自然 - 正念是以非评判态度活在当下 不掺杂对过去未来的想象 [16] - 努力后结果仍不佳时应接纳现实 以平常心允许一切发生 避免因较真得失导致内耗 [17][18] - 认识到顺境逆境交替为人生常态 接受不可避免事实可节省精力创造更丰富生活 [19][20]
人到中年,不要入戏太深
洞见· 2025-09-18 20:34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 延伸阅读。 作者:湘成 来源:读者 (ID: duzheweixin) 对往事不忧,对未来不惧。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说:"倦怠,是现代社会的一场疾病。" 人到中年,不仅身体容易疲劳,精神也时常容易内耗。 工作中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不适合这份工作; 生活里总是纠结拧巴,经常想做点什么,却又迟迟无法行动。 在日复一日的自我透支中,我们跌入了负面情绪的深渊,遇到问题,总会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然而,当我们摒弃这些杂念,走出萎靡的心境,接纳自我,就能避免无谓的焦虑。 01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心理学中有一种回避型人格,它的特征是逃避人际关系,缺乏自信,而"我不配"就是逃避的主要原因。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害怕失败而不敢主动与人交流。 然而,当我们把自己的需求提出时,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美国一家报社,上司叫记者琼斯去约访一位大法官,然而他却摆手拒绝。 在琼斯看来, ...
从厌学到复学|12 给家长的心理急救包——应对自责、愤怒、无助感的自助方法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08:29
家长情绪管理方法 - 家长在陪伴厌学孩子过程中常经历愤怒、自责和无助感等情绪波动 这些情绪反应被视为正常心理历程而非软弱表现 [1] - 长期被情绪裹挟会导致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 因此需要建立心理急救包来稳定自身情绪更好地支持孩子 [1] - 建议采用暂时撤离现场或正念呼吸的方式给理性脑争取时间 通过4秒吸气1秒屏息6秒呼气的呼吸节奏实现情绪暂停 [1][2] 正念呼吸实践技巧 - 需要先找到临时安全角稳定身体 可明确告知孩子需要5分钟安静时间再继续沟通 [2] - 专注呼吸过程中出现走神无需自我批评 只需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呼吸即可 重点关注肩膀放松和心跳减缓等身体放松信号 [3] - 练习目标不要求完全平静 只要从暴跳如雷降至可正常说话即算成功 可在早晨或辅导作业等场景快速实施5分钟情绪降温 [3] 认知重构技术应用 - 针对灾难化思维如"孩子今天没上学这辈子就毁了" 可通过质疑发生概率和替换为"先解决情绪明天再试"等方式破解 [5][6] - 针对过度自责如"都是我以前太严厉" 可通过分析多重影响因素和替换为"调整方法但不全盘否定"等方式调整 [6] - 针对非黑即白思维如"不想写作业就是白努力" 可通过承认中间状态和替换为"坚持3天已比上周好"等方式改善 [7] 情绪管理工具 - 推荐使用情绪笔记本记录负面想法 通过书面反问和替换的方式清晰跳出思维陷阱 [7] - 家长情绪稳定是孩子复学关键定海神针 不要求永远不生气但要做到不被情绪控制和负面想法绑架 [7] - 家长自我情绪照顾并非自私行为 而是通过示范传递遇到困难时可稳住可调整的应对方式 [7]
“夹着恨的爱”:我们还能相信别人的好意吗?
虎嗅· 2025-06-26 07:40
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 - 剑桥大学糖水试验显示,甜美的糖水与腹痛刺激关联后,小鼠会永久避开所有含糖液体,类似人类情感中的"条件性厌恶" [1] - 童年时期"有条件的爱"会在潜意识形成"好意=附带伤害"的神经链接,表现为成年后对善意的本能警惕 [2][3] -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心理被放大,一次负面经历可能导致对所有类似情境的拒绝 [4] 神经机制与认知模式 - 神经影像显示,前扣带回皮层在处理善意信号时异常激活疼痛相关的神经回路,形成"心理过敏反应" [5] -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灾难化思维"将"可能存在陷阱"等同于"必然存在陷阱",导致极端防御行为 [6][7] 给予者的潜在动机 - "投射认同"理论揭示给予者潜意识中的三种剧本:情感绑架的"债务账本"、自我救赎的"道德表演"、隐秘攻击的"糖衣炮弹" [8][10][13] - "施恩-负债"的权力结构让接受者感受到"被温柔绞杀",本能启动防御机制 [9] - 夹杂自我满足的"善意"本质是情感上的"寄生",接受者会潜意识感知并产生排斥 [11][12] 信任重建方法 - 加州大学实验表明83%的创伤性信任障碍者能通过系统干预恢复健康情感互动能力 [15] - "善意解码训练"通过"事实-感受-需求"三维度拆解,区分真实善意与心理投射 [15][19] - "俄罗斯套娃式"信任层级从最小风险开始积累正性体验,通过"成本-收益"复盘修复杏仁核误判 [16][17][18] - 纯粹利他行为激活大脑"镜像奖励系统",减少对回报的潜意识渴求 [20][21] 人际关系理想状态 - 真正的善意应像春天的雨水,既不携带窒息重量也不隐藏偿还密码 [23][24] - "独立共生"状态如相邻的树,既享受阳光共享又不担心养分掠夺 [25] - 承认曾经的糖水有毒,但世界上仍有无数干净的甜水值得尝试 [26]
我为什么总是习惯看空这个市场,心理问题?
集思录· 2025-06-19 21:29
市场观点分歧 - 部分投资者对A股市场持悲观态度,特别是在贸易战等外部冲击下,认为个股风险较大[1] - 另一部分投资者保持乐观,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个股被套牢[1] - 有投资者提出"灾难化思维"概念,形容过度悲观的投资心理[1] 投资策略差异 - 保守型投资者通过空仓规避风险,但可能错过上涨行情[1] - 激进型投资者习惯满仓操作,对市场持续看多[6] - 建议悲观者可采用更具进攻性的操作策略,乐观者则应更保守[11] 市场特征分析 - A股呈现明显的牛熊交替特征,与美股长期牛市不同[13] - 多数股票呈现脉冲型上涨+漫长价格回归的走势[9] - 市场具有融资市属性,融资规模远大于回报[9] - 沪深300指数长期表现落后,18年来站上4000点的天数不足1/3[13] 投资品种选择 - 可转债被视为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可采用轮动策略[3][20] - 国债在低位时适合T+0操作,高位时退出[5] - 长江电力等优质A股公司极为稀缺[9] - 全球资产配置(QDII)可能是更好的选择[10] 收益表现 - 保守策略可实现年化5-7%的收益,超过95%股民[4] - 2012年以来有投资者通过保守策略累计盈利1350万以上[4] - 多数投资者难以持续跑赢全球股市指数[10] 市场周期判断 - 当前可能处于"牛屎"(牛市)末尾阶段[8] - 小票指数已翻倍,全A反弹达50%,但沪深300表现落后[9] - 市场可能还需要半年时间完成本轮周期[9]